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攀上70公尺高「撞到月亮的樹」

作者: icandoit (向遠方走去)   2017-09-03 13:39:40
http://e-info.org.tw/node/204865
攀上70公尺高「撞到月亮的樹」 澳洲團隊首度為台灣杉攝下「等身照」
建立於 2017/05/16上稿編輯: CLiao
[媒體小農]
本報2017年5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高聳參天的台灣杉,是東亞最高的樹種,被魯凱族稱為「撞到月亮的樹」,只有極少數人
得以完整觀看它的樣貌。來自澳洲的「Tree-Project」拍攝團隊最近來台,他們攀上70公
尺高的森林頂端,沿著樹身升降,為台灣杉拍下每個高度的紀錄,再加以組裝成等身照。
這也是首次有團隊為台灣杉紀錄完整的樹身樣貌。
攝影團隊與「三姊妹」合影。攝影:Steven Pearce,徐嘉君提供。
「Tree-Project」提供觀看樹的不同視角
「台灣杉等身照片拍攝計畫」團隊是來自澳洲塔斯馬尼亞省的珍妮芙山納博士(
Dr.Jennifer Sanger)和史蒂芬皮爾斯(Steven Pearce)夫婦,前者為附生植物研究學
者,後者則為專業攝影師。拍攝團隊12日於農委會林試所發表演講,作為在台拍攝行程的
結尾。這是他們全球的第三個拍攝計畫,70公尺高逐公尺拍攝的台灣杉照片,將組裝成一
張照片,呈現台灣杉的面容,大約一個月後完成。
為樹木拍攝等身照片的濫觴,可溯及2009年國家地理雜誌拍攝在美國的全球最高樹種──
紅杉;「Tree-Project」則是後繼之秀,類似計畫仍屬少數。促成這項計畫的林業試驗所
研究人員徐嘉君說,一般人拍攝較高的樹木時,都得由下往上拍,比例也跟著改變。等身
照片則以軌道沿著樹身升降拍攝每個高度,每張照片都以一比一的比例拍攝,不會扭曲、
變形。
徐嘉君是「台灣杉等身照片拍攝計畫」的催生者,他與珍妮芙山納都是國際間少數研究附
生植物研究者。在一次倫敦舉辦的研討會,聽山納報告在澳洲以及紐西蘭做過的
Tree-Project,便問他是否願意來台拍攝台灣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並獲得
山納首肯。去(2016)年10月,徐嘉君回台後再與山納確認,進而促成此行。
尋找「三姊妹」 重回中斷林道
徐嘉君心中最理想的拍攝對象就是台灣杉,拍攝主角是位於棲蘭山中的三棵台灣杉,山友
稱為「三姊妹」。徐嘉君很久以前聽同事說,年輕時曾騎著越野摩托車到棲蘭山區的170
林道底看這棵樹,後來林道斷了12年,再沒有機會回訪。
徐嘉君知道後,一直夢想著前往拜訪。2015年,他找朋友開車前往,他描述當時林道沿途
的芒草,長得比車高,車子在半途,輪胎還掉到山崖下,用繩子拉上來;車子止於7K(公
里)處,仍未尋獲傳說中的台灣杉。後來步行大約到11K處,才看到這3棵樹。由於時間不
夠,此次未能攀爬,但是她不死心隨後再度上山,這次團隊成員在7K紮營,隔天揹著爬樹
裝備前進,如願爬到樹頂。
年初再度探勘,並決定選這棵樹作為拍攝主角。4月19日拍攝團隊抵達台灣,20日就入山
,並逐步完成任務。這項拍攝計畫也為一般未能接觸樹冠層的人,藉由影像一睹樹冠層樣
貌。
「我們爬過更漂亮的樹,但是這幾棵樹可及性最高。」徐嘉君解釋。此次順利拍攝完成,
他相當開心。他說爬山靠運氣,當初沒想到一定會拍成,另有備案拍160林道的扁柏,可
是他最想拍的仍是台灣杉。
橫渡台灣杉
橫渡台灣杉。攝影:徐嘉君
由於澳洲粗大的尤加利樹,樹幹常常是空心的,對爬樹的人而言並不穩固;爬台灣杉時,
確保繩常常固定在不到20公分的枝幹上,令兩位澳洲人憂心,他們不相信這麼細的樹幹爬
得上去。徐嘉君則說,台灣的針葉樹十分堅實,只要比手臂粗,攀爬都沒問題。
這趟台灣行讓珍妮芙山納夫婦改觀。「如果你問一百個澳洲人,台灣長怎樣?他們百分百
回答『大都市』!」徐嘉君說,他們走訪棲蘭和福山,發現台灣之美,有許多未踏勘過的
原始地,連最高的樹都還沒有人找到,是很值得探索之地。
一棵樹 一個生態系
2016年的台灣杉毬果
2016年的台灣杉毬果。攝影:徐嘉君
爬大樹可說是附生植物研究者的宿命,研究附生植物就得從樹冠層研究著手,從爬樹的過
程,讓徐嘉君體會到一棵樹能有多少生命力。
「從地表樹的根部,往上到樹冠層的過程,光線越來越亮。」拍攝團隊以相同設定拍出的
照片,能清楚看出光影在樹身上的變化。
其次,原始林下陰冷潮濕的印象,也隨著樹幹高度改變。樹頂乾燥溫暖,微風徐徐,甚至
可以曬太陽睡覺,迥然林下的世界。根據其他研究者收集的溫度變化資料,在塔塔加的雲
杉,從地表到樹頂40公尺,溫度相差4℃以上。這足以說明,附生植物和地被植物的生長
環境,極具差異性,附生植物相也隨著高度而有不同,甚至無法存活於地面上。
拍攝過程,徐嘉君也測量64.3公尺高的二姊,48根枝條的大小、方向、長度以及高度等,
也觀察到有些附生植物在比較下層才會出現,有些則在比較外層出現。此外,方位也因東
北季風影響,東北向的附生植物相對少,西南向比較多。
他在樹上紀錄約20種維管束植物,其中開黃花的著生杜鵑最特別,這在他調查樹冠層的過
程,幾乎每棵老樹都能發現著生杜鵑的蹤影。
不過三姊妹們的年齡並不容易推估。大樹通常胸徑大,超出年輪鑽探範圍,以及樹幹呈現
中空,年輕時期無法計算;再加上鑽探年輪都在離地2~3公尺之處難以施力等因素,很難
估算年齡。目前年齡推估約介於400到800之間。
尋找台灣第一高樹 突破70公尺瓶頸
空拍機拍攝
作業畫面,攝影:徐嘉君
樹冠層研究者都夢想著找出第一高樹。徐嘉君爬過最高的樹是72公尺的台灣杉,在雙鬼湖
一帶,很難到達之處,卻有很多可能性。這些倖存下來、高聳入雲的台灣杉,見證了伐木
停止的界線,它們都在林道底或路到不了的地方,因此都得揹著裝備走山路尋找。他觀察
台灣的原始森林中,60~70公尺的樹最多,想找80公尺的樹卻不得,「再長10公尺應該不
難,為何達不到?」那些伐木工口中流傳著上百公尺的台灣杉,始終未能親眼目睹。
其實台灣能有70公尺高的樹已經很了不起了。第一高樹美國的紅杉,所處環境沒有颱風,
最近發現東南亞最高的龍腦香科樹,高89公尺,也位於赤道無風帶;相對的,台灣是一座
山會崩、颱風會來、時常土石流的島嶼,很多大樹遭遇風折、雷擊。
「想想看,70公尺已經是20幾層樓高,它必須從樹底運輸水到最頂端,而且植物是利用太
陽的蒸散作用,沒有電力可供使用。」有些說法或能解釋這種現象。
通常很高的樹都長在霧林帶,霧林帶空氣中的濕度很高,定時有雲霧來滋養;從紅杉相關
的研究也指出,因為它透過葉子從雲霧中取得水分,每到晚上它的樹液流就往下走。徐嘉
君認為,台灣杉在霧林帶也有類似的現象。
會不會70公尺就是台灣樹高的極限?這讓徐嘉君十分著迷,也將持續調查、收集資料。
徐嘉君說,這些樹的年齡比人類多好幾世代,我們不知道在這漫長歲月中它們經歷了什麼
,只能從樹身上尋覓這些刻印。拍攝過程中,就曾於大姊身上見證一道很深的割痕。這道
傷痕是怎麼來的?大姊是怎麼挺過這個傷害?留待每位觀看者解讀,想想我們和樹、森林
要搭建怎樣的連結。
關於Tree-Project
Tree-Project第一個計畫是拍攝紐西蘭羅漢松屬的樹,第二個計劃則是澳洲塔斯馬尼亞的
尤加利樹。拍攝這棵樹是有原因的──塔斯馬尼亞原是原始森林茂密之處,前兩年因政府
想解編一處登錄為世界遺產的森林,以增加伐木的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此舉讓塔斯馬
尼分裂為兩個極端的社群,一邊是主張完全不能砍樹、保存既有樣貌的環保團體,另一邊
則是經濟至上,主張砍樹的社群。
為此,Tree-Project以澳洲塔斯馬尼亞98公尺高的尤加利樹為對象,透過等身平視認識樹
,促使人們重新看待自身和樹的關係。山納表示,照片是中性的,不會傳達特定立場,但
每個人看過照片,自會產生各自對樹的看法。
樹的高度怎麼量?
爬到樹上垂尺下來量,用50公尺的尺分段量,光達測樹高但技術很貴,適合平坦之地,若
根部受到阻擋或在很深的溪谷裡,就會測不到,比較可靠的方法仍然是人力測高。
作者: antho (嘿嘿)   2017-09-03 13:52:00
讚欸
作者: yangyr (山頭斜照卻相迎)   2017-09-03 13:56:00
推~
作者: ElsaFrozen (Elsa)   2017-09-03 13:58:00
推!!
作者: genephantom (Little-E)   2017-09-03 14:55:00
哇這個厲害
作者: b9111111111b ( 艾尼得皮斯)   2017-09-03 15:53:00
量高度 用空拍機吊一條細繩上去飛到樹頂 標記繩著地區段 再連繩子長度 這應該可以吧?量
作者: tina5229 ( )   2017-09-03 17:33:00
這好棒
作者: edwinfan   2017-09-03 22:38:00
作者: mux3520 (甜兔)   2017-09-04 00:51:00
作者: Licor ( ╮(╯▽╰)╭)   2017-09-04 00:58:00
推~
作者: blackbrid (blackbrid)   2017-09-04 08:04:00
用繩子量不准,會有風影響,這跟用繩子量海水深度一樣
作者: chihiro12 (CHIHIRO)   2017-09-04 08:56:00
厲害
作者: redhorse ( 小小草民)   2017-09-04 10:57:00
樹這樣爬 樹枝不小心斷了的風險很大吧綁繩子也會造成樹的傷痕 不推
作者: tzuor (流年不利)   2017-09-04 12:08:00
那些都是專業人士,樓上多慮了
作者: redhorse ( 小小草民)   2017-09-04 12:23:00
呵呵 專業就可以爬上爬下? 不爬在地面拍風險一定比較低為什麼要為了幾張照片 幾個人的私慾去爬這個樹?我是覺得這類專業太小眾 根本也沒什麼客觀的審核單位
作者: tzuor (流年不利)   2017-09-04 12:37:00
為什麼可以?為什麼不可以?好問題,顆顆...
作者: s813141 (阿超)   2017-09-04 12:40:00
其實不止量樹高,其實也有在研究樹冠層的生態。
作者: dallaspurs (卡薩布蘭卡)   2017-09-04 13:11:00
某人一看就知道沒有在攀樹XD我以前也有這個疑問,後來實際了解後才知道攀樹很多器材是要護樹的而且上去可不是閒閒沒事,很多人會上去修剪枯枝和生態調查
作者: oadzuki (oadzuki)   2017-09-04 18:26:00
好文~推
作者: davidqqq (David Kao)   2017-09-04 19:53:00
推好文~
作者: blackzero1 (honChao)   2017-09-04 20:50:00
耳聞四季部落有所謂爬樹人
作者: s813141 (阿超)   2017-09-04 21:06:00
題外話,今天收到海報,感覺超正!
作者: sbbkk (地瓜)   2017-09-05 02:35:00
某r自己才是小眾吧,不懂就google一下
作者: redhorse ( 小小草民)   2017-09-05 09:47:00
真正在攀樹的都說只能把干擾降到最低 不懂在護航啥就跟封山一樣 封起來對生態絕對比開放好這是客觀的事情森林裡的樹還需要修剪枯枝? 這跟餵野生獼猴有什麼不同包裝成生態調查是很冠冕堂皇啦 但通常調查免不了干擾囉
作者: s813141 (阿超)   2017-09-05 10:16:00
人活在世上就是最大干擾摟 無聊
作者: redhorse ( 小小草民)   2017-09-05 10:28:00
是啊 所以這是程度上的取捨就像走進山裡看到水鹿 有必要去騎他 或是餵食牠嗎?
作者: oodin (Roc-A-Fella)   2017-09-05 10:56:00
必要之惡
作者: curveG1 ((杯具相切麵))   2017-09-09 02:45: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