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1-07-18 09:08:43標題: 西歐超級洪災 揭警報系統漏洞 沿用廿年 疏散信息發送現誤差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is.gd/BvjSth
https://i.imgur.com/PvXcGJT.jpg
【明報專訊】
西歐近日發生的被形容為千年一遇洪災,在德國西部尤其造成嚴重傷亡,背後成因備受關
注。一方面這次死亡人數遠遠高於預期,不少遇難民眾太遲收到警報,猝不及防下趕不及
逃生,專家正檢討沿用近廿年的洪水警報系統是否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上存在漏洞。罕見的
豪雨亦同時再次印證氣候變化的影響。
早在洪水席捲西歐前數日,歐洲氣象部門已發出「極端 」洪水警告,指推測模型顯示暴
雨勢令河流水位升至有德國氣象學者形容為500年至1000年一遇的程度。結果災情顯示確
實極為嚴重,到昨日為止德國至少133人喪生,比利時亦有至少24人死亡;鄰近西德舊首
都波恩的阿爾韋勒縣(Ahrweiler),有逾1300人失聯,但地方官員相信大多只是通訊網
絡癱瘓而未能聯絡得上。許多受災地區的民眾和官員承認,洪水驟然襲至時他們根本來不
及反應。
專家指德系統「零散」涉多部門
在2002年大洪災後,歐盟成立「歐洲洪水警覺系統」以免重蹈死傷慘重的覆轍。有份建立
系統、迄今仍保持顧問身分的水文學家克洛克(Hannah Cloke)向BBC稱,系統上周末有
向歐洲各國發出警示,表明會有非常嚴重的豪雨和洪水來臨,「然後就輪到各國政府接收
資訊並加以處理」。她承認這次洪災暴露「(傳訊)鍊上的缺口」。歐洲各國涉及洪水預
報和警告系統的架構因地而異,克拉克指德國系統「零散」,不同州份涉及許多不同政府
部門,導致回應方式有別。德國由地方官員自行判斷回應方式,理論上他們最了解地方風
土,以及最清楚河邊沿岸有什麼居民或物業,但在這次洪災卻反映理論和現實未必一致。
部分地方及時通報民衆避洪
在某些地方,警報來得剛好及時。在位於伍珀河畔的伍珀塔爾(Wuppertal),由警隊、
消防部門和市政官員等組成的危機委員會,起初利用社交平台呼籲民眾留在家中。及至周
四凌晨初,民眾聽到呼籲他們遷往較高樓層或疏散避洪的警鳴。最終當地雖有財產損失,
但無人命傷亡。
但在其他地方,警報姍姍來遲。阿爾韋勒縣官員在河水外溢幅度達到破紀錄的3米後,才
向居民發出首次警報。3小時後,水位超出此前洪水紀錄,地方部門才發出緊急狀態令。
那時候許多民眾已逃到寓所較上層位置,但手腳不夠快的民眾就躲不過洪水掩至。在阿爾
韋爾勒縣所在的萊因蘭-普法爾茨州,州環境部表示洪水警報已在主要河道發出,但在支
流和較小型的河流,資訊未有那麼詳細,令洪水未必可以避免。
(紐約時報、BBC、路透社)
氣候危機成德大選焦點 選民觀望各黨應對
氣候危機本是9月德國大選的熱門議題,在今次水災後更成為各黨選戰攻防焦點。三大總
理候選人默克爾所屬政黨基民盟的拉舍特(Armin Laschet)、綠黨聯席黨魁貝爾博克(
Annalena Baerbock)和社民黨的財長肖爾茨(Olaf Scholz),皆先後趕赴災區慰問災民
。《明鏡》周刊稱,選民將關注候選人對氣候變遷的回應,「想知道政客們怎樣領導他們
度過這種事情」。
各黨候選人紛赴災區
目前最大機會接替默克爾任總理的拉舍特,是重災區之一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州長,
他呼籲「加快」應付氣候變化,同時承諾迅速補償災民。基民盟競選政綱雖強調保護地球
氣候,但因打算延至2038年才逐步淘汰燃煤,遲於綠黨主張的2030年,受到抨擊。執政大
企業所在州份的拉舍特向來主張綠色措施不能損害主要工業,上周四晚受訪時被問及淘汰
燃煤,即表現煩躁地稱:「你不能因為像這樣的一日就改變政策。」
支持度排第二的綠黨一向主張須傾國家資源遏止氣候災難,水災可證具先見之明;有望問
鼎總理一職的貝爾博克結束休假趕往災區。她近日受醜聞困擾,包括個人履歷被揭隱瞞,
本是某知名智庫的「贊助者」卻自稱「成員」,上月出版的新書亦被指抄襲,以及拖延向
國會申報個人額外收入。
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育聯合會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支部負責人表示,近幾日大雨「很大
程度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因人類在水浸地帶進行工程或在斜坡伐林等,使原可蓄水的地
方不能再收集雨水。德國保險協會表示,今年是德國自2013年以來其一天災損失最嚴重的
年份,涉及保險賠償高達93億歐元(約853億港元)。
(法新社、金融時報)
───────────────────────────────────────
西歐大洪災 極端氣候下的縮影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5609051
聯合報 編譯李京倫/綜合報導
德國、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等西歐國家洪災,到十七日累計超過一百五十人罹難,是歐
洲近廿年來死亡最慘重的一次洪災,其中德國西部就占了至少一百卅三人。德國水文學家
施洛特說,歐洲發生過多次洪災,但這次「在降雨量和破壞力方面都嚴重得多」。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前副主席、氣候學家朱澤爾告訴法新社:「飽含水分的
空氣團被高空低溫擋住,以致在災區上空停留四天。」根據德國氣象單位資料,十四到十
五日,德國災區降下一百到一百五十毫米雨量,相當於兩個多月雨量。
科學家指出,目前地球平均氣溫大約比工業化前升高攝氏一點二度,以致強降雨更可能發
生。更暖濕的空氣會帶來更多雨量,例如德國西部城市科隆,十三到十四日降雨量超過一
百五十毫米。
氣候科學家說,全球均溫上升攝氏一度,大氣層含水量就會增加百分之七,提高強降雨發
生機率。
紐約時報報導,研究顯示,北極地區快速暖化,使北半球北部和南部溫差縮小,已經影響
噴射氣流。英國英格蘭紐卡斯爾大學研究氣候變遷衝擊的教授海莉.佛勒說,其中一個影
響是,在夏秋兩季,環繞全球的高空氣流減弱且變慢。
佛勒說:「這意味暴風雨移動也會變慢。」她指出,造成這場西歐洪災的暴風雨,幾乎是
在原地靜止不動。空氣中水氣增加,加上暴風雨系統停滯,就會造成某地降下豪大雨。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氣候科學家科恩哈伯說,他自己、同事與其他科學家的研究
都得類似結論,「就是夏季環繞北半球中緯度的噴射氣流已經變慢,使天氣模式持續更久
」,也就是說,熱浪和豪雨等極端天氣很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
美國麻州伍德威爾氣候研究中心高級科學家珍妮佛.法蘭西斯指出,西歐暴風雨是「今夏
北半球極端天氣的一部分」,包括美國西部與西北部熱浪、美國中西部強降雨和氣溫偏低
,以及北歐和西伯利亞熱浪。
法蘭西斯說:「噴射氣流結構異常時,極端天氣絕不會單獨出現,總會在多個地方以不同
形態出現。所有極端天氣都相關,而且其實是同一件事。」
https://i.imgur.com/xcuE613.jpg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