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usaAoi (YusaAoi)
2020-04-06 08:52:52孫海潮:中國抗疫成果為世界做出榜樣
新冠肺炎疫情已演變為全球性大流行病,感染人數突破百萬。西班牙感染和死亡人數緊隨意大利,而美國已取代歐洲成為重災區,紐約則為美國“震中”。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認為人類面臨戰後最大危機,馬克龍總統認為國家處於百年公共衛生危機並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葡萄牙宣布國家進入最高警戒狀態,英國“禁足令”再度延長6個月,默克爾總理稱德國面臨戰後最大危機,印度也已採取措施限制民眾外出。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倡議處於戰爭狀態的有關國家休戰和解,處於內戰狀態的武裝派別講和,以便共同應對疫情,免使普通民眾遭受苦難,得到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的支持。菲律賓、喀麥隆、也門等國衝突各方先後宣布停火,具體效果尚待觀察。國際社會批評美極限施壓政策,要求美國解除對伊朗制裁。大疫當前,美國仍強化對委內瑞拉的製裁,還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通緝馬杜羅總統,歐洲輿論都為之齒冷。瑞士新加坡印尼加納等國商議起草聯大決議,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種族主義和仇外情緒,強調聯合國對國際事務的主導作用,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目前已向193괊蚆p合國成員國散發,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
3月25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以輪值主席身份主持G7外長視頻會議,因堅持把新冠病毒稱為武漢病毒遭到其他國家抵製而未能發表G7外長會議聯合聲明。法國外長勒德里昂隨後單獨發表聲明,強調有必要與一切出於政治目的將危機工具化的行為作鬥爭,並認為團結所有人有效抗擊疫情應高於一切其他考量。法國與各國外長一道重申有必要確保大家廣泛獲得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信息,這是戰勝疫情流行的關鍵。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歐盟視頻峰會後指出,歐盟的根基已發生動搖,歐盟的生存已受到威脅,必須對疫情重災國家提供緊急援助,在人命關天的大危機面前,資金數額問題已退居次位,若再不顯示團結精神,人員自由流動的“申根區將首先死亡”,不能因為德國持保留態度而放棄戰鬥。馬克龍公開把法德分歧和歐盟面臨的困難公之於世,實為無奈之舉。
馬克龍在視察米盧斯軍事醫院的講話中再次強調是在進行一場與無形的敵人搏鬥的戰爭,需要全國動員,全面動員,因為每個人都在前線。法國軍隊近年來執行反恐警戒的“哨兵”行動,更名為幫助民眾缺疫的“韌性”軍事行動。“當國家進入戰爭狀態並押上一切的時候,團結成為必須。”
3月26日,G20舉行視頻峰會,就建立抗擊新冠肺炎大流行便於統一戰線應對共同威脅、維護世界經濟、應對疫情對國際貿易造成的干擾、加強全球合作達成廣泛共識,峰會把保護人類生命,恢復全球經濟穩定,並為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性增長奠定堅實基礎列為目標,體現了各國人民的共同期盼。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金融和經濟大動盪後,G20峰會機制由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升格而成。G20峰會本意是為解決世界經濟面臨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為促進增長和發展就業指明方向,後來的發展雖然不盡人意,但已成為參與國家最多和代表性最強的國際金融與經濟峰會。2016年杭州峰會就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形成“著眼長遠、綜合施策、開放創新、包容髮展”的杭州共識,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本屆峰會前,習近平主席先後與輪值主席沙特國王薩勒曼和法國總統馬克龍等領導人通話,廣泛協調立場,為會議成功舉行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峰會提出向全球經濟注入超過5萬億美元資金,為世界各國抗疫並抵消大流行病對社會、經濟和金融的影響,起到了提振信心的作用。G0峰會再次成為全球危機應對和經濟合作的重要平台。世界再次處於重要歷史關係,中國智慧再次為世界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坐標。
歐美的醫療體系均不堪重負。法德英意西領導人無不對中國表示援助和提供抗疫物資表示感謝,中國醫療隊奔赴歐洲馳援受到熱烈歡迎,中國經驗受到重視。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用德法英三國語言對中國表達感謝之情。中歐互助關係深入發展。
聯合國和世衛組織相繼發出警示,處於弱勢的發展中國家將受到強烈衝擊。非洲極可能將是下一個重災區,更由於非洲受限於醫療衛生條件,民眾的處境和受到的傷害將更為殘酷。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世界關注非洲,認為非洲極可能會有數百萬人染病而且將會有極高的死亡率。美國專家預測美國將會有數百萬人感染和數十萬人死亡的後果。總之,疫情還在發展,世界各國都將受到波及,全人類正在經受災難,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需要全人類齊心協力共同攻堅克難。人類作為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同舟共濟是唯一出路。
中國抗疫為世界做出了榜樣,中國經濟有序和強勁恢復為世界抗疫提供了有效的物資保障。中國經濟作為世界經濟主要助推器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習近平主席在G20視頻峰會上的講話,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和作用。世界還將繼續從中國的穩定和發展中獲得巨大收益。“世界向東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作者是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歐洲中心主任,前駐外大使)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3xhFZZ0CN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