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7-18 20:48:50標題: 印度對中國戰略的今與昔:雙方1962年及目前實力對比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438020
近百年來,印度與中國雙方的思路好像無法相向而行,這也給今日衝突埋下了伏筆。
中國和印度的矛盾,並不簡單源於兩國對一些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的爭奪,更深層次的問
題或許還包括兩國對彼此之間的了解、對對方實力的估計和對全方位戰略形式的判斷。
2020年庚子年裏,中國和印度在正式建交70週年這個兩國關係重大的年份裏,在邊境線上
雙方軍隊反覆摩擦、對峙,並爆發了自1962年邊境戰爭以來最嚴重的衝突。
印度的官員強調,印度已經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而中國的官員也回應說,中國也已經不
再是1962年的中國。
中印之間的上述對話給人雞同鴨講的印象,為何雙方的思路差異如此之大?或許首先可以
從近代和現代歷史中找到部分答案。
歷史印象
近代史上統一的印度歷史並不長,應該從1857年大英帝國殖民者統一印度次大陸算起。近
代印度與中國的大規模交往或鬥爭也伴隨著大英帝國在亞洲的擴張中出現。
從歷史記載和一些老照片中能看到,英帝國對中國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以及後來的八國
聯軍侵華,其中英國軍隊中許多士兵來自英屬印度,那裏也是殖民者種植和販賣鴉片的地
方。
即使到後來民國時期,不論是英國在香港的殖民地,還是在中國上海的租界,英國當局也
僱傭過很多很多印度警察。
在某種程度上,如同香港後來成為聯接世界與中國的橋樑一般,近代史上最大的帝國大英
帝國與中國的聯繫多數也都經由印度,特別在國際長途航空不發達之際,印度曾經是亞洲
最發達的經濟體,也是中國和歐洲來往必經的遠洋之路。
到上個世紀中葉,中國給印度人留下的大多是積貧積弱的落後印象。而印度在英國影響下
的發展,給中國經此赴歐的知識精英留下的印象可能更為良好。
1962年前後中印對比
印度1947年獨立建國。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國。1950年4月,在美國和蘇聯之間保持
中立外交的印度成為第一個同北京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
和當時世界其它大國的看法類似的是,當時印度的領導人尼赫魯認為,印度就是亞洲的領
袖。這種自信來自於印度在獨立之際的經濟和政治實力,在亞洲國家裏幾乎所有都似乎無
法望其項背。
當年的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或者剛剛結束戰爭,或者仍在戰火之中,或者尚未政治
獨立。而北京建國不久即在朝鮮半島陷入與世界最強大的軍隊的衝撞,印度當時則是調停
朝鮮半島戰爭的國家之一。
當年的印度繼承了大英帝國經過兩百多年建設留下的巨量經濟基礎設施:鐵路,公路,港
口,大學,醫院,是世界第6大工業國,亞洲第一大工業國,鋼鐵、黃麻、造紙、航運、
貿易、發電等各項產業和人均GDP等指標普遍高於中國大約一倍到10倍。
中國當時僅在食鹽、捲煙、純鹼、燒鹼4項工業產品產量上超過印度。
50年代,獨立後不久的印度在外交和國際政治上的地位也非常輝煌: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
袖,印度和蘇聯美國歐洲中國各大國和發展中國家關係都很好,特別是在南亞,除了巴基
斯坦外,各國都以印度為馬首是瞻。
中國領導人也對印度高看一眼:1951年1月,中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親自出席印度駐華大
使潘尼迦舉行的印度國慶招待會,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北京參加外交使團活動。
今日已非1962
1962年,中國和印度在爭議邊境全線爆發戰爭。中國軍隊開戰後閃電擊潰印軍、向前迅速
推進,導致印度全國恐慌。但在開戰一個月後,中國單方面宣佈停火,立刻撤軍,並宣佈
為了表現誠意,甚至從戰爭開始以前的實際控制線麥克馬洪線繼續後撤20公里,與印軍脫
離接觸。
英國報社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寫道,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
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或許,他的言下之意是很多人對中國與印度的對比有
了顛覆性認識。
1962年戰爭後,印度下大力氣投資國防建設,此後60到70年代每年軍費增長GDP佔比超過
3%,從蘇聯和美國西方購置最先進的武器。
印度雖然半個世紀以來經濟保持增長,但在工業、經濟和科技領域上個世紀被日本,韓國
,新加坡和台灣亞洲四小龍分別在諸多項目上超越。中國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後經濟增長
也開始全面超越印度。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上世紀後半頁,大多有威權政治體制特色的東亞和東南亞經濟體在二戰後發展速度超過了
南亞號稱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印度。印度國內治理問題嚴重,曾經一度的亞洲經濟老大的
地位逐漸喪失。
在過去幾十年裏,印度雖然也實行計劃生育,但其人口從1962年的約4.7億增長到今天的
約接近14億,估計數年內將超越中國。
印度在2019年的GDP超過了英國和法國,正式成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印度總理莫迪同年表
示,要在2030年前將印度發展為世界第3大經濟體。
目前,印度服務業已經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同時印度希望能夠將人口轉化為經濟紅利,取
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能否達到後一個目標,一些經濟學者存有疑問,主要理由是印度
仍有高達25%的文盲率,國內經濟存有多種問題等等。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讓印度經濟遭受重大衝擊。目前,印度官方的新冠病毒確診人數已經達
到百萬級別,並仍在迅速增加,死亡超過2.5萬人,世界排名第3,僅次於美國和巴西。
一些觀察印度問題的專家指出,印度約20%的赤貧人口本來就缺醫少藥,官方的數字遠遠
沒有反映出真實的疫情嚴重程度。新冠疫情對印度經濟的真正影響難以逆料。
───────────────────────────────────────
王騰飛:中印關係須重新回歸務實理性
https://bit.ly/399qAjm
今年是中印建交70週年,雙方原本計劃舉行70項慶祝活動,以促進雙邊關係發展。但近期
兩國之間不斷升級的邊境緊張局勢,以及最近在拉達克加勒萬河谷發生的衝突,對雙邊關
係產生巨大影響,嚴重動搖了兩國關係的基礎,給中印關係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
印度做好長期對抗的準備
儘管6月30日中印舉行了第三輪軍長級對話,並對外釋放了「將逐步脫離對峙」的信息,
但印度在各方面依然動作頻頻,似乎準備進行持久「抗爭」。一些智庫學者還不負責任地
給出長期、全面對抗中國的具體建議。
第一,繼續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準備,以在談判中佔據有利地位。印度陸軍總參謀長納拉
瓦尼6月30日表示,印度軍隊已經在中印邊境實控線做好充分準備,正在為長期活動堅守
。一方面,印度大量增兵邊境,目前已向拉達克地區增派四個師,並配有坦克、火砲與機
械化步兵,並且授權軍隊「充分自由」,允許一線部隊使用武器。
另一方面,印度加大軍事採購,從法國、以色列、美國、俄國新進口一批武器裝備,其中
包括法國「陣風」戰鬥機、以色列防空導彈系統、美製M982神劍制導砲彈等。另外,在當
前緊張局勢下,6月29日印度政府評估了中印邊境正在建設的道路項目,依然決定繼續加
快32個項目的建設。並且有人建議,印度應開闢一條新的戰線,即在中印邊境東段向中國
施壓,製造多點對峙,從而增強印度在迫使中國撤軍方面的談判地位。
第二,加快與印度洋鄰國合作,阻止中國獲得戰略立足點。衝突發生後,印度智庫學者建
議政府,可利用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弱點,尋求封鎖至關重要的海上交通路線,特別是那
些經過馬六甲海峽的路線;在西太平洋部署和投射印度軍事力量;繼續提升與日本、印度
尼西亞、越南和澳大利亞的關係,並改變印度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的中立地位;甚至包括利
用西藏問題製造麻煩。
目前,印度海軍已經要求在安達曼群島的艦艇提高戒備,尤其是「防備中國潛艇滲透」,
並與日本於6月27日在印度洋進行「象徵性」聯合演習,試圖向中國傳遞信號。印度長期
對中國充滿疑懼與防範,在當前不具備單獨與中國抗衡實力的情況下,印度越來越傾向於
借助外力來實現平衡,並希望從多條戰線聯合起來共同對抗中國。
第二,以所謂的「全球外交運動」來引導國際輿論,破壞中國國際形象。有印度學者建議
,可定期向外國大使通報中國「入侵」的性質,以及對印度軍隊的「暴行」,包括炒作「
中國疫情追責論」,並對香港國安法表示關切,從而向中國施加外交壓力,增加中國行動
的政治代價。印度通過加強所謂「國際合作」,對抗中國的意圖愈加明顯。
最近美國一些官員已經公開表示支持印度,指責中國「侵略」印度。另外,有人建議印度
政府可利用即將主辦的2021年金磚國家峰會向中國施壓,就像2017年「洞朗對峙」期間,
印度就曾利用中國主辦的金磚國家峰會作為槓桿,威脅中國在危機未得到事先解決的情況
下將缺席峰會,迫使中國做出讓步。
第四,拿經貿問題開刀,試圖與中國經濟「脫鉤」。中印軍事衝突之後,印度國內爆發反
華浪潮,大肆抵制中國產品,印度政府部長呼籲對中國進行經濟抵制。據印媒報導,印度
正在尋找能替代中國產品的清單,以準備長期戰鬥。
最近,印度又以保護國家安全為由,封禁59款中國應用程序,接著宣布不再允許任何中國
公司,或與中國公司合資的企業,參與道路建設項目,並有意將這一政策擴展到所有關鍵
基礎設施,如港口、能源、鐵路、寬帶、金融等領域,試圖以此安撫其民族主義情緒。
印度已決定不考慮加入任何中國所主導的貿易協定,其中就包括「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協定」(RCEP)。印度電力部日前也頒布命令,要求印度企業從中國進口電力設備和部件
前,須要得到政府許可。印度在這條損人不利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所有這些準備工作清楚地表明,印度正在為長期與中國對抗做好準備。有人說「龍象之爭
」未來將更加激烈,甚至可能發展為「龍象之戰」,雖然有誇大之嫌,但從此次印度邊防
部隊在加勒萬河谷地區越界挑釁,以及近期全方位對華密集發難來看,這已不再是絕無可
能。未來中印關係的脆弱性將更加突出。這顯然與中國期待構建的中印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背道而馳。
對抗並非出路
除了懸而未決的邊界爭議外,貿易競爭、達賴喇嘛、巴基斯坦問題等結構性矛盾,長期以
來一直加劇中印對抗。總體來說,兩國關係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過去雖然存在諸多問題
,但兩國仍在不同領域和場合具有許多重大合作,包括金磚國家集團、亞洲基礎設施投資
銀行(AIIB)、上海合作組織等。
而且在2017年「洞朗對峙」後,雙方領導人都曾試圖通過「非正式首腦會談」增加政治互
信,使兩國關係正常化。但形勢發展到今天,中印關係再次脫軌,走到「十字路口」。
目前印度所採取的一系列舉動都是不明智的,不僅不利於雙方走出現在的困境,反而會使
兩國陷入長期對峙。在當前經濟困難、冠狀病毒疫情仍在肆虐的情況下,應採取謹慎而不
是情緒化的政策。正如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政府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蘇達山(R. Sudars-
han)教授所言:「通過戰爭解決這場爭端顯然不是辦法,雙方要保持頭腦清醒,任何戰
爭不會有永久的贏家,也不會有甘願接受失敗的失敗者。」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7月5日同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進行電話交談。雙方同意把邊界問題
置於雙邊關係的適當位置,避免分歧上升為爭端,並儘快完成雙方一線部隊脫離接觸進程
。這為緩解當下緊張局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邊境「脫離接觸」進程順利進行,未來中印
關係如何發展值得思考。
中印關係的良性互動發展,對兩國乃至世界和平非常重要。中印雙方都須要認真審視和吸
取教訓,回歸務實和理性,努力尋找共同點,重新彌合兩國關係創傷,而不是繼續轉向其
他領域的對抗。
作者是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作者:
kpier2 (條漢子)
2020-07-18 22:00:00終有一戰
作者:
anono (nono)
2020-07-18 23:53:00印度並非中國的戰略核心地帶。所以不會主動挑起戰事這次也是印度要轉移國內注意力。不過印度習慣切香腸﹐所以小規模戰事可能難免。
海運跟陸運規模差多少 懂這個就不會說出上面那種結論 科科
作者:
anono (nono)
2020-07-19 08:58:00印度沒能力控制印度洋。
作者:
werlight (Light)
2020-07-19 11:15:00怎麼有賤畜在這裡吠啊 人家有吠陀經你們只會吠 美國都直接垮領空了 你們呢別說跨美國,跨個台灣試試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