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帶著孩子去健行-忠義山步道

作者: toiletmei (傲笑年)   2016-03-17 18:07:48
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382986754
時間:2015年12月26日
年齡:2歲8個月
  每次捷運行經忠義站和復興崗站時,老是想起第一次和外子搭淡水線捷運站的對話,
我說他得要「忠義」,別要「負心」。中文字的雙關老公是不懂的,他滿臉問號,我卻笑
得開懷。
  我們從未在這兩站下過車,搬來淡水也有將近七年的時間了,到過很多地方,卻沒有
機會拜訪這兩站。耶誕節隔天,是個天氣陰涼的週六,好些日子沒上山,腳又開始癢了,
我翻了Tony的書,古道還不適合子台自己走,就找一條完善規畫的親山步道走走吧。離淡
水最近的臺北市行政區是北投區,冬天只要一冷就跑去新北投泡溫泉,那一帶的景點和古
蹟我們差不多都走遍了,台北藝術大學附近的步道也去過很多次,想起從未拜訪過的忠義
站和復興崗站,剛好就有一條親山步道,難度又不高,可以在一個下午悠哉的走完,決定
了,就是這條「忠義山親山步道」!
  書上寫著忠義山步道的登山口在關渡行天宮旁,我對「關渡行天宮」的位置一點概念
也沒有,查了一下發現騎機車只要半小時就可以到,於是決定從鄧公路接北3鄉道轉稻香
路來到關渡行天宮。喜歡騎機車勝過開車,淡水滬尾櫻花大道上的櫻花還沒開,但是山裡
的氣味依舊清新,雨後的山色總是綠意昂然,路旁古意的磚厝和守在門前的黑狗,是沿途
最熟悉的風景。
  關渡行天宮是台北行天宮的分宮,台北行天宮我只去過一次,已經忘了什麼模樣,只
記得香煙裊裊,紅黃交錯。關渡行天宮主祀關聖帝君,俗稱「忠義廟」,因此鄰近的捷運
便以「忠義」為名,這才解了我多年的疑惑。騎車的時候被風吹得很舒服的子台一下子就
睡覺了,到了關渡行天宮停好車,子台就自已轉醒,真是乖巧的好孩子。我們先參觀廟宇
建築,子台也順便暖身,關渡行天宮的廟埕十分廣闊,很適合孩子在前頭跑跑跳,進入宮
內的空間也很寬敞,香客不少,但卻不會顯得擁塞。子台好奇的在柱廊穿梭,對於身旁的
香客視而不見,外子深怕他一不小心就撞上了持香的信徒,連忙要我將他帶開,開始今天
的健行之旅。
  忠義山步道的登山口位於關渡行天宮左側「崇聖堂」旁,入口即有指標,寫著「行天
宮後方登山口」,一眼望去全是上坡的石階,偏偏子台最討厭上坡,因此一開始就有點鬧
脾氣,幸好石階上一個小小的親山步道記號救了我們。是這樣的,子台從小就對音樂和數
字很有興趣,我們也發現他的音感很準,特別喜歡有數字的歌曲,像是「十個印第安人」
、「十二生肖」等國臺語童謠,加上他記性又好,歌詞一下子就記牢了,每天睡覺前,總
會反覆唱著當天學會新歌,然後由想像力豐富的媽媽把歌詞編成故事,成為床邊故事哄他
入睡。其中他最喜歡的,就是「十個印第安人」的故事:十個印第安人,一起進入森林打
獵,為了追逐獵物而與夥伴走散,頭目想要找到所有人,因此展開了一段冒險之旅,為了
怕在森林裡迷失方向,經驗老到的他一邊走,一邊做記號……
  於是,聰明的外子,就跟子台說那是印第安人的記號,要他找到回家的路,子台馬上
振奮起精神,口中不斷念著「印第安人的記號」,然後埋頭向上爬。雖然爬坡的過程中,
子台數度想要放棄,央求爸爸媽媽「抱抱」,說他累累,不想走了,但是在路邊的石板椅
稍作休息,然後鼓勵他一起出發去尋找「下一個」記號,就這樣不斷的尋找「下一個」記
號的過程,我們終於來到忠義山的山頂了。
  來到山頂,子台好像活了過來,開始四處暴衝。忠義山的山頂十分平坦,而且有一大
片草原,草原上最顯眼的就是兩座超大墓園,其中一座正是淡水小坪頂「國華高爾夫球場
」創辦人何國華先生母親何太夫人的墓地,一旁還有一座土地公廟。當天的天氣陰陰的,
感覺隨時都會下起雨來,因此叫老公把小孩抓回來,開始享用我們的下午茶。下午茶是我
純手工製作的煉乳餐包,用抹刀切開抹上奶油,然後中間夾著巧克力片,就是最道地的法
式下午茶點心了,老公真的很「搞剛」,奶油竟然帶了一整塊出來,真的是很高級的野餐
啊!
  帶著小孩健行的缺點就是完全沒有時間繞去摘山頭,這條忠義山步道全長不過只是
1.5公里,而忠義山的基石就在半途約850公尺處,也就是抵達山頂大草原後再往前走個幾
步就可以找到了,但是小孩像瘋了一樣開始暴衝就完全沒有心思去管什麼基石不基石的,
不過就只是一塊石頭嘛(淚),算了算了看開一點吧!
  總之,吃下午茶的時候,子台乖得不得了,看到他最愛的巧克力他就受不了了,一直
喊著「媽媽,我要吃」,咬下一口夾著巧克力、塗滿奶油的麵包時,那臉上的滿足真的讓
我這個當媽的徹底融化了,唉,成為兒奴真的是心甘情願啊!
  忠義山舊名「小八里坌山」,高223公尺,有一三等三角點,可眺望淡水河和觀音山
。「八里坌」據傳為平埔族原住民部落名稱的漢譯,自清治時期至日治初期的行政區「八
里坌堡」其範圍涵蓋今新北市的八里區、林口區、泰山區全部以及五股、新莊、蘆竹和龜
山部分區域,也是「八里區」的舊名,八里人習慣用此來稱呼自己的家鄉。「坌」字音同
「笨」,於1921年雅化地名為「八里」,而別字誤作「岔」(讀成ㄔㄚˋ)的情況極為普
遍。「八里坌」位於淡水河左岸,為何在淡水河右岸的淡水區,也有「小八里坌」呢?原
因為十七世紀時,八里坌社的平埔族受到來自外族的後壟社(苗栗後龍道卡斯族)攻擊(
另一說是被西班牙人討伐),有一支族人被迫遷至淡水河對岸的關渡山麓定居,是為「小
八里坌社」。「小八里坌」指的就是今淡水區竹圍里、民生里、福德里、吳仔厝一帶。
  忠義山基石附近有另一座基石,名為「嗄嘮別山」(嗄音「ㄕㄚˋ」,常有別字作「
嘎」,嘮音「ㄌㄠˊ」),這名字一聽就知道是平埔族族語的漢譯,手機上網一查,果真
如此。「嗄嘮別」為今北投區關渡里、一德里、桃源里、稻香里一帶的舊名,而今中央北
路三段40巷、桃源國小東北側有一座「嗄嘮別公園」,保留著舊時的名稱。在凱達格蘭族
語中,「嗄嘮別」意為「小孩飢餓啼哭不止」,有此一說,嗄嘮別社原為八里坌社的一支
,但因靠山面海、耕地有限,加上海風影響耕作,村人經常吃不飽,小孩也常哭不停,故
有此名。而後族人為求生存遷徒至淡水河的對岸,即目前北投區桃源里附近,並在此地繁
衍開枝散葉。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移至此網頁了解凱蘭格達族八里坌社的移民歷史。
  這兩座山就位於淡水區民生里和北投區桃源里的交界處,成為小八里坌社和嗄嘮別社
的自然界線。
  時間不早,我們改走前往楓白白露登山口,這一段土路又稱為「楓丹白露步道」,一
路陡下,有好心山友拉繩打樁,加上剛剛吃了超飽足的下午茶,走起來一點也不累。一旁
有解說牌寫著:「八爪章魚般的樹根步道」,這些交錯複雜的樹根牢牢抓住大石和泥土,
是水土保持的大功臣。原以為坡度對子台來說太大,然而子台面對這種陡下坡根本沒有放
在眼裡,一直往下衝,外子也跟著他以飛快的速度消失在我眼前,只聽見子台暢快得意的
笑聲。
  花了將近兩個小時從行天宮後方登山口攻頂,卻只花了不到十分鐘就來到楓丹白露登
山口,真的是令人咋舌。沿著柏油路走下山,書上寫說有一條捷徑,奈何天色已晚,這條
捷徑似乎仍是在林蔭中,因此我們便沿著中央北路四段30巷往下走,途中經過「陳懷公祖
厝」(有關陳懷公祖厝的介紹,可以看這篇網誌),接著就回到我們停車的地方了。
  忠義山步道的好處是大部分都有遮蔽,即使是大晴天也不會被曬到很熱,但前半段的
石階對於一個二歲小孩真是種考驗(對爸媽也是),而且也比較傷膝蓋,我反倒比較喜歡
楓丹白露步道那段,即使是上坡走我也願意。但整體來說,是一條不錯的步道,可以帶小
孩來練體力,順便練父母的耐心,子台不想走的時候我們不會抱,反而是鼓勵他繼續前進
,我想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完走」經驗,一定會讓他更加喜歡跟我們一起健行吧!
作者: doublepei (pei)   2016-03-17 22:44:00
小朋友好可愛~~
作者: adansonia (猴猴麵包樹!!)   2016-03-17 23:15:00
推~
作者: wwlan (hand in hand)   2016-03-18 06:46: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