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黃大志.非洲利比里亞人的現狀和貧困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9-12-22 20:18:21
黃大志.非洲利比里亞人的現狀和貧困
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165835.html
利比里亞是位於非洲西部的一個熱帶雨林小國。14世紀中葉以後,歐洲人開始進入這一地區進行探險和貿易活動,吸引他們的是當地盛產的馬拉克塔胡椒,是當時歐洲人用來醃製肉類的珍貴香料之一。16世紀後它又成為歐洲商人開展的另一個重大商品買賣,奴隸貿易地之一。利比里亞的獨特處是它沒有成為一個固定的歐洲殖民地,而是1847年由美洲回歸的自由奴隸建立的國家。
18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加劇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和生產力,但同時也從啟蒙運動中開發出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推動和批判專制主義和特權主義,宣揚自由、平等和民主。在此運動影響之下,1807年英國國會通過了廢除奴隸販賣法案,將買賣奴隸列為非法,並向英國奴隸船徵收罰金。1827年,英國反奴隸制協會成立,加強反奴隸販賣監管,並於1834年宣布解放所有英帝國內的奴隸。
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廢奴運動大約在19世紀初開始於不太蓄奴的北方各州,當時一些廢奴組織決定在非洲購買一塊土地,用來安置願意回到非洲的自由黑人。1821年,美國殖民協會領頭向利比里亞當地酋長,買得了沿海一片面積約1萬3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立了一個美國黑人移民區。1847年7月26日,利比里亞聯邦宣告獨立,建立了利比里亞共和國,美國殖民協會派駐的聯邦總督羅伯茨任第一任總統。
獨立後,利比里亞不斷向腹地擴張,在國土擴大的同時,也吸納了其他部族成為國民。目前,全國人口約500萬,有16個部族,美國黑人基督教徒後裔只佔5%,但自建國之後便掌控政局。為維持統治,美裔黑人政府制訂某些歧視當地居民的法令,70年代以後,隨著利比里亞經濟日益惡化,美裔上層統治族群與當地居民之間的矛盾更為激化。到了1980年,武裝衝突終於爆發,另一個人數較多的蒙羅維蘭族人發動軍事政變,結束了美國黑人後裔獨掌政權的局面。
由於經濟衰敗、官場腐敗以及部族間猜疑又互相排擠,這場政變隨著引發了第一次解決內
部矛盾、為期8年(1989-1997)的內戰,造成大量軍民傷亡。然而,內戰結束後卻又選出
另一個軍閥泰勒當總統,政治形勢並沒有好轉,兩年後又爆發了第二次為期4年多的血腥內
戰。第一次內戰失敗方的殘餘分子在得到鄰國幾內亞和塞拉利昂的支持下,於北部發起進
攻泰勒政府軍,泰勒於是把內戰擴大到盛產鑽石的鄰國。交戰雙方為取得可靠兵源,強擄十歲左右的男孩當孩子兵,並用毒品麻醉他們的神經去屠殺敵人和不聽使喚的百姓。2003年內戰結束之前一年,利比里亞南部另一支叛軍在像牙海岸政府支持下也開始打擊泰勒,泰勒在左右夾攻下落敗,逃亡尼日利亞尋求政治庇護。兩次內戰造成約25萬人死亡。
兩場內戰消耗的人命傷亡、經濟和物質毀壞是驚人的。利比里亞全國僅有的2條總長490公里的鐵路,原用於鐵礦砂運輸,因內戰期間受到嚴重破壞,已經停運。如今,利比里亞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人均GDP只有270美元,一般工人的日薪只有3美元。筆者不久前曾路過其首都蒙羅維亞(Monrovia)市中心,看到漫長的大街兩旁鋪滿了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廉價商品,赤腳又衣衫襤褸的學齡兒童手拿冰水包、水果等沿街叫賣。導遊說賣家是不必繳租金的,正式的商店要租金而幾乎沒租戶。寫到這裡,筆者不禁要問,曾經號稱“小美國”的利比里亞,為何貧窮到如此地步?
除了內戰,利比里亞的貧窮,我們還得從它的文化因素去理解。由美國獲解放黑奴建國的利比里亞,雖然實行的是美國政府制度和政策,但這只是文字上的敘述,執政者並不帶有真正的三民主義思想和實踐的意願。由美國19世紀初歸來的黑人基本上是文化極低的社會階層,沒有機會接觸或吸收到當時美國上層白人壟斷的三民主義思想的真諦。再加上黑人回歸非洲時,美國還處於農業文明,不可能帶回美國內戰後(1860-64)才迅速發展起來的工業文化。
利比里亞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為美國汽車工業提供了橡膠原材料。橡膠、木材、鐵礦和鑽石為其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基本上,美國雖然扮演著保護利比里亞,不讓它淪為任何歐洲國家的殖民地,但美國和利比里亞的關係,與殖民地的經濟聯繫無差別,就是只取原材料,不發展工業。2016年,工業總產值只佔2.6億美元,佔GDP比重的13%。
最使利比里亞政局不穩定應是它的部族宗教成分、部族之間的矛盾衝突。全國雖然86%信奉基督教,12%信奉伊斯蘭教,2%的人信奉拜物教。然而,利比里亞當地皈依的基督教徒,仍帶有濃厚的原始拜物宗教的習性和思維,保守和強烈排他性的部落思想,構成了國民團結的絆腳石。
殘酷的內戰的確摧毀了經濟。外國投資本來就少,內戰爆發後,多數外國公司撤離,內戰結束後16年的今天,外資已恢復到戰前的約10億美元水平。發展經濟,除了必須加速修建基礎設施,就是辦好教育。迄今,全國文盲還約佔人口的一半,學齡兒童失學率高達50%。沒有和平環境和親商政策、沒有一支有知識的強大勞動隊伍,搞好經濟、提升經濟領域的質量和附加值,是極難改善民生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