作者:
laptic (無明)
2021-10-27 07:35:03標題: 減排「噩耗」頻傳 氣候大會吹淡風 富國捐款滯後 疫下溫室氣體回彈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reurl.cc/DZOenR
https://i.imgur.com/VdUR7OZ.jpg
英國巴斯一件名為「沉沒中的房子」的裝置藝術品周二半淹水中,希望在第26屆聯合國氣
候大會舉行前喚起公眾關注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路透社)
【明報專訊】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下周日(31日)將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展開,周一卻
接連傳出壞消息。富國承諾在2020年起的5年間,每年向窮國提供1000億美元(約7800億
港元)應對氣候變化,但最新計劃評估,富國要延遲3年才能達到目標,未履行承諾已損
害各國互信。兩份聯合國報告亦分別顯示,按照各國現有減排承諾,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
排放水平恐不跌反升,封城期間碳排放雖短暫下降,但去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升幅仍高
於10年平均水平。即將主持大會的英國首相約翰遜淡化期望,稱「非常擔心」大會可能無
法達成目標。
富國曾在2009年承諾,2020年起的5年間會每年向窮國提供1000億美元,以助窮國應對及
適應氣候變化,加拿大和德國負責在今屆大會前制定實施計劃。計劃沒交代富國去年實際
的捐款,但相信未達1000億美元的目標,料明年可取得重大進展,有信心在2023年實現目
標,此後每年的資金更可能超出目標。氣候融資是今屆大會的四大目標之一,有環保組織
和窮國本來就質疑承諾的資金不足,今次富國未能履行承諾,恐令大會更難就氣候援助談
判。
本世紀末全球恐升溫2.7℃
大會另一目標是推動各國制定更進取的2030年減排目標,以確保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巴黎協定》的目標是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較工業化前水平高2℃內,更理想是1.5℃內。
科學界指若要達到2℃的目標,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水平在2030年應減少25%,要達到1.5℃
目標更需減少45%,以避免熱浪和風暴等嚴重後果。惟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周一指出,按照各國目前的承諾,2030年的全球排放水平將較2010年高16%,遠遠未達
標,若不提出更進取的承諾,本世紀末的全球氣溫更可能較工業化前水平高2.7℃。
世界氣象組織(WMO)同日指出,受疫情下的封城措施影響,碳排放量曾短暫下跌,但去
年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仍飈升至413.2百萬分點濃度(ppm),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
氮等溫室氣體的濃度升幅高於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警
告,現時的情况正偏離正軌,促各方重新審視工業、能源及運輸系統以至整個生活方式。
澳洲保守淨零排放目標出爐
截至本月12日,《巴黎協定》近200個締約方當中,約143個已向UNFCCC提交新承諾,但最
近數周的承諾大多來自佔全球排放比例不高的小國。作為燃煤和天然氣主要輸出國,澳洲
昨日終加入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行列,未來20年將投資逾200億澳元(約1168億港元)
在低排放科技,包括碳捕獲技術和降低太陽能成本,但被批未有計劃限制使用化石燃料,
亦沒制定更進取的2030年減排承諾,僅維持較2005年水平減少26%的目標。
歐盟和美國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和第三大排放源,今年已分別制定新承諾,歐盟將
2030年減排目標由40%升至55%,美國則是50%至52%。惟一些主要排放國仍未提交新承諾,
包括中國和印度,而巴西的新承諾比原先版本還要弱。負責主持大會的英國首相約翰遜上
月曾在聯合國大會稱「邁向綠色很容易」,但他周一改變口風,承認這次大會將非常艱難
,「我非常擔心,因為大會可能出亂子,亦可能無法達成我們需要的協議」,但強調大會
仍可能達成目標。
(路透社、金融時報、BBC、獨立報)
空前「大氣河流」壓境 美西極端雨雪
美國西岸近日遭受被形容為「歷史性」的「大氣河流」強烈雨帶襲擊,多處降下暴雨和大
雪,導致山泥傾瀉和洪水,造成最少兩人死亡,令人關注到全球暖化對這些極端天氣的影
響。
美國國家氣象局周日(24日)發布警告稱:「未來24至36小時加州北部將面對前所未有的
極端天氣,可能是歷史性的大氣河流將橫掃此區」。所謂「大氣河流」(atmospheric
river)現象,是指來自廣闊海洋狹長的水蒸氣極密集氣流,當氣流抵達海岸和山脈時,
會造成大量降雨和降雪,這種現象在美國西岸時有發生,但近日襲擊加州的「大氣河流」
特別嚴重,每1米切面平均每秒有近1.5噸水蒸氣經過,屬於5級分類中的最高等級。
加州發山洪警報 影響逾700萬人
加州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區都已發出山洪警報,涉及超過700萬人。今年遇上極端乾旱天
氣的首府薩克拉門托,預計降雨達到150毫米。三藩市和奧克蘭出現時速近100公里的陣風
,降雨量70至100毫米;三藩市北面馬林縣降雨更超過300毫米。國家氣象局對北加州部分
地區罕有發出降雨高風險警告。在內華達山脈,部分地區錄得時速超過160公里的陣風,
預計降雪將達1.2米。
受山泥傾瀉影響,第70號公路封閉。西北部華盛頓州西雅圖附近有大樹因強風大雨倒塌,
壓死車內兩人。加州和華盛頓州有數以萬計民居停電。當局預計,破紀錄大雨將會持續到
周二。
加州目前有近94%土地被列作嚴重乾旱,今次暴雨將有助紓緩旱情,但專家稱要持續降雨
幾星期,才有望達至有意義的改善,而今次雨帶無助加州西南部地區。美國國家大氣研究
中心科學家法索洛(John Fasullo)稱,氣候變化令乾旱和暴雨等極端天氣頻現,造成更
大破壞。
(華盛頓郵報、全國廣播公司、衛報)
───────────────────────────────────────
向氣候滅絕討價還價?UN:人類仍朝「世紀增溫2.7°C」衝刺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5846463
【2021.10.27 世界/聯合國】
「各國都只會『嘴上減碳』,卻不願對已出現的『體感威脅』作出誠實回應?」2021年的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31日就將於英國格拉斯哥,展開為期兩周的密集會議。
但在關鍵開幕之前,聯合國環境署(UNEP)周二卻公布了一份重大焦慮的《全球減碳落差
報告》,內容直接批評各大工業國的減碳轉型政策皆過於拖沓而鴕鳥。聯合國強調:人類
若要抵抗暖化,全球總碳排減量的幅度就必須在2030年達到-45%,但就目前趨勢來看,
2030年減碳結果卻只有-7.5%——就現有成果來看,人類不僅完全無法達到「控制氣候增
溫1.5°C以內」的理想目標,照目前趨勢更將直衝「世紀末增溫2.7°C」的災難結局。
聯合國的減碳落差檢討報告,最主要的暗示對象其實是即將於羅馬召開年度元首高峰會的
「G20二十大工業國會議」。因為在原定承諾中,G20各國都必須在COP26開幕之前,提出
更進一步的「加強版2030年減碳修正方案」,但由於疫情後的全球通膨與油電價格飆漲,
無論是作為最大能源消費國的中國與美國,還是生產端的澳洲與沙烏地阿拉伯,在長期減
碳承諾上都顯得避重就輕,甚至為了格拉斯哥的談判,故意設下極大的討價還價空間。
因為疫情而延後一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即將於10月31日~11月12日,在英國蘇格蘭
的格拉斯哥舉行。但在此之前,重新實體聚首的G20年度領袖高峰會,則將在10月30~31日
,於義大利羅馬開張——根據G20領袖們於今年7月所提出的共識承諾,為了追上大幅落後
的「全球控溫目標」,G20各個成員國都必須在格拉斯哥大會之前,提出「修正加強版的
2030減碳升級承諾」。
然而在兩大重要會議的開幕前夕,聯合國環境署26日卻公布了一份大聲警告的《全球減碳
落差報告》,內容不僅強力檢討各國減碳進度的「口惠而不實」,並以研究數據強調世人
腳步現仍持續往「氣候滅絕」的方向墜崖式衝刺。
根據世界各國在2015《巴黎氣候協議》所達成的大方向共識,人類若要阻止全球暖化所帶
來的氣候滅絕與末日後果,就必須想盡辦法控制碳排,以在2099的世紀末前把全球的平均
升溫控制在1.5~2°C內(以工業化時代以前的全球均溫為標準,1.5°C是理想設定,2°C
是低標門檻)。
為了達成世紀末升溫控制2°C的目標,全球的減碳總量幅度,本該在2030年前達到45%以
上;若要追求1.5°C的理想值,同期減碳比率則必須超過55%,包括中國、美國在內的超
級碳排國家,也則必須在2050年之前就達成「碳中和」的結果——但根據26日公布的《全
球碳排落差報告》,人類對抗暖化的腳步不僅嚴重落後,過往所有的世紀末承諾目標也出
現「大幅出軌」的失敗警告。
聯合國環境署表示,在分析過去兩年的全球趨勢,並比對各國所提出的2030自主減碳承諾
後,報告駭人地發現全球的減碳承諾比例,在2030年只能達到-7.5%,這不僅大幅落後
原本設定的-45%目標,離-55%的1.5°C控溫理想值更是遙遙無期。
除此之外,若按照目前的已知承諾效率,到了2099年的世紀末全球暖化,也將達到增溫
2.7°C的災難狀態,屆時各種不可逆的氣候滅絕與極端環境災難,也將讓未來的人類付出
更昂貴與沉重的經濟與生存代價。
全球暖化的世紀末衝擊,在過去幾年內已有各種不同的末日估算。包括北極圈的「夏季無
冰」將成為常態、全球海平面將以每增溫0.5°C上升10公分、全球99%的珊瑚都將滅絕死
盡、從昆蟲與植物開始的大規模物種滅絕將嚴重摧毀我們已知的自然生態系——但之中最
可怕的是,升溫的幅度與減碳腳步若無法在2050年之前,展示出足夠的「減碳控溫成果」
,從21世紀下半葉開始所有的人類救世努力都將徒勞無功,惡性循環的暖化過程自此也將
進入不可逆轉的滅世進程。
然而針對這些已知的駭人種種,世界各國政府的警覺態度卻沒有相應提升。雖然聯合國環
境署不斷高喊「留給人類的時間快要不夠了」,但截至格拉斯哥大會開幕為止,國際彼此
的承諾與合作卻仍顯得虛應故事而明顯不足。
以今年的會前氣氛而論,在美國總統拜登的全力要求下,今年7月G20的各國領袖勉強答應
「將考慮在COP26前重新修正『2030減碳目標』」——在理想狀態之下,G20各國應該要擴
大自己的減碳規畫,以求能共同追上2030全球減碳45%的中期目標。但各大碳排重點國陸
續公布的2030規畫,卻都明顯低於期待,且紛紛逃避具體承諾。
帶頭喊話的美國,目前碳排總量是全球第二名,但根據拜登政府所提出2030修正計畫,美
國經濟的碳排總量將在2030年降低50~52%以上。同時與歐盟目前的規畫相同,美國也承諾
將在2050年之前,達到經濟「碳中和」的結果。
但代表開發中經濟與美國等西方已開發國家佔在對立面的全球第一大碳排國——中國——
在26日公布的COP26會前承諾書中,卻拒絕針對2030年減碳修正提出任何調整:中國政府
雖然表示將透過投資電動車、綠建築與碳捕捉技術等方式,追求在2060年前成為「碳中和
經濟」。但北京主張自己仍是開發中國家而不應立即承擔「西方發展業力」,因此直到
2030年之前,北京都不會約束自家經濟提出減碳目標。
換句話說,在2030年之前,中國仍將以「全力發展拚經濟」為目標,不會也不願就減碳政
策提出2030具體目標。而雖然習近平本人也不斷強調綠能經濟,但中國仍將持續以火力煤
電作為能源主力,「投資綠能」與「利用石化能源」將同步並進。
中國對於2030減碳目標的迴避態度,仍反映出分裂全球減碳合作的結構性與公平性問題。
但類似態度也不只是現在中國、或開發中經濟體而已,像是G20裡的美國兩大盟友——全
球第一石油生產國沙烏地阿拉伯與極度倚重煤礦出口的澳洲——就也對2030擴大減碳與中
程「碳中和」目標,提出了模稜兩可且頗具爭議的羅馬會前承諾。
以澳洲為例,雖然澳洲總理莫里森「勉強承諾」將在2050年前讓澳洲成為碳中和經濟,但
此一方針只是政府「努力的期待方向」,坎培拉並不打算作出相應立法約束,也不打算擴
大2030年「-26~28%」的既定減碳目標。
但更重要的是,莫里森政府所提出的「澳洲碳中和計劃」,主打的策略仍是投資碳捕捉與
碳交易機制,澳洲當局非常明確地強調「澳洲不會為了減碳而限制本國煤礦的開採與出口
經濟」。換句話說,就算數據上要追求零碳排的平衡目標,但澳洲還是會持續維持甚至擴
大本國的煤礦經濟。
類似的狀況也出現在沙烏地,作為全球第一的石油超大國,沙烏地阿拉伯雖然本周提出了
「2060年碳中和」的承諾,但仍是設定在「不約束本國石油-化石燃料經濟」的全力開採
前提下——儘管在當前的計算制度下,沙烏地出口國際的石油與天然氣,已經沒算在國家
總碳排值裡——除此之外,沙烏地為了交差G20的2030承諾成更為有限,沙國沒有提出統
整性的減碳數字,只表示會努力調整石油開採技術,在2030年前「減少甲烷排放30%」。
事實上,沙烏地、挪威、澳洲...等幾個石油煤礦能源大國,皆主張不應對傳統石化能源
的出口端「過度壓制」,因為無論是疫情後的全球通膨能源荒,還是綠能轉型的陣痛過渡
期裡,維持「傳統能源的成本穩定」,都是平撫各國減碳轉型的重要因素。假設國際持續
對生產端施加政策性成本,導致的國際能源價格暴漲與稀缺,反而才會阻礙各國一致走向
碳中和的「轉型效率」。
不過在聯合國的《減碳落差報告》公布之後,G20各國的減碳落後與敷衍塞責,卻也顯得
更為嚴重而無力。特別是在2021年的世界,各國其實都經歷了程度不等但十分明顯的「極
端氣候災難」,各種天地水火無情的殘酷考驗,還能留給人類多少懊悔的時間?
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過後,世界各國都更把「復甦經濟」視為最高政策優先的現在,比
起過往的合作氣氛,COP26的格拉斯哥談判恐怕只會比過往更為激烈、分歧與困難。
───────────────────────────────────────
為氣候峰會遷就陸?美高層內鬨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5845630
聯合報 編譯李京倫/綜合報導
華盛頓郵報報導,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廿六次締約方會議(COP26)本月卅一日
登場之前,美國拜登政府的高層官員就「保護氣候是否要先跟中國改善關係」出現歧見。
氣候特使柯瑞主張先改善美中關係,才能使COP26取得更好的成果;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
則不願為了在氣候方面取得進展而遷就中國大陸。
今年初夏,距離COP26不到五個月,柯瑞告訴拜登,除非美中關係改善,否則拜登將無法
達成遏制氣候變遷這個優先要務。柯瑞力主拜登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電話溝通,好
在COP26前找到氣候問題的共識,柯瑞認為,若不改善美中關係,COP26很可能缺乏成果。
不過,拜登政府高級官員說,蘇利文不同意柯瑞的說法,認為這樣的電話為時尚早。蘇利
文等白宮幕僚認為,美國無法獨力說服大陸減碳,因為美國自己對遭到外國勸說改變能源
政策都很反感,大陸想必也如此。拜登政府一名高級官員說,「中國將根據國家利益做出
決定」。
拜登政府推動氣候倡議之際,還要求大陸停止威脅台灣,停止鎮壓香港自由,結束對新疆
少數民族的大規模拘留和絕育運動,並解決美中在貿易和網路安全方面的一系列問題。處
理這些優先事項的就是蘇利文,他已排除了為在氣候方面取得進展而遷就大陸。
蘇利文在今年春天阿斯本安全論壇線上研討會說:「我們並沒有把中國在氣候變遷方面的
合作看成中國在幫美國的忙。我們認為,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是世界上每個大國的基本責
任。」本月稍早,他在瑞士蘇黎世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會晤時,
重申這個說法。
蘇利文對大陸採取的強硬路線讓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的東亞部門及國會對中鷹派感到高興
,他們對拜登延續前總統川普政策繼續對大陸徵收關稅、實施新制裁以及用「種族滅絕」
一詞描述北京在新疆的行動表示認可。
但中美緊張關係讓自由派議員和氣候活動人士感到擔憂。他們擔心,世界兩大汙染國之間
的糟糕關係,會使COP26沒有成果。
───────────────────────────────────────
氣候融資承諾未達標 恐增添氣候峰會失敗風險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15216
新聞引據:採訪、路透社
撰稿編輯:張子清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即將於10月31日到11月12日在蘇格蘭
格拉斯哥(Glasgow)登場,先前承諾提供脆弱國家每年1,000億美元資金,應對氣候問題的
已開發富有國家,近日承認要到2023年資金才能確實達標,氣候專家警告,缺乏資金幫助
較窮國家對抗氣候變遷,可能增添氣候峰會的失敗風險。
助窮國對抗氣候變遷 富國資金遲遲未達標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將於10月31日於格拉斯哥登場,先前承諾為脆
弱國家提供氣候融資(climate finance)的富有國家於25日坦承,原定於2020年開始,每
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的目標,可能要到2023年才能實現。然而富有國家提供較窮國家
對抗氣候變遷的資金,至今未有一年達標。
根據聯合國先前援助窮國的捐助計劃,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COP15氣候變遷會議,已開發
富國承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至少1,000億美元資金至2020年,以幫助開發中國家應
對氣候變遷挑戰。然而,2019年的年度捐款卻僅達到796億美元,至於2020年受到
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大流行引發的經濟困境衝擊,似乎也無法達到這項目
標。
富國未信守承諾 脆弱國家缺乏氣候融資
不過,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分析,雖然已開發國家至今仍無法實現1,000億
美元的年度氣候融資目標,但是在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簽約時,富國承認將融資目標延續
至2025年,因此經合組織指出,富國提供氣候融資「將在2022年取得重大進展」,並可望
在2023年實現目標,然後在2024年和2025年擴大並超過設定目標。
然而即使富有國家一再作出承諾目標,多個綠色組織認為,聯合國的氣候融資計劃是失敗
的,並指富有國家未信守承諾,給予從非洲到亞洲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急需的援助,讓這些
國家採用潔淨能源,並在地球逐漸變暖之際,適應變得更加惡劣的天氣與不斷上升的海平
面。
援助組織「國際關懷」(CARE International)高級氣候顧問諾德博(John Nordbo)表示:
「可恥的是,富有國家到了COP26氣候會議召開的前一週,才試圖解釋他們打算如何努力
兌現已經知道12年的承諾。」
全球共抗氣候衝擊 需提升富國窮國互信
另一方面,將主持COP26氣候峰會的英國商業、能源和工業戰略部長夏瑪(Alok Sharma)表
示,已交由德國和加拿大共同研擬一項資助氣候方案,盡力「恢復富國和窮國政府之間,
共同對抗氣候問題的互信」。
對於聯合國氣候峰會致力挽回全球共抗氣候變遷的努力,總部設於巴黎的智庫「永續發展
暨國際關係研究所」(Iddri)副研究員列維(David Levai)指出:「在發展中國家面臨來自
公共衛生、氣候與債務等綜合危機衝擊的一年,發展中國家取得富有國家的支持,比以往
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才能支撐較窮國家渡過轉型危機。」
不過,列維認為,發展中國家擔憂缺乏資源以應對日益惡化的氣候影響,富有國家的融資
計劃至今仍無法讓發展中國家放心。
融資餅畫大 資金確實達標平均分配更重要
此外,英國和德國等富有的已開發國家近日指出,預計在2021年至2025年期間,將提供總
計超過5,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超過平均每年1,000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年度數字將
增至近1,200億美元。
環境智庫E3G首席執行官執行長馬貝(Nick Mabey)表示,已開發國家提出了一個「幾乎可
信的計劃」,希望「在COP26召開的最後一刻」兌現長期的氣候融資承諾。
然而馬貝認為,「格拉斯哥需要的是,如何更加明確公平的分配資金,用於幫助最脆弱的
國家和社區,以應對日益加劇的氣候影響」。
援助慈善組織樂施會(Oxfam)高級氣候政策顧問科瓦爾齊格(Jan Kowalzig)則是忿忿不平
地指出:「幾乎未做出任何行動造成全球氣候危機的較貧窮國家,在乾旱和暴風等氣候災
害激增下,卻被迫向富有國家貸款以保護自己,這是令人無法接受的事情。」
因此富國必須為自己種下的氣候變遷惡果,確實地提供脆弱國家氣候融資,兌現承諾,共
同攜手對抗氣候問題,將是COP26氣候峰會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