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後新冠世界

作者: kwei (光影)   2020-05-30 04:46:51
後新冠世界
王孟源
http://blog.udn.com/MengyuanWang/136194045
http://blog.udn.com/MengyuanWang/137116293
(一)【外交】【經貿】
雖然新冠疫情還只進行到第二幕,距離疫苗接種所承諾的大結局還有半年多,但我們已經
可以確定它必然會帶給人類社會冷戰後30年來最重大的歷史轉折。我個人估計,如果中方
能夠步步為營、始終採行最佳策略,這個疫情危機將會加速美國霸權衰弱達五年之多。我
想寫一系列的分析文章來討論這些挑戰和其應對之策,這是第一篇。
首先我們檢視政經層面的大趨勢。有學者宣傳“去全球化”,但是我覺得這個標籤容易引
起誤解,有詳細討論的必要。
世界貿易史上的最近一波全球化浪潮,其實經歷了三個階段:它起源於1950年代西方資本
主義陣營為了在冷戰對峙中強化自身經濟實力而做出的互相開放,這個政策方向使這些國
家得以從新的技術發明中汲取最大的利益,例如大幅降低遠程運輸成本的標準集裝箱和70
年代開始的數位化記錄與通訊。到了80年代,英美的財閥成功扭轉了二戰後的社會主義改
革,走上去工業化的道路,將製造業批量外包,國際貿易從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合作,向新
興工業國在中低端產業上擔任供應者地位的局面轉化。1990年前後蘇東集團的崩潰,以及
中國的改開政策,帶來了國際市場規模和廉價勞動力的斷崖式增長(Precipitous Rise)
,使得歐美財團的利潤空間更加寬廣,於是在國際規則和政策上也更加積極地推動高低分
工。
從這個簡單的歷史回顧,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全球化”,其實至少有政治和工業兩個層
面:最早二戰後的美歐日自由貿易合作純屬美國政治主宰下的先進工業集團內部的互惠。
其後英美因為國內階級鬥爭的結果,才決定了可以放鬆工業技術的壁壘,對後進國家釋放
了中低端產業,將第三世界囊括到國際工業品的生產鏈之中。冷戰的結束,則解除了政治
上把國際經貿體系分割為兩個互無交集集團的必要,進一步擴大了自由貿易的紅利,老工
業國得到前所未有的利潤,開發中國家則獲得建立自己工業能力的機會。
當然這個進程不可能無限延續:後進工業國不會永遠滿足於低端技術,它們持續發展的結
果,是產業升級,而這最終必然會擠佔先進國家的利潤空間。尤其中國的政策執行效率遠
高於歐美的預期,2001年才被准入WTO,七年之後的歐美金融危機已經凸顯出被中國超趕
的危險。
我在2009年就注意到美國開始有系統地對內對外進行全面反中宣傳,這應該是《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和它的姐妹組織背後的建制派政經精英,為了維護美國的國際特
權和經貿利益,未雨綢繆,預先創造對中鬥爭的民意基礎(參見《從Trump的支持率談起
》);其目標顯然止於遏制中國的技術、經濟和軍事實力成長,從而容許這些精英繼續搜
刮全球。事後證明他們不但嚴重低估了中國,也低估了自已國內藍領階級民粹的怨氣和力
量,養虎為患,在2016年的大選後完全失控,Trump不但要打擊中國,而且把政策方向擴
大到要逆轉全球化,這並不是美國政經精英的初衷。
從前面提到全球化的兩個層面來看,美國建制派精英希望扭轉的,是中國在工業技術上的
升級發展,以及它所帶來的國力軍力增長和國際地位上升;他們並不計畫要在政治外交上
也倒轉時鐘,重新劃分出冷戰式的兩個集團。Trump所代表的民粹則不在乎細分這些差別
,要求全方面地回歸80年代之前美國主宰世界的格局。
當然,願望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一回事。2001年的911事件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兩次
破壞了美國出手絆倒中國的機會,到202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顯著超越美國,軍事實力
也增強到美軍無法在區域戰爭中獲勝,而全面戰爭又會是兩敗俱傷的地步。美國能力可及
的,反而只是拉著最親密的小弟來與中國做出切割。很反諷地,這剛好與政經精英的原計
畫相反。
所以我並不覺得“逆全球化”是適當的詞彙,“中美脫鈎”更為貼切。Trump在年底的大
選並無絕對的勝算;如果他獲勝,必然會強力快速地建立以五眼同盟為核心的反中集團,
如果Biden當選,則會採取迂迴間接的手段,試圖拉攏更多國家來站隊。
從中國的觀點來看,Trump不擇手段地撕裂中美關係在短期內的衝擊很大,但是中方在外
交上反制的勝算也高得多,這是因為澳、新的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只要及早適度做出
提醒,它們內部的經濟利益集團自然會出手壓倒意識形態上的偏見。英、加兩國對美國吃
人不吐骨的做法也有若干認識,中方如果能在外交宣傳上少犯些低級錯誤,把宣傳聲量專
注在羞辱打擊它們國內反中的民粹力量(例如編纂宣揚這些人自相矛盾的言論),要維持
它們的中立並不困難。
Biden政權則會是個完全不同的挑戰:在中美經貿關係上,中方已經無法再信任美國的供
應鏈,民主黨主政會給予中國更多的時間、按照自己的節奏來進行脫鈎,大幅減輕經貿政
策的難度。然而在外交方面,建制派的“巧實力”手段能動員更多更高階的國外帶路黨,
所以中國在合縱連橫上所面臨的壓力也就更廣更複雜。
這裡法國會是關鍵。新冠疫情之中,西方對中方防疫過程污衊得最起勁的,法國是五眼以
外之最。這是因為法國政府固然如同大多數歐洲國家,有對自己執政不力推諉卸責的動力
,它同時也是歐盟的兩個核心國家之一,一向視東歐和南歐為自己的禁臠,對中國染指這
些國家早有不滿,偏偏又不像德國對中國市場有極大的依賴。再加上法蘭西民族的歷史傲
慢,對暴發戶先天極度反感,所以無分官民左右,所有的媒體一致無法接受中國防疫成功
的事實,千方百計地要為自己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來自圓其説。
然而這並不代表法國會心甘情願地站到美國那一邊。美國在法國人眼中,一樣是暴發戶。
Trump的民粹訴求,也只有反移民一項在法國有市場。Macron的理想是強大獨立的歐盟,
而不是一個跨大西洋的反中聯盟。中國應該好好與他溝通,讓他理解建立大歐盟的真正障
礙在於美國而不是中國。如果中國能夠獲得法方的諒解,那麼維持歐盟與中國的經貿關係
就會水到渠成。畢竟主動撕裂全球經貿體系的是美方,中國只要在戰術上讓歐洲保持中立
,就是戰略上的勝利。
有評論說中國應該順應逆全球化的趨勢,避免繼承美國在國際貿易上的“最終買家”(“
Buyer of the last resort”)地位。我覺得這句話既對又錯:對,是因為美國能維持巨
大的貿易逆差,與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互為因果,中方在中短期內沒有這個條件;事
實上由於中國製造業十分全面,也沒有這個必要。錯,則是因為這和“逆全球化”沒有什
麼關係;中美脫鈎之後,美國製造業不可能大規模回流,它仍然會是全世界的最終買家,
中國依舊可以在繼續推行與其他國家貿易自由化的同時,維持進出口的收支平衡。以越南
為例,它可以說是美國眼中最適合取代中國組裝廠的進口來源,但是它所需的零件和原料
必然大部來自中國,中方所貢獻的產值比例沒有理由不能持續上升,中國對外貿易的自由
化也仍舊是正確的方向。
“去全球化”這個標籤的另一個負面作用,在於誘導大家很自然地拿“戰間期”(
Interwar Period)來做類比。但是這裡有幾個很重要的差別:首先,當時的世界貿易分
裂為許多個幾乎完全獨立的山頭,而目前我們面臨的是美國針對中方的定向切割,所以這
次的分裂不是多元,可以只是二元的。其次,當年的工業技術集中在歐美少數國家,現在
有若干工業能力的國家普遍得多,供給和需求散佈得更廣,要依託這些政治外交上基本中
立的新興國家來維繫國際自由貿易體系,其可行性遠非100年前所能想像。最後,上世紀
一戰前的所謂全球化,主要是水平方向的分工,在產業鏈的垂直方向,遠遠不及今日的互
相依賴程度;所以任何主動拆解這個國際分工體系的企圖,都會有更大的效率損失,而在
中美脫鈎的前提下,儘可能維護效率增益的動力,也就絕對不容忽視。
【後註】今天(2020年五月25日)消息傳出,歐盟的外交部長(Foreign Affairs Chief
,參見 https://tinyurl.com/ybgebsoo)在對德國外交部給演講的時候,說出“...the
end of an American system and the arrival of an Asian century. This is now...
”“美國體系的終結和亞洲世紀的到來,現在正發生在眼前”。
歐盟的有識之士已經準備好要和美國脫鈎,以便從中美衝突中脫身,謀求最大利益。這實
在是中方在外交上主動出擊的絕佳機會,在氣候變化、自由貿易、取代美元、節制美國長
臂管轄上都大有可為。
//
(二)【金融】【戰略】
美國財閥在70年代開始佈局準備重新奪權的時候,宣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經濟上推
行Milton Friedman的絕對自由主義,政治上則強調政府是萬惡之源,與此同時,還要在
歷史敘事上美化既有體制和傳統,包括開國元老、憲法和普選投票(雖然開國元老一直認
為憲法必須不斷與時俱進,直選民主則不可信任,這是美國有選舉人團制度的原因)全都
被徹底神化。其後果,在知識界是引發了自信爆棚的白左思潮和以福山為首的“歷史終結
論”;對一般群眾,則使懷舊成為右翼民粹的基本信仰教條。Trump的競選口號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這裡的重點其實是“Again”一字。
當然,財閥灌輸對舊美國的懷念崇拜,除了方便迎合愚民之外,實際目的是要排除任何對
他們獨佔國家資源利益的威脅,從而確保階級固化和財富集中。只要人民心目中把富裕強
盛和美國例外論幻想出的歷史劃上等號,那麼任何試圖適應現實的理性論證和改革方案就
永遠不會有市場;相反地,改革的動力會被轉移到追尋更加極端的自由市場和愚民分權上
,結果自然是越改越糟糕。
真實歷史裡的美國體制,隨時代不同在左右之間有過劇烈的搖擺。我們熟悉的美式自由主
義,其實是在Reagan之後才成為文化正統。他的一系列政策和理論,除了對官僚體系有著
絕對的腐化作用,在經濟上也脫實向虛,不但將製造業空心化,即使是難以外包的零售服
務業,也普遍殺雞取卵,犧牲員工和組織的既有經驗和知識,通過金融炒作來一次性地榨
乾企業價值。
一個典型的手段是Leveraged Buyout(LBO,槓桿收購):藉著企業債市高需求/低老練度
的特徵,自已不必出什麼本金,基本全凴借貸來收購現成的企業,但是負債人不是金融巨
鰐,而是這些剛被收購的公司。如果運氣好,公司經營順利,那麼多賺的盈利屬於股東;
如果經濟下行,生意失敗,則賠錢的是放貸的銀行和基金。
像這樣有賺無賠的好事,金融巨富們還覺得必須花費精力認真經營幾年,實在太辛苦,所
以很快地發明出改進版,就是挑選正處在低潮的公司,賤價買入,遣散員工,然後把資產
分割零售。美式經濟學的教授們被僱傭來美化這種掠奪性的行為,把這叫做“建設性的摧
毀”,說它是提升效率的必要過程和自由市場的正常運作。實際上是把很大的負面社會成
本丟給員工、顧客和供應商等等弱勢族群,只計算炒家的賬目所得。
如果這家目標公司的資產總量不足以玩上面的拆分遊戲,但是生意穩定、有可靠的現金流
(Cash Flow),那麼LBO一樣可以玩得轉。這裡的巧妙在於一旦獲得股權,就拿現金流和
資產(典型的例如地產和商標)為抵押,儘可能借貸更多的企業債,然後轉頭便將所有手
裡的現金對股東發放紅利,完全合法地放入自己口袋。當然公司本身資金枯竭,還欠了一
屁股債,除非生意環境忽然大幅好轉,否則苟延殘喘上幾年之後很自然地必須破產重整,
但這完全在股權人的計畫之中;他們早已無中生有、為自己“創造”了一筆新的財富。至
於其他Stakeholder(利益相關者)的巨大損失,則被美國政府、媒體和學術界完全忽略

美國人這樣拚命作死了幾十年,政策和文化也越改越歪,為什麼還能一直有相對漂亮的
GDP成長率?為什麼還能大幅投資進高科技?為什麼有餘力霸凌全球?新冠疫情下的美國
經濟展望提供了很好的示例。
我從一年多前就預測美國這一波經濟危機的震央會是企業債市。新冠疫情把衰退放大了至
少四倍(單季GDP成長率原本會比長期走勢降低3.5%,現在則是14%左右),那麼這個因債
務違約而必須破產重整的浪潮,除了我已經一再分析過的頁岩油業和航空業之外,其他行
業也都無法倖免。再加上前面討論的LBO炒作早已為美國經濟內建了許多資金周轉困難的
企業,例如電影院、餐廳、百貨公司等等,它們在疫情下剛好又首當其衝,所以即使新冠
疫苗能在年底順利量產,商業破產仍將在2021年餘波蕩漾,而且在美國會比歐洲普遍得多

這正是為什麼這次美聯儲撒錢救市的焦點,不像12年前放在銀行業,而是直接下場去買企
業債。但是波音這類名義上還有投資級別(Investment Grade,波音目前屬於投資級別的
最低一級)的公司,固然因此而大幅受益,可以簡單從債市獲得幾百億美元的資金,從而
有了拒絕聯邦入股的底氣,其他因疫情而剛剛落入投機級別(Speculative Grade,又稱
Junk Bond,垃圾債券)的公司(叫做“Fallen Angels”)也是美聯儲救助的重點,但是
美國還有近2000家中大型企業向來都算是垃圾,它們是過去十年經濟泡沫的糟粕,許多是
LBO壓榨後的殘渣,所以連美聯儲這樣可以憑空印鈔票(第一輪收購企業債總額就高達
7500億美元)的機構,也不願意直接出面為這些公司買單。
本週有媒體估計在2021年底之前,會有400家這類的垃圾公司無力償還利息;這可能還是
很嚴重的低估。不過即使有1000家中大型公司面臨違約,也不會對美國經濟有立即的重大
打擊,這是因為美聯儲在今明兩年至少會注入五萬億美元的流動量(Liquidity),這麼
龐大的現金供應保證了任何財務受困的企業都能夠間接得到相對慷慨的資金來源,不論是
發債、增股、出售部分資產、或是整個公司轉手,仍然會是有秩序的重整,不至於引發連
鎖恐慌。換句話說,雖然美國產業沈厄積重難返,單凴可以無限轉嫁成本的美元印鈔權,
就能阻斷經濟衰退的正常機制,即便在百年一見的危機下,依舊可以規避幾十年來治理不
善的惡果。
我反覆提過,美國的霸權建立在軟實力、美元和美軍三個支柱上。Trump在外交和經貿政
策上的一意孤行,在全球樹敵無算,最近在新冠疫情襯托之下,更將自己的無能和無恥暴
露無遺,這都是在自行閹割美國傳統的軟實力優勢,主動放棄主導國際治理的權責,其結
果就是全世界都渴求獨立於美國之外的新運作規則和機制。
但是只要美元依舊是國際儲備貨幣,美國就能兵不血刃地搜刮全世界的經濟生產成果,從
而避免自身錯誤政策的天然經濟後果,並且在財政上繼續支撐對外侵略顛覆的企圖。一年
前我曾在受訪問時,估計美元的地位要到2030年前後發生的下一場經濟衰退才會動搖,但
是新冠極度加劇了今年的這場經濟危機,迫使美聯儲放棄一切矜持,全力消費美元既有的
權威地位,只求平安度過當前的困難。如同上一篇博文討論的中美經貿脫鈎,這也可以是
中國崛起的機運,而要抓住這個機運的樞紐也同樣是法國。
歐盟由德法兩國主導,中國尋求更深入的合作,德國較容易因為雙邊經濟的互相依賴而能
做出理性的反應,法國卻經常基於非理性的情緒因素而有所排斥。其實在後新冠世界中,
中法雙方的利益高度重合,在氣候變化、伊朗去核、國際秩序、多邊組織、有序貿易等等
議題上都有共鳴,在限制美國長臂管轄和提升歐元地位上,法國更是最積極的歐洲國家,
而這些剛好也是中國亟需合作夥伴的戰略目標。
中方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已歷多年,雖有進展,但距離取代美元依舊遙遠;歐元才是國際
上排名第二的貨幣。然而在2010年的希臘金融危機後,歐元的市場額分反而大幅倒退了。
與美國相比,歐元區的GDP成長率更低,沒有統一的財政同盟,甚至沒有完全一致的金融
法規。拉丁系國家的赤字,普遍纍積到傳統財政理論認為不可持續的地步,而日耳曼系國
家卻不願意出錢補貼幫忙,這使得歐元區瓦解的可能性始終如Sword of Damocles一般懸
在頭頂。再加上歐洲的主要銀行過去十幾年因為在美國的諸般交易而虧損纍纍(部分來自
美國政府的制裁和懲罰),國際市場額分大不如前,也減弱了歐元背後的推動力量。
俄國早已嘗試過助推歐元,以減低美元在長臂管轄上的殺傷力,但收效甚微。中國的經濟
體量遠大於俄國,在國際金融界的份量卻仍與歐元有量級上的差別,即使採納同樣擁護歐
元的政策,勝算依舊不大。
這並不代表歐盟不是美元替代戰線上的必要成員,只不過説明了美元的地位非常鞏固,要
推翻它非得有中國加上歐盟、專注而堅決的協同努力不可,至於用來替代美元的新國際貨
幣,是歐元、IMF的SDR、還是中歐聯合發行的新數字貨幣,反而是可以由戰術方便來取決
的細節,不必事先鎖定。
所以中國必須下定決心,要能不畏美國必然會有的激烈反應,雄心勃勃地進行替代美元的
工作。Trump在過去兩年的諸般敵對行動,反而是把美方能採納的反制措施預先耗盡,給
予了中國很大的行動自由。例如對外援助和貸款一律改用美元以外的貨幣:最近美方要求
中國豁免非洲國家欠債,就可以順水推舟,減免一定百分比之後,將餘額改為人民幣或歐
元。所有的大宗商品進口,尤其是原油,也應該完全去美元化;美國和沙特的關係已經有
明顯的動搖,改用歐元或人民幣定價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與此同時,中方應該積極與歐盟對話,通過金融上的讓利,取得政治上的共識,共同推動
雙方合作選定的新國際貨幣。這將是後美國世界的起點,也是新冠疫情能為人類帶來的最
大正面貢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