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ntpcgov (新北市政府)
2025-08-01 17:45:09針對美國對台祭出 20% 互惠關稅的情勢,台灣政府的當務之急可以從「對外談判」、「對內因應」兩大主軸,列出五項首要任務:
一、【對外談判】
1 盡速完成與美國的最終貿易協議,爭取關稅下修至15%或以下
台灣目前被列為第三類高稅國(20%),而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已成功談至15%。若台灣不能儘速完成談判,將在價格競爭上處於明顯劣勢。
根據美方說法,「臨時稅率」表示仍有談判空間,因此必須在川普政府窗口還在時完成協議,避免拖至2026年新一輪貿易重整。
戰略方向:
聚焦 台美逆差結構解釋(如台灣產品對美有不可替代性、許多出口者為美國企業供應鏈)。
提出「可見讓步」(如擴大採購、鬆綁進口障礙、投資美國高科技設廠等),但不傷根本利益。
爭取將 232條款(鋼鋁、ICT)單獨剝離或排除,避免疊加懲罰性關稅。
二、【對內因應】
2 穩定匯率,減緩出口業者負擔
台幣對美元升值已超過 11%,疊加關稅等於讓產品價格被迫拉高 30% 以上,對價格敏感型產品(工具機、塑膠、模具等)極為致命。
當前業界普遍呼籲新台幣貶至32元/美元水準,應謹慎處理。
可能作法:
由中央銀行明確釋出「穩定匯率」訊號,遏制熱錢流入。
與出口大宗產業協調,以免強勢台幣壓垮出口競爭力。
3 啟動產業緊急輔導與轉單轉產機制
某些產業(如工具機、機械)受日本15%低稅+日圓貶值雙重壓力,可能喪失美國市場,形同「被迫棄守」。
如不及時處理,產線可能遷出、訂單流失,恐對中部與南部出口區造成打擊。
建議作法:
政府啟動 「美國出口產業應變基金」 或類似方案,提供短期稅務補貼、貸款利息減免。
加速美墨、越南等轉單設廠支援計畫,協助企業重建供應鏈。
針對出口導向重災產業,發動「綠色通道」加速審批與財務支持。
三、【戰略溝通】
4 有效對內溝通,塑造「艱難談判、全民共體時艱」氛圍
當民間企業面臨出口下滑與匯損、消費者未來面對價格壓力時,政府必須解釋「為何談到20%」、「政府堅持了什麼」、「下一步是什麼」。
否則,易被解讀為「外交失敗」、「貢金談判」。
建議策略:
參考日本做法,由總統、副總統與談判團隊持續對國會與媒體說明關鍵爭點;
讓民間團體、產業界代表適度參與,形成「全民壓力共同體」;
如施俊吉所言,善用內部多元聲音做為談判工具,而非僅視為挑戰。
5 提升中長期產業韌性與談判籌碼
關稅問題會一再發生,核心問題仍是「貿易結構不對等、台灣出口過度集中」,未來恐被美歐或其他國家再次針對。
長期而言,應強化本地供應鏈高值化、國際投資布局,才有更強的戰略自主性。
建議方向:
投入高階製造(如航太、精密醫材);
促成台灣大廠在美設研發基地(加強當地供應鏈連結);
擴大與中南美洲、歐盟等新興市場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避免過度依賴美國市場。
總結一句話:
短期內救談判、穩匯率、護產業;中期重溝通、建韌性,才是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