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一次探險精神的極致展現—從呂忠翰、張

作者: icandoit (向遠方走去)   2019-08-16 21:58:05
http://bit.ly/2YVTLoc
一次探險精神的極致展現—從呂忠翰、張元植K2撤退談起
文/黃建霖 - 2019-08-15 08:00:59
2000 年時,台灣人曾和大陸隊伍合作,首次前往挑戰K2。但當時因為天氣惡劣,加上路
線為北稜路線,僅到海拔7400公尺的地區就止步。
19年後,又有台灣人由巴基斯坦來到喬戈里峰的山腳,再次尋求和它對話的機會。他們是
「果果」呂忠翰和「八千張」張元植,尋求用最純粹的方式來和山公平競爭。
「K2大概是去年阿果從Nanga(南迦帕巴峰)回來時,才跟我提這一件事。」聊起兩人攀登
此峰的緣起,張元植表示,「他就跟我說可以去了。像是這種山他第一順位會找我,就是
高海拔或遠征型態的。大概去年八月份時說的,所以大概也知道一年後會去。」
提起呂忠翰和張元植,台灣登山界大概沒有人不知道這兩號人物,他們一同畢業於苗栗全
人中學,特殊的教育成長環境,讓他們比常人更具有理想性和行動力。張元植表示,兩人
對於登山的目標並不完全一致,因此平時不會特別一起攀登。但這一次,他知道呂忠翰會
找他。
當被問到為什麼找張元植搭檔時,呂忠翰笑著說:「我能約的大概也只有他了。」而張元
植則在旁吐槽,「那是因為你所有隊友差不多都快被你給剋死了!」還強調台灣近年幾乎
所有的海外重大山難阿果都在旁邊,而後者則反駁說自己也救了很多人回來。
對於亞洲人、特別是東亞地區害怕去談的生離死別問題,在他們兩人看起來稀鬆平常,因
為就如同其他致死率很高的極限運動,攀登界也是「死了的傳奇比活著要多」。呂忠翰不
只一次表示,自己上山時才打招呼的朋友,下山時就聽到了死訊。死亡對他們來說是近在
身邊的東西,所以可以侃侃而談這種世俗的禁忌話題。
雖然高度不如世紀第一的珠穆朗瑪峰,不過K2一直都被視為是8千公尺高山的頂點,它山
勢險峻、地形複雜,致死率高出同等級的大山許多。但也因此吸引許多登山者慕名前來,
打算一舉站上攀登生涯的巔峰。
張元植說道,「在意義上是蠻特別的,對我們或著是整個台灣高海拔的攀登史都有特別的
意義。心態上對我來說,因為我們春天有去爬一座8千的(馬卡魯峰),所以在成功登頂的
情況下,心裡會比較有信心一點。但K2對我來說,會覺得真的蠻難的。」
「我知道很難,但實際爬起來一點也沒有覺得賺到的感覺。」他笑說,「賺到的意思就是
,原本想像很難,但實際上會覺得不過如此。但K2完全沒有,是真的很難。整趟都很陡,
從起攀開始就是一路40度的坡了。雖然沒有到很難的技術型。但因為在海拔很高的地方,
所以很吃體能。對於肌肉高強度下的耐力很要求,在海拔8000公尺攀登還是更要求心肺能
力,更考驗你的基本體能。」
不管是有許多冰隙和考驗攀岩技巧的黑色金字塔(Blacl Pyramid)也是不是號稱「最終考
驗」、坡度達80度的瓶頸地區(Bottleneck),兩人強調K2整座山峰都難以攀爬,而在無氧
的情況下,更是讓挑戰變得更為艱辛。
談起堅持無氧攀登,呂忠翰認為這就是一種精神的展現,「對我來說就是一種純粹,想看
看自己的極限。」義大利「登山皇帝」Reinhold Messner曾表示,他在登山時絕對不會多
帶任何一件裝備,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穿上你的鞋,出發吧。如果你有同伴,多帶
一條繩和一些岩釘架確保系統,其他東西就不用了。」這種阿爾卑斯式的裝備觀,一直都
是登山家所堅持的原則。他們注重個人在攀登時對於困難的克服和成長,登頂其實只是附
帶獎勵。所以這些人從來不會為了增加成功率,而將精良的裝備帶上身。
「對我來說比較簡單,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這可能跟我們成長的過程有關係,從最早的
登山課程開始就是一切靠自己,自己煮東西、自己搭帳棚,登山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靠
自己登山。」張元植用如同他性格一樣坦率的方式緩緩說道。他此行一直無氧到海拔8150
公尺,才開始吸氧,他坦言本來評估自己應該可以到8200,但途中了解到自己當下的極限

事實上,他們當時已經來到台灣人不曾到達過的地方,只要再多爬400公尺,就能成就驚
人的偉業。
「那時候自己狀況非常好,走在最前面,當下覺得百分之百可以上去。」不過關於山的一
切總是瞬息萬變,呂忠翰和張元植最終並沒有實現登頂的目標。
在16號前往第4營的途中,由於天氣不好,加上架繩隊兩次差點被雪崩沖掉,最終並沒有
把繩子架上去,所以團隊行程延後了一天。隔天他們抵達第4營,一個外國人的隊伍已經
傳出有人被沖下來80多米的消息,雪巴人在架繩時又發現雪深及腰,如要繼續前進充滿風
險。
對於當天的情形,呂忠翰說,天氣很好他們兩人的狀態也很不錯,但唯獨雪況不佳,山上
的雪積得很深、而且鬆軟易坍塌,容易造成雪崩。
「那天晚上(架繩隊)想架上去,所以我們所有人都出發,但到了8200公尺時,還是覺得那
邊的雪不穩定性太高,所以大概11點半時就準備撤退了。他們就告訴我們攻不上去了。」
而呂、張兩人在進行了討論、釐清了當時的狀況後,也決定下撤。
「地利不好,他們也覺得沒必要『鐵齒』。」呂忠翰說,「根據我們得到的消息,登頂那
天就有兩次小規模的雪崩。我們判斷那樣子的雪況不適合再繼續下去。」再下一波攻頂時
間,距離第一次攻頂相隔5天,他們覺得5天的時間不夠改變雪況,因此做出撤退的決定。
生涯首次攀登K2,最終就這樣畫下句點。
結果證明他們的判斷是錯的。在他們撤退後,上面傳來了登頂的消息。今年有將近200人
挑戰K2,有19人登頂,其中10是攀登者,9個雪巴人。
儘管很多人為他惋惜,但呂忠翰和張元植此行卻是滿足大於失望。他們明白探險一定會有
風險,而承受失敗也是過程的一部分,重點是你經歷或發現了什麼。
「不可能看了答案再做決定,(對那個決定)不會後悔,因為在那個狀態下以我的經驗和能
力也只能做出那樣的決定。到現在還是覺得再給我做一次判斷,我還是會做一樣的決定。
」張元植在台灣重新回顧這一趟攀登歷程,下了這麼一句結語。「第二個原因是,這次爬
下來我知道外在條件(雪和天氣)許可的話,我在有雪巴人輔助並吸氧的情況下,我們的能
力是一定可以登頂。但我理想上是希望能用更純粹的方式、不要靠那麼多外在輔助上去。
不過現在的我還沒辦法到那個程度,因此覺得不上去、留給以後一個機會也是不錯。」
對於在都市社會長大的一般人來說,我們被制式教育培養成追逐成功的人,不是勝利那就
是失敗,中間沒有留給自己思索的豐饒區域。而這一種思維,也被放到了主流競技體育當
中,冠軍被給予了至高榮譽,但過程中關於技藝和意志、那些最有價值的東西,卻被遺忘
了。但站在這種價值觀的反面,就是極限運動的探險精神。
在紀錄片《赤手登峰》中, 主角Alex Honnold是一名無保護攀岩玩家,他再登上猶長岩
(El Capitan)的過程中只有一次機會,他選擇了一個沒有後路的方式來展現他自己的攀爬
生涯和人生。而呂忠翰和張元植從開始爬山起,就決定用一種更加穩妥的方式來達成目標
,所以出於對山的尊敬,他們此行決定撤退。兩種人和兩種方式,但展現的卻是同一種精
神,這也是這類運動迷人之處。
「登山和競技運動之間很大的差異性也是在這裡,整個過程中你必須要去做很多選擇,你
會要用你的經驗、知識和背景慢慢克服,這是一個持續性很長的運動。」呂忠翰說。
要撤退還是要往上?要使用什麼器材?這路線多危險,你都要在當下去作決定,一個差錯
發生就可能是生離死別。而在這個過程中,你突然發現「這件事不再這麼難了」,這個探
索未知的過程是很有樂趣又很可貴的,自我實踐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這些東西,只追
求名利和成果的人,無法體會。
「假設一百分吧,登頂可能會佔五十分吧。但是另一半得到的東西,你還是不能說他什麼
都沒有。」對於張元植來說,這一趟旅程收穫頗豐。此前他在臉書上表示自己接下來將暫
時不會再去挑戰8000公尺的高山,因為他有其他目標要為之奮鬥。
「基本上我不會以8000公尺的高山為目標,K2對我來說是個重要的里程碑,他意味著是
8000公尺海拔傳統路線的頂點。如果要再更強,可能還要再練,以後才有機會再突破,可
能是挑戰其他新路線,但那也至少是十年啦。」張元植認為自己目前在8000公尺能挑戰的
水平已經來到瓶頸,可能之後要再繼續練才能有所突破,所以他決定不繼續回到K2,而是
先去歐洲和中國為主,轉而嘗試一些技術型攀登的路線。
呂忠翰仍在追逐登上自己的第6座8000尺高峰,「不會去想證明給別人看,不會去張揚說
我要去爬一條很厲害的路線,一定要讓別人知道。」攀登對他來說彷彿是一種修行,是自
己和山峰之間的對話,非常純粹,就像高山融雪一樣沒有雜質。
「競技體育太快了,真的太快了!而且分工很細,故事太短。可能你努力好久,爭取到上
場和運到那一顆球的時間,可是整個比賽節奏太快,一下子就被忽略掉了。」呂忠翰解釋
道,競技體育勝者為王,但登山不是如此,每一次的攀登都是孤獨並獨一無二的。
張元植強調,他不會矯情的說結果不重要,能登頂當然是最好,但是探險的過程,永遠是
登山最迷人之處。撤退不是故事的結束,反而會是下一次旅程的起點。「至少是在將近20
個年頭後再次有人去試這個事情。先不論有沒有完成,有完成那會是台灣史上很重要的一
個事情,沒完成也算是一個嘗試。」
撤退,也是自己人生哲學和個人價值觀展現的一個過程。
關於這一次的K2攀登,結語用挑戰海拔8611公尺失敗,或許並不恰當。「成功登上8200公
尺」,似乎更為合適。
作者: Woodnctu (Wood)   2019-08-17 10:24:00
自己沒能力爬,只能靠果果/元植帶著大家開眼界
作者: liberating   2019-08-17 16:02:00
感謝兩人!
作者: Beynerson (倍納頌)   2019-08-18 19:57:00
作者: jplo (jp)   2019-08-19 07:49: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