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馮振豪:馬來西亞的民粹主義

作者: OusakaMegumu (逢坂恵夢)   2020-05-11 21:17:17
馮振豪:馬來西亞的民粹主義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20/05/10/339877
政治學者威爾瑪‧穆勒(Jan-Werner Muller)在《解構民粹主義》(WHAT IS POPULISM?)中總結反多元主義、反菁英、排他性、批判被執政菁英腐蝕的體制為民粹政治的特徵,乍看跟馬來西亞氛圍不相符,不管是種族或宗教本位的政黨,如巫統和伊黨都未曾公開否認過大馬是多元主義國家。
“多元”與“人民”表述
確實,多元是各主流政黨均接受的現實,但大馬卻陷進“多元各表”之中。例如,巫統“馬來人至上”與行動黨的“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是相對立的意識形態,惟前者想像的大馬是土著居優下的多元社會,後者提倡的是族群平權的國度,儘管雙方經常譴責對方是極端主義,但卻未公然挑戰大馬多元的現實。因此,政黨藉多元外衣否決對方意識形態,實踐單元議程,建構唯我的多元主義,而這排他操作顯然等同反多元主義的體現。
另一個特質是“人民”的綁架。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16年大選間,把自己打造成真正美國人,自然地票投特朗普的也必然是真正美國人,故“我代表人民”是民粹政治的展現。
回顧大馬政壇,“rakyat”(人民)何曾不是朝野政客的口頭禪?希盟509競選期間,將國陣比為盜賊統治,凡真正的大馬選民須票投希盟以否決納吉政權。又如希盟當朝期間,巫伊在馬來社會型塑“行動黨劫持”,行動黨破壞體制和撕裂族群,火箭人乃真正的國家敵人,因此為救國寧可不擇手段。不論希盟或巫伊,使用相同手段,即己方是強大正義的民意代表,彼方則是弱小邪惡的全民公敵。
民粹主義中的去菁英化也顯現於我國政壇,納吉成功通過社交平台鹹魚翻身便是鐵證,不管是面子書內容還是生活實況,納吉早已告別前首相的高帽,而是幽默風趣且去政治化的“Bossku”。反看哈迪、敦馬、安華卻相形遜色。不得不說納吉成功建構專屬的框架,想尋樂的網民在接觸訊息時自然瞄向納吉,然後納吉藉由娛樂性框架施以政治化的曝露,如此進一步為激化馬來社會的民粹意識鑿開洞口。
在我國,民粹主義也植入族群、宗教和地域的差異性,其中,民興黨的“沙巴漢的沙巴”和砂盟的“砂人的砂拉越”,以及近年掀起的柔佛民族均為地方主義的民粹面,惟主流的本土意識仍未過度觸動分裂國家的本位。
本土意識與宗教動員
以沙巴民興黨為例,黨魁沙菲宜阿達及其追隨者於2018年大選前不斷散播本土意識,建構“先沙巴,後大馬”的論述。而且該黨在解套西馬時,將沙巴的貧困落後歸咎於“馬來半島”的巫統及其本土代言人,因此,有尊嚴的沙巴人須把票投給有尊嚴的民興黨,但是大家看到的是民興黨一方面也與希盟結為策略夥伴,是故其強烈的沙巴人意識卻也帶有“參與大馬”的意涵。
至於宗教領域,可追溯回丹絨比艾補選間伊黨為馬華助陣時的說辭,該黨曾向馬來社群示意,馬華是已馴服異端(kafir zimmi),因此,穆斯林需諸如馬華和國大黨的使者引領非穆斯林,所以為了穆斯林大團結就必須支持馬華。在這當中,伊黨嘗試用伊斯蘭典故說服馬來選民票投黃日昇,此番宗教式民粹動員可謂熬費苦心。
一直以來,國內討論收容羅興亞難民都會帶入宗教層面的爭論。4月尾時大馬以疫情之名拒收計200人的難民船,在國際遭到人道譴責,在國內卻一反常態,輿論普遍認同政府的做法,外加一些在地難民的不當言論(如索取公民權)引燃一波廣泛且激烈的仇外情緒。值得一提的是,大馬“全民”的轉態意外達成一致的共識,實屬少見,諷刺的是,這共識是建構在排他的基礎上。
馬來西亞儘管算不上健康的民主體制,卻患上了當代民主國家的民粹通病,並且發展出族群、宗教和地域差異的專屬模式,更堪憂的是,巫統和伊黨曾為選票而右傾炒作,反而壯大極右的伊斯蘭組織和馬來主義政黨如土權黨。對於解除之道,顯然馬來西亞必須透過自己的方式解決:從對話建立共識,從文化上逐步會通,再過度到政治上尋共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