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覺得中國會因為疫情而韜光養晦,是「危

作者: vikk33 (陳V)   2020-05-11 10:35:08
標題:
覺得中國會因為疫情而韜光養晦,是「危機感不足」的展現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reurl.cc/R4L5Xz
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揭開了與世界連結的窗口,低廉的勞動成本誘因,加上政府
有效控制土地與資本的運作,在漸進主義的施行節奏下,「針對性地優惠政策」得以奏效
,跨國企業紛紛前往中國投資設廠,造就了中國實現「投資帶動貿易」、「貿易擴大經濟
規模」的亮眼成績。
21世紀初,中國經濟實力大幅成長,積極推動企業走出去戰略對外投資,外匯存底也躍居
全球首位;2010年之後,進出口金額更一舉超越歐美國家,晉身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可
以說,1950年代「大躍進超英趕美」的中國夢有了實現的可能,這也讓中共自信滿滿打造
地緣政治的經濟戰略思維。
中共為了佈局「第一個一百年」(建黨一百年)的里程碑,要達到全面脫貧、全面小康社
會的目標,這象徵著整體由內至外的國家發展與意識型態佈局,一來凸顯「一黨獨大威權
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更在意識形態上站在西方國家「民主政治、市場
經濟」的對立面,是一種制度與文明的價值之爭。
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早已漸行漸遠
近年來,縱然中國經濟成長速度有「L型」趨緩的現象,但卻仍高舉「厲害了,我的國」
的自信大旗,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2015年成立亞投行(AIIB),積極對
外部署的箇中虛實頗令人玩味。
中國大膽西進的戰略意涵,一方面挑戰以美國和美元為核心的「布列敦森林體系」(
Bretton Woods System)所建構的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中國的倡議試圖提供國際社
會有一個另外的選擇;另一方面,就中國對外戰略佈局的邏輯,顯然是揚棄過去對外宣稱
的「不結盟主義」,毅然決然脫下「絕不當頭」的假面具,不再對外哼唱「韜光養晦」的
催眠曲。
鄧小平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韜光養晦,絕不當頭」出自於1980年代末鄧小平倡議「和平與發展」的思維,其戰略目
的便是消弭西方與周邊國家的疑慮,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然而,其實
看似消極的背後卻深藏若虛,「負責任大國,有所作為」更是中國對外積極準備的象徵。
基於此,如果認為中國在習近平時代才不再遵循「韜光養晦」原則,恐在研判上出現嚴重
的謬誤,事實上,「負責任大國」只是準備崛起的道德物語罷了。
中國打造一個修正型強權的國家角色
1990年代,中國對外採取「兩手策略」,一是「大國外交」,為了修復與西方大國及地區
大國之間的政經關係;另一則是「睦鄰外交」,積極與周邊國家建立區域合作關係,做好
準備以利未來在亞太地區與美、日等大國抗衡。
換言之,在崛起過程中的中國,為了營造有利參與全球化的的國際體系,「不亮劍」的自
我節制,這樣的務實顯示了「現實主義」(Realism)與「自由主義」(Liberalism)之
間的「和平轉型」特徵;事實上,中國表面上維持著「現狀型國家」形象,實際上卻是扮
演一個「修正型」角色。
中國相當重視「全球治理」的能力,以及「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中「霸權」與
「平衡者」的槓桿角色,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組織運作,以經濟利誘來挹注其他國家
,收割成為與中國友好的國際代理人及投票部隊,迅速累積在國際體制內的影響力,從「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的親中立場便可以窺知。
國際社會的防堵,中國會因此一蹶不振?
早在2005年,美國便已正視「中國崛起」的威脅,視中國是「認知上的威脅」同時「提出
威脅」的警示,這樣的「中國威脅」議論,在川普總統上台後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2017
年11月提出「印太戰略」來圍堵中國的勢力,以及2018年7月與中國展開貿易戰的對壘,
至今未止。
美國面對中國崛起的反應,除了體現「華府-北京」的競合關係,以及反應歐美國家對中
國崛起會衝擊「霸權穩定」的擔憂,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在於美國更嚴肅對待中國崛起的效
應,在部分議題上不再採取模糊(Muddled)的策略與中國打交道,某些程度上美國已放
棄引導(Navigating)中國進入國際體系中使其受國際約束的樂觀想像。
RTR4BG7J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持平而論,有論者以為當前的國際情勢對中國不利,將使得中國持續「韜光養晦」,對外
表現出無意或暫時無意爭奪國際領導地位的態度,甚至認為中國在「後武漢新冠疫情時期
」將因國際社會的譴責而一蹶不振。
這恐是一種「危機感不足」的一孔之見,過度自信偏離的事實恐陷入「道德風險」。
理由有二,經濟上,中國龐大的市場基礎與一定程度的全球貿易比重,如果國際社會完全
封鎖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不但工程浩大且需要找尋足以取代中國的根據地來接起全球產能
,同時必須提防中國經濟崩潰可能對各國的衝擊。政治上,部分國際事務仍需借重中國的
參與,尤以朝鮮半島的情勢,至少截至目前,無論是理想或現實都無法將中國排除在外。
對台灣而言,防疫有成已獲得國際社會的肯定,甚至美台之間已進展到斷交以來最好的關
係,有這樣的成績確實不易,畢竟我們長期處在被中共打壓的國際環境當中,面對這樣無
理不友善的惡鄰居,更不能因此而自滿甚至掉以輕心。
首先,面對中國不再韜光養晦的對外思維,台灣應當時時刻刻居安思危,心態上不能因為
中國面臨內部政經的不穩定、外部有五眼聯盟的防堵及美中貿易戰,便認為中國已失去對
台進行「政經窮台」的能力,過度輕忽中國的野心與決心恐怕會是災難的開始。反而,我
們應當更為謹慎,正視中國經濟下滑可能的金融風險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預防中國對
台灣經濟安全的侵害;此外,在政治與軍事安全,恐要戒慎中國會窮鼠嚙狸危害區域安全
,甚至對台採取報復手段。
RTS30HU1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最後,了解中國並不可恥,可悲的是別人比你更能洞悉你身邊的敵人。
當各國都在關注中國「銳實力」的作法時,我們更應該有更高規格的防堵策略,將中共滲
透進行國家安全層級的兵棋推演,以及加強與西方國家情報機構合作,進行密集的資訊交
換,甚至應當發揮台灣與生俱來的戰略地位,加強對中國的相關研析與判斷。
「中國研究」我們應當比其他國家更為積極與深入,一來可供國際社會參考,二來更攸關
我國的國家安全,都不能輕忽。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