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中國不應加入美俄核武削減談判 宜推動建立新框架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7-17 20:51:40
標題: 【New START】中國不應加入美俄核武削減談判 宜推動建立新框架
文章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reurl.cc/E7A9WA
撰文:薛子遙 最後更新日期:2020-07-17 18:00
近日,美國堅持要求中國加入三方軍控談判,令《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
再度成為國際軍事外交的熱議焦點。
美國和俄羅斯的外交官最近未能就延長2010年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達成一致。這條
協議限制美俄兩國可以部署的戰略核彈頭數量,防止世界兩大擁核國之間核軍備競賽的唯
一協議。它將於2021年2月到期。最近一輪的討論於6月22日在維也納舉行。俄羅斯表示,
願意按原樣續簽協議,但美國政府一直在拖延,聲稱應該將中國納入談判,中國方面始終
拒絕加入。會談將於7月底或8月初重啟。
為什麼美國堅持中國應該加入 New START?又為何遭到中俄雙方的堅決拒絕?本文探討雙
方提出的不同論點,並分析這個分歧背後對當前世界秩序的不同願景。
當今有9個核國家:美國、俄羅斯、法國、中國、英國、印度、巴基斯坦、朝鮮和很可能
擁有核武的以色列(以色列對其核能力保持戰略模糊)。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
(SIPRI)的數據,截至2020年1月,這些國家總共擁有13,400件核武器。
美國和俄羅斯擁有最大的核武庫:它們合計佔全球核武器的90%,各自擁有約6000枚核武
器,其中約1,500枚已部署(現有的New START協議將被部署的彈頭限制在1,550枚)。
換句話說,俄羅斯和美國擁有的核彈頭,是第三和第四大擁核國,也即法國和中國的20倍
,兩國各擁有約300枚。其次是英國,擁有215枚彈頭。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鮮都
擁有較小的核武庫。
https://i.imgur.com/Il17Q2g.jpg
考慮到這些數字,我們可以看看美國、俄羅斯和中國提出的不同論點。
美國:「中國正在擴大其核武庫」
按照美國的說法,即使中國的核武器少得多,也應該加入美國與俄羅斯的核武談判,因為
中國對核武的野心愈來愈大。美國情報部門表示,中國正在進行秘密核試驗,並預測中國
將在未來十年內將核武庫增加一倍,不過沒有為這些說法提供證據。
負責與俄羅斯談判的美國特使比林斯利(Marshall Billingslea)指責中國就其核武器豎
起了一道「保密長城」(Great Wall of Secrecy),並補充說,「如果中國尋求成為一
個大國......它需要表現得像一個大國」。
該避免「從底層開始的核軍備競賽」
比林斯利還表示,不要等中國在與美國和俄羅斯達到戰略核武均勢時才開始談判。對美國
來說,等待中國發展武庫後再進行談判,無異於「三方軍備競賽」。
俄羅斯自己也指出,世界上的武器庫存總量愈減少,每個彈頭就愈重要。換句話說,隨着
俄羅斯和美國減少其武庫,別的國家較小的武庫就會變得相對更重要。按照這個邏輯,似
乎有必要在某個時刻將較小的核國家納入國際條約。
問題是,具體在什麼時刻要進行?是否當一個國家的核武庫達到美國或俄羅斯核武庫的四
分之一時?還是一半?三分之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取決於各國對全球裁軍的態度。
全球核武器裁軍
對美國來說,讓較大的擁核國確保較小的擁核國不至於發展過快、破壞力量平衡,是公平
的。從全球核防擴散和裁軍的角度來看,這是有道理的:理論上,為了減少核戰的風險,
任何核國家的核武庫無論大小都應該被凍結並逐步縮小。但問題是,實際上,這會給美國
這樣的擁核國帶來優勢,使其成為世界事實上的「核武警察」。
蘇聯解體後,認為美國是世界和平的仲裁者、是「世界警察」的想法或許其他國家還可以
接受,但最近二十年世界政治經濟的深刻變化,尤其是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已經使
這種想法愈來愈受到挑戰。「中國應否加入美俄核武條約」的爭論之關鍵,在於這個協議
的性質本身:如果它是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雙邊條約,或是在美國和平時期達成的單邊條
約,那麼在今天愈發多極化的世界中,它還是否適用?
俄羅斯:「讓中國自己決定......另外,為什麼只提中國?」
俄羅斯負責重新談判 New START 的外交官里亞布科夫(Sergei Ryabkov)曾明確表示:
「若問我『我們是否有可能將中國拉到談判桌』,我的回答直截了當:不可能。」
在俄羅斯看來,New START 是兩個大國之間的雙邊條約,美國不能單方面強加核武和平。
里亞布科夫也表示,俄羅斯並不反對中國加入,但北京必須同意。里亞布科夫還指出,美
國的盟友英國和法國也是擁核國,其武庫規模與中國相當。如果中國被納入核談判,他們
也應該加入。
美國專家自己也間接提出了這個觀點:布魯金斯學會在2016年的一份報告中,認為中國、
法國和英國是多極化核武條約「合理」的下一批加入者。
中國:「有什麼可談呢?」
中國拒絕加入最簡單的理由是,其核武庫與美俄的差距使談判無法進行。只要它的核武庫
仍然明顯小於俄美兩國,它到底要談判什麼?在這個協議中,中國沒有什麼可贏的,但有
很多可輸的。布魯金斯學會軍備控制倡議(Arms Control Initiative)主任和前美國駐
俄羅斯和烏克蘭外交官皮弗(Steven Pifer)也認為,美國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提出任何能
吸引中國加入談判的東西。
7月8日在北京舉行的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軍控司司長傅聰表示,「如果美國說他們想(
把自己的核力量)降到中國水平,中國第二天就很樂意參加。但實際上,我們知道這是不
可能的。」在中國來看,特朗普政府反感核武削減條約對自身軍事力量的限制,白宮聲稱
要將中國納入其中,只是在為退出該協議找理由,將使俄羅斯和美國進入新的軍備競賽。
相反,按照中國的說法,New START應該作為世界各國的「上限」。一方面限制其他國家
發展自己的武庫,與此同時又允許美國和俄羅斯維持更大的武庫,這種霸權思維無疑是「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並不適用於今天愈發多元的世界秩序。
「沒有時間重新談判」
早在2019年就已經有俄羅斯外交人員指出,任何對協議條款的改變都需要時間的,無法在
現有條約到期前重新談判。如果美國真的想重新談判條約,譬如要包括哪些國家,那麼最
好是先將現有條約延長一年或更長時間,然後再重新談判。
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使這一論點更加重要。假如拜登入主白宮,他有可能會選擇原封
不動地延長New START(該協議畢竟是由他的前上司奧巴馬簽署)。既然這是俄羅斯所希
望的,那麼俄羅斯在美國大選前匆忙走上談判桌的意義也不大。
雖然特朗普政府表示,如果他們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可以決定乾脆根本不續簽
協議, 但這無疑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最不想見到的局面。據軍控協會(Arms Control
Association)報道,6月23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表示,對
軍控進行更多監管總是好事,也稱「中國應該參與其中」,但他補充說,「如果就包括中
國在內的協議無法達成一致,我認為正確的做法將是延長現有的New START協議。
美國需要放棄霸權思維
根據皮弗的說法,如果美國想限制中國等國的核武發展,它不一定要通過New START來做
。它可以與俄羅斯續簽條約,並在另一個協議中和其他擁核國進行談判。
特朗普政府執着於將中國納入這一協議的做法, 暴露一種單極思維,即美國需要監督其
他國家的行為。美國因為不信任中國而堅持把它進入條約,這就是一種冷戰的邏輯。New
START於2010年簽約,雖然它是冷戰的遺留物,但不一定要用冷戰的思想履行。
我們不再生活在一兩個超級大國主導的世界,相反,世界和平取決於許多新勢力的平衡,
如金磚國家(BRICS)、東盟(ASEAN)和中國本身。
鑒於這個日益多極化的世界,美國不能再認為可以單獨決定誰要加入國際條約,誰不用,
誰必須受到國際條約的監督,誰可以被信任。
中國需要做更積極的擁核國
毫無疑問,中國當然不應該加入美俄的New START談判。然而,這並不意味着中國的核武
計劃可以不受限制。
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指出,目前全球在核裁軍方面做得還不夠:「擁核國似乎沒有為核裁軍
做規劃,而是計劃在未來無限期地保留龐大的核武庫,且持續增加新的核武器,並增加這
種武器在其國家戰略中的作用。」如果目標是讓世界擺脫核戰爭的巨大風險,那麼所有擁
核國都需要堅持更嚴格的裁軍標準。如果美國、俄羅斯、法國、中國、英國皆不受核削減
協約的約束,世界沒有什麼可贏的。
如果中國想不辜負其在國際事務中不斷擴大的角色,它可以也應該藉此機會與其他擁核國
重啟裁軍討論。傅聰曾表示,中國不會迴避國際核裁軍進程,並準備討論有關降低核風險
的問題。但除了一般聲明外,中國尚未表現出限制自身核軍力的意願。如果中國要避免冷
戰時代的危險思想,它大可以發揮自己的大國身份,主動呼籲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
、印度、巴基斯坦、朝鮮等國共同開啟核武削減的規劃,一面摒棄New START這種充斥着
霸權主義色彩的冷戰遺留物,一面推動建立更符合當今多元國際秩序的規則。
───────────────────────────────────────
【New START】《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前世今生
https://reurl.cc/GV13D3
撰文:伍振中 最後更新日期:2020-07-17 17:30
近來,美俄兩國圍繞續簽《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的談判正在持續進行中
。兩國外交官將於7月底或8月初再次對談。不過,美國方面要求中國參與談判的立場,正
激起新一波關於核武的討論。而這一切還需從冷戰時期講起。
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形成兩極對峙格局,核子武器成為極限施壓模式達致「
恐怖平衡」的標的物。「核震懾」這張牌雖然成為美蘇手中的外交殺著,但那時候沒人擁
有上帝之眼,能夠保證類似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一類的邊緣戰略不會擦槍走火。所以,最
早在六十年代末開始,美蘇開始互相釋出善意,嘗試展開談判,希望通過增進雙方互信,
逐步裁減毀滅性核武。
1968年7月1日,英國、美國、蘇聯和其他59個國家締結簽署《核不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為國際層面上開創防止核擴散、促進和平使用核能的合作
框架。
至於單論美蘇雙方之間首度具實質意義的核談判,要數到始於1969年11月的戰略武器限制
談判 (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SALT)。SALT先後經歷兩輪談判。首輪談判
(SALT I)促成1972年簽訂的《反彈道飛彈條約》(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
,以及其他有關限制戰略武器的臨時協定。
七十年代的兩輪SALT談判,美蘇釋放互信訊號,乃為雙方一度放緩軍備競賽,熱戰風險降
溫的「低盪年代」(Détente)標誌性事件之一。不過,「低盪年代」隨着1979年蘇聯入
侵阿富汗而結束,美蘇關係再度轉冷,美國參議院亦否決了第二輪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SALT II)簽訂的裁武協議,以回應蘇聯的入侵。
核武不是愈多愈好嗎?
基於冷戰期間軍備競賽,美蘇兩國擴充了自家的核武器庫。但是,為何美蘇到冷戰中期,
會考慮裁減核武呢?不是擁有愈多核武數量,對自家國土就愈安全了嗎?
裁核其中最主要原因,固然是核武的極端破壞力,對雙方皆有一種震懾作用。美蘇對對方
實際擁有的核武數量純粹推算猜測,誰也拿不準,一旦任何一方率先啟動核熱戰,己方是
否擁有二次反擊和抵禦能力,仍成問題。
另外,裁減核武的另一個現實考慮因素是成本問題。據估計,美國的核武器數量在1975年
達到最高峰,有27,519枚;蘇聯的核武器數量則在1986年達到最高峰,有45,000枚。儲存
、保養核彈頭和軍工廠的成本相當昂貴。雖然有關核武發展的資料很多是屬於國家高度機
密,公眾難以知悉,但有些專家斷言,保存核武的成本是天價。布魯金斯研究所(
Brookings Institution)外交政策研究學者Stephen Schwartz估算,美國自1940年以來
,用作研究和保養核武器的成本高達5萬億美元。
譬如一種在六十年代研發出來的美軍戰機用戰略核彈頭B61-12,每枚需要花費高達2,000
萬美元延長壽命,估計美國現時擁有約400至500枚B61-12核彈頭;另一款在七十年代末研
發出來的核彈頭W-80,每枚更需花費高達7,500萬美元延長壽命。
蘇聯解體後 分散四方的核武去哪兒了?
八十年代初,時任美國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再度嘗試提議大幅度削減核軍備,新
一輪核談判最早亦在1982年開展。不過翌年,因美軍在西歐計劃部署遠程彈道導彈,蘇聯
一度退出裁武協商談判。
直至1985年,美蘇雙方重啟談判,延續SALT的共同裁減核武願景。1991年7月,美國時任
總統老布殊(George H.W. Bush)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正式
簽署《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START)。但是,由於
蘇聯在同年12月解體,此條約未能順利生效。蘇聯解體後,瞬然出現了一個難解問題:蘇
聯境內的戰略核彈頭,該當如何處置?
於是,繼承核軍備的獨立國家(蘇聯原先把核武部署在這些後來獨立的國家國土之上),
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和烏克蘭,在1992年5月簽訂《里斯本協定》(Lisbon
Protocol),容許上述四個國家參與《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履行蘇聯簽訂條約時的裁武
承諾。白俄羅斯、哈薩克和烏克蘭會將國土內的核彈頭銷毀,或將其餘核彈頭運往俄羅斯
──1997年初,白俄羅斯和哈薩克宣布國內再沒有任何核彈頭;1999年,烏克蘭亦銷毀了
國內最後一支可攜核州際彈道導彈。
1994年12月5日,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烏克蘭與美國五方,在匈牙利布達佩斯(
Budapest)交換批准書,《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正式生效。《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規定,
美國和俄羅斯部署的戰略核彈頭數量不超過7,950枚;戰略發射工具數量不超過1,900架。
條約亦規定核查程序,包括到當地實地檢查、定期交流信息和衛星遙測。
*戰略發射工具:發射核彈頭的攻擊工具可以分為戰略轟炸機(空基打擊)、陸上洲際彈
道導彈(陸基打擊)和從潛艇發射的潛射彈道導彈(海基打擊),擁有這三種核武打擊方
式的國家被稱為具有「核三位一體」(nuclear triad)能力。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和
中國具「核三位一體」能力。
第二階段不了了之
談判《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過程中,美俄雙方皆同意未來應該有後續談判,進一步裁減
核軍備。1992年6月至1993年1月期間,老布殊與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Boris Yeltsin
)先後在華盛頓和莫斯科會面,並簽署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I)。
然而,START II的裁核目標並沒有真正落實過,最主要是因為同時進行的上階段協議履行
得相當緩慢,自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缺乏財政及軍力資源去快速完成核設施的裁減工作,
以及更替已經老化的舊有武器系統。加上在九十年代,西方國家在波斯灣和巴爾幹地區的
戰略佈局,惹起了俄方不滿和猜疑。因此,雖然雙方簽署了START II,但最終不了了之。
後來的第三階段談判,更是無疾而終。
踏入二十一世紀,《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即是早在1994年生效的原始版本START)於
2009年12月5日到期失效。美俄雙方續協商延期條約。
2010年,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 )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
)成功取得共識,並在同年4月8日於捷克布拉格(Prague)簽署新條約,是為《新削減戰
略武器條約》(New START)。此條約有效期為十年,並可以延期五年。條約內容規定協
約國部署的戰略核彈頭數量不超過1,550枚;戰略發射工具數量不超過800架。
因應《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即將在2021年到期,美俄代表正在商討延長條約期限。近日
美國堅持要求中國加入三方軍控談判,令《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再度成為國際軍事外交
的熱議焦點。中國到底應否加入本為冷戰產物的核控談判「俱樂部」呢?本系列將另文詳
述討論。
───────────────────────────────────────
美近期危險動作不斷,世界應當如何應對?俄專家:絕不手軟
https://reurl.cc/5lmAEy
美國對俄羅斯的防備和敵意從來沒有減輕過。從單方面退出《中導條約》到對《新削減戰
略武器條約》的談判遲遲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都是美國在試圖削弱俄羅斯的實力,同時也
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發展機會。近年來美國先後在羅馬尼亞等國部署反導裝備、加快歐洲大
陸的裝備更換速度、爭取俄羅斯的周邊國家加入北約、在波蘭部署軍事基地等。幾乎這一
切都是針對俄羅斯的部署。美國通過在歐洲的軍事部署,幾乎將俄羅斯包圍。
美國聯合北約眾多國家軍演
美國的疫情瀕臨失控,通過那些沒有生命的數據都能感受到疫情重壓之下美國民眾的慘狀
。但就在疫情如此嚴重的關口,美國也沒有停止軍演,近日在波羅的海,美國聯合北約共
19個國家進行了持續十天的「波羅的海行動-2020」聯合軍演。
李慶四教授對此分析稱,美國舉行的聯合軍演有一個目的是為了加強北約盟友間的凝聚力
和合作協調能力。畢竟美國與德國因為「北溪2號」項目引起的嫌隙還未消除,法國和土
耳其也不斷發生軍事摩擦,法國官員認為,這是「北約」腦死亡的最佳證據。但更重要的
目的當然還是在於震懾俄羅斯,因為波羅的海就在俄羅斯家門口,北約選擇這個地方軍演
,目的非常明顯。究其原因,是美國及其他北約國家感受到了焦慮。美國疫情如此嚴重的
情況下,經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近年來俄羅斯軍事力量發展迅猛,他們從心底里感受到
威脅的嚴重性和壓迫性。
俄羅斯的反應
最近美國陸軍又和波蘭軍隊在與俄羅斯非常接近的波莫瑞地區舉行「盟軍精神」聯合演習
,表面上說是演練年初因疫情暫停的「歐洲捍衛者-2020」演習的項目。但實際上是為了
試驗對俄羅斯陸軍的「整軍備戰」成效。俄羅斯面對這種挑釁自然與很不客氣,稱只要國
內受到美國任何程度的攻擊,就必然會進行核反擊。在北約海軍軍演的過程中,俄羅斯也
沒有客氣,在波羅的海附近展開了規模宏大的空軍軍演。訓練有素的飛行員還駕駛蘇-27
低空飛過美軍正在軍演的艦艇,對美國造成了不少的威懾。
美、俄之間多年來相持不下,一直相互對峙。此次疫情更是令美國的危機感空前加重,畢
竟美國已經是目前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受到損失的同時也會害怕對手在此期間獲得發展。
同樣,我國也在慢慢變為美國的目標之一。但世界最需要的還是和平,這是我國對外交往
的方針,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渴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