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kiranon (ORION)》之銘言:
: 不只中正路
: 「經國路也要改」
: 內政部:是法定義務
: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第5條及第11條規定
: 以「中正」和「經國」命名的街道
: 都在改名的範疇內
: 改名是法定義務
: 那中山路該不該改呢?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6868677
反俄侵略的正義表態?波羅的海掀起「蘇聯紀念碑清除潮」
「我們當然不會碰墓碑,只是著手拆除雕塑群——沒有人埋在它們下面,
蘇聯將墓地變成意識形態偶像紀念館的習慣令人反感,」
維爾紐斯市長希馬修斯發言強烈:
「如果你去參觀 Antakalnis 公墓的蘇聯墳墓,
會感覺自己彷彿處於另一個現實中——佔領者的士兵在那裡被稱為英雄和游擊隊員。」
園方還補充說明:蘇聯意識形態對於社會影響重大,透過公開展示,
讓曾經壓迫並傷害立陶宛數個世代國家精神的赤裸裸的蘇聯意識型態,得以被看見。
但與這樣的意見相比,立陶宛政府的立場卻是強悍。
幾乎就在維爾紐斯決定拆除蘇聯士兵不久,中央政府便提出「去蘇維埃化法」(Desovietisation law)草案,
並在該紀念碑即將拆除完工之際—— 12 月 13 日——國會在 6 名議員棄權,103名議員同意下,表決通過此法。
此法通過,意味此後立陶宛政府可依據此法,
逐步禁止在公共場所宣傳「極權主義和獨裁政權及其意識形態」之情事發生。
換言之,該法不僅為拆除蘇聯時代紀念碑和紀念物提供法源依據,
還授予地方政府更改街道與其他相關物事名稱的權力
——然博物館、檔案館等向大眾宣傳極權專制後果,以及將相關物件用於教育、學術、藝術收藏等目的者,
不受此法約束。
積極「去蘇維埃」的,不只立陶宛。
波羅的海三國過往雖有處置蘇聯象徵的行動,
但大抵還是任其污損或無視的消極處理,俄烏戰爭的爆發,顯然催動了「去蘇維埃」的引擎
其以拉脫維亞為首,率先拆除公共空間中的紀念碑或象徵物,並考慮「完全移除」。
甚至在聖誕氣氛濃厚的 12 月,拉脫維亞仍趕著拆除六十餘座蘇聯紀念碑。
東歐國家對於蘇聯餘孽的做法
就是拆的一乾二淨
路名地名該改的就改
該換的就換
宣揚極權意識型態是被禁止的
而在德國,你也不會看到納粹路,希特勒街
所以蘇聯餘孽跟納粹名號,在歐洲是屬於應該被剷除的東西
剷除當然要錢,不過從來不是理由跟藉口
國民黨孫文
既是納粹先驅
又是蘇聯餘孽
蔣介石既是共產國際在支那最高地位的人
也是希特勒的好夥伴,希特勒曾稱之為具有天命之人
同時蔣介石也是國民黨納粹組織藍衣社頭目
蔣介石對於共產國際的貢獻之大
對於納粹法西斯獨裁的推廣之久
是納粹界的長青樹
按照這種標準
剷除國民黨這些納粹共產象徵
一點都沒有什麼正當性的問題
完全具有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