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大家論壇》石化視角:能源體系像超級油輪 不可能在針尖上跳舞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goo.gl/59uX7E
利特文
●Critical Resource董事總經理
●著有《利潤帝國:商業、征服和公司責任》
( Empires of Profit: Commerce, Conquest, 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報導圖片:
極端天氣已經持續1年,從3月英國的嚴寒,到夏季入侵美國東海岸的佛羅倫斯颶風、侵襲
菲律賓的山竹颱風。科學家對於將某個自然災難說成是氣候變化的結果時總猶豫不決,但
風暴的總體密度顯然與大氣中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的積累有關。
但在很多人看來,劃定責任不需要等到有充分的科學確定性。有數千萬人的生活受到自然
災難的嚴重衝擊。最近幾年,注意到天氣模式變化的人口有可能達到幾十億之多。和越來
越大比例的政客、大部分媒體一樣,這些人中有很多確信我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是造成這
一局面的原因之一。
「自然災害頻傳 石化業者面臨更多訴訟」
石化燃料產業理應是被批評的目標,因為該產業產品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宗。特別是石油
業龍頭企業,他們許多行為與氣候變化有關,因此遭受口誅筆伐。近年來,這些企業總部
除面臨人們示威抗議外,股東也決議要求向可再生能源資源轉型。,另外,這些企業還面
臨減少投資呼聲、更多氣候相關訴訟,特別在美國。
但是,對石化燃料產業的政治圍剿才剛剛開始。即使天氣事件並不像氣候科學家所預測的
那樣可怕,但只要有大型颶風、洪水、颱風、熱浪或寒潮發生,大眾將怒氣撒向石化燃料
產業的可能性與日俱增。
另外,隨著氣候變化意識的日益普遍,政客和民意需要有一個簡單便捷的指責目標。平心
而論,你可以指向數十億開著汽油汽車、依靠石化燃料取暖和照亮房子的消費者。但政客
為贏得選舉,就不會愚蠢到去指責選民。
實際上,這代表石化燃料企業——特別是總部設在先進國家的那些公司——在未來幾年中
不得不面臨日益不利的經營環境。在股東價值而言,管理社會、政治挑戰與發現、生產碳
氫化合物一樣重要。
「反石化方式將更多元 減少投資、懲罰性稅收」
如今,針對石化燃料產業的維權股東多集中焦點在,隨著世界逐漸擺脫石化燃料,企業的
碳氫化合物儲量最終將失去經濟性。但在近期,針對石化燃料產業的政治反彈威脅要大於
「擱淺資產」估值。
反彈可能以各種形式出現。減少投資運動可望再度被重視,也會吸引更多股東關注。氣候
相關訴訟可能會擴大至美國之外,最終造成數十億美元傷害賠償,就像大型菸草公司曾經
的遭遇。
干擾離岸作業的示威運動可能會常態化。政府也可能決定中止新的碳氫化合物開發計畫,
或者對石化燃料企業課以懲罰性稅收。事實上,紐西蘭政府最近禁止所有未來離岸油氣勘
探——這一措施其他國家也有可能跟進。
為什麼要為石油龍頭業者、股東流淚呢?畢竟,許多本文所述的政治壓力有助於解決氣候
變化,減輕我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加快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
「政客利用「反石化」 轉移政策改革緩慢焦點」
儘管如此,一股腦反對石化燃料企業可能帶來副作用。政客可能利用這一點轉移視線,讓
人們減少關注進展緩慢的國家能源政策改革。大部分國家亟需這樣的改革以實現氣候目標
。另外,即使在全球平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2攝氏度以內(2015年巴黎氣
候協定制定的上限)的情形中,石化燃料仍有必要生產。
全球能源體系就像一艘超級油輪,不可能在針尖上跳舞。轉向石化燃料的過程需要很多年
,在這個過程中,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仍會有市場需求。
從這些現實層面出發,針對石化燃料企業的政治反彈加劇的風險,將使石化燃料產業運作
更被掩飾。該產業業者不會縮減規模或專注可再生轉型,而是將生產轉向私人而非上市企
業。或者,生產可能會轉移到非OECD國家的不太透明的企業。
無論如何,這些公司受到的來自維權份子、關注社會投資者的壓力會更小。不那麼謹慎的
生產商將愉快地繼續肆意勘探和採掘,因為他們不像不受信任的石油、煤炭龍頭業者的高
階主管們那樣,不得不證明他們在幫助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解決氣候變化的運動將在未來
數年繼續影響其策略,我們必須時刻牢記這一風險。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