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小國的防衛之道:芬蘭加入北約積極備戰,

作者: vikk33 (陳V)   2023-07-03 17:04:16
※ 來源為FB/推特,則文章標題須為來源名稱。(ex:人名、粉絲團名…etc ) ※
1.轉錄網址︰
※ 請附上有效原文連結或短網址 ※
https://pse.is/525aam
2.轉錄來源︰
※ 推特/FB 須為 FB人物名稱、FB粉絲團名稱 ※
※ 轉錄社論請附上完整標題 ※
鳴人堂
小國的防衛之道:芬蘭加入北約積極備戰,中立政策成歷史?
3.轉錄內容︰
※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刪減 ※
位於北歐的芬蘭,夾在俄羅斯與瑞典兩大強權之間,曾被這兩國佔領過。雖然在俄羅斯爆
發紅色革命之際,趁機獨立,但俄羅斯一直不放棄再次併吞芬蘭的機會。這其中最關鍵的
因素,在於俄羅斯的國土位置偏北,多數港口在冬季長期冰封,因此尋找溫暖的不凍港,
是俄羅斯的重要國策。
彼得大帝在18世紀時擊敗瑞典,取得位於芬蘭灣的出海口,並以龐大的人力物力,在一片
沼澤地中建立起聖彼得堡,終於取得進出波羅的海的管道。若能再控制芬蘭,將能確保芬
蘭灣這個出海口的安全,這也是俄羅斯不斷虎視眈眈的遠因。
芬蘭從戰後的中立轉趨與北約合作
芬蘭獨立後,俄羅斯成為共產國家,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不斷想將芬蘭赤化
,納為加盟共和國。1939年蘇聯發動「冬季戰爭」,入侵芬蘭,卻沒想到芬蘭靠著熟悉雪
地作戰與頑強的抵抗意志,讓蘇軍損失慘重。蘇聯在無法快速結束戰事之下,被迫與芬蘭
議和。
芬蘭雖然被迫割讓部份領土給蘇聯,卻保住了國家的獨立。而一心想奪回領土的芬蘭,於
1941年與納粹德國結盟,趁德軍入侵蘇聯的良機,出兵助戰。由於就緊接在冬季戰爭之後
,因此被稱為繼續戰爭,這一段歷史深深影響了芬蘭後來的政治發展與防衛策略。
冬季戰爭的成功,讓芬蘭維持獨立自主的目標更為堅定,確立了組建一支常備部隊來嚇阻
蘇聯入侵的國策,但在繼續戰爭中與納粹德國一起合作,卻成為芬蘭歷史上的污點。雖然
在二戰後期,芬蘭轉而與盟國合談,並與蘇聯簽署停戰協議,轉而與德軍交戰,卻仍在戰
後受到制裁,限制了部份軍備發展。
芬蘭因此在戰後轉為中立,在內政外交上,儘量不刺激蘇聯,降低蘇聯失去波羅的海出海
口的焦慮,另一方面則全力備戰,與歐美國家維持良好關係。也因此冷戰時期的芬蘭,不
只在軍備上引進歐美國家的裝備,也擁有不少蘇聯製造的武器系統,藉以在美蘇冷戰中取
得平衡。
芬蘭的這種策略有一個專有名詞,稱為「芬蘭化」(Finlandization),被視為是小國在
面對強鄰下,全力避戰的典範。即使後來冷戰結束,蘇聯解體,芬蘭仍未完全放棄中立,
在北約東擴的浪潮下,與瑞典都沒有選擇加入北約,但在軍事上強化與北約的合作,並逐
步淘汰蘇聯製造的武器。
最具象微性的是決定採購美國的F/A-18C/D戰機,以取代蘇聯的Mig-21與瑞典的Saab J
35 Draken兩款戰機,同時繼續維持軍事動員準備。只是在冷戰結束的和平氛圍下,縮小
了常備部隊的規模,將資源投入民生建設中。
但這樣的情況在2014年有了變化,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半島以後,讓芬蘭感受到嚴重威脅
,除了國內輿論開始討論是否應該加入北約,也決定應該要進行軍事改革,強化國防能力

隨後芬蘭政府逐年增加現役部隊的人數,到目前為止芬蘭國防軍共有兩萬四千名現役人員
,多數是義務役士兵,只有中高階軍官與特殊專業才由職業軍人擔任。但戰時能立刻擴編
到28萬人,同時還擁有90萬的後備軍人,可在戰時逐步徵召。全國總人口只有五百五十萬
左右的芬蘭,雖然部隊的規模並不算龐大,卻是不容忽視的勁旅。
綿長的邊境線成防衛最大弱點
芬蘭在防衛上的最大弱點,在於有綿長的邊境線與俄羅斯接壤,特別是介於芬蘭灣與拉多
加湖(Lake Ladoga)之間的卡累利亞地峽(Karelian Isthmus),是俄羅斯入侵芬蘭的
絕佳路徑,通往芬蘭南部的人口稠密區與首都赫爾辛基。但優點是芬蘭人非常熟悉高緯度
地型,雪地作戰的韌性極強。
在冬季戰爭中,由芬蘭獵人所組成的狙擊部隊,是蘇軍的極大夢魘。利用善於狩獵的獵人
,組成山岳部隊或突擊隊,是許多歐洲國家的傳統,芬蘭也充份利用這一點,成立多個獵
兵(Jaeger)部隊,是芬蘭國防軍的精銳。
目前芬蘭陸軍共有八個旅級單位,唯一一個獵兵旅部署在芬蘭北部,專門負責寒帶作戰。
另外還有許多獵兵營、獵兵連分散在各個步兵旅與裝甲旅中。其中近衛獵兵團(Guard
Jaeger Regiment)是特化成專精都市作戰的單位,負責保護首都赫爾辛基,烏蒂獵兵團
(Utti Jaeger Regiment)則下轄芬蘭的特種部隊與運輸直升機營。
在這八個旅級單位中,平日只有三個旅處於滿編狀態,所有入伍的義務役士兵,都會編入
位於芬蘭中部的凱努旅(Kainuu Brigade)、駐紮在西南部的波里旅(Pori Brigade)與
防衛東南部的卡累利亞旅(Karelia Brigade),這三個單位也是芬蘭陸軍的戰備旅。
進入這三個戰備旅的義務役士兵,役期分為一般步兵的165天,初階士官與技術人員的255
天,基層軍官與特殊專長的347天,在受訓結束後在職業軍官領導下,擔任戰備任務。
戰備旅除了會與芬蘭邊境防衛隊(FBG)、警察單位密切合作外,芬蘭陸軍還組建許多快
速反應小隊(RRU),部署在與俄羅斯接壤的邊界附近,一旦芬蘭遭到外敵攻擊,這些兵
力將盡力拖慢敵軍的入侵速度,讓芬蘭可以完成作戰動員。28萬的後備部隊,將擴編主戰
部隊,並編成多個地區守備旅、營級與連級的單位,協助守禦國土。
芬蘭因為陸上的防務非常沉重,所以能投資在海軍的資源非常有限,再加上北歐地區獨特
的峽灣地型,非常適合小噸位的船艦藏匿與活動,因此北歐國家的海軍擁有許多小型護衛
艦、巡邏艦與飛彈快艇。
芬蘭海軍也不例外,目前主要是以勞馬級(Rauma class)與哈密納級(Hamina class)
飛彈快艇為主力,輔以多艘布雷艇與掃雷艇,以維持或封鎖芬蘭灣與波斯尼亞灣的航道。
另外還有許多的小型登陸艇,以支援芬蘭的海軍陸戰隊尼蘭旅(Nyland Brigade),執行
登陸作戰,保護離島或增援從陸路比較難以抵達的偏遠地區。
不過飛彈快艇的噸位畢竟比較小,耐航性與作戰能力有限,恐怕難以因應未來的需求。所
以芬蘭海軍也提出了全新的「2020戰隊計畫」(Squadron 2020),打算興建四艘噸位
4300噸的波哈馬級(Pohjanmaa class)多功能護衛艦。
參與美國主導軍事計畫,「芬蘭化」成歷史名詞
這四艘護衛艦將由芬蘭自行建造,瑞典提供戰鬥系統,配備美國的RIM-162改良型海麻雀
防空飛彈(ESSM),與以色列研發的天使-5型(Gabriel V)反艦飛彈,並擁有布雷能力
。預計在2028年全部服役,以取代較老舊的飛彈快艇與布雷艦,這也是芬蘭海軍有史以來
最大型的作戰艦艇。
在海軍的造艦計畫外,芬蘭空軍也要汰換已服役多年的F/A-18C/D戰機。當時有多家參與
競爭,包括法國的飆風戰機(Rafale)、多個歐洲國家一起聯合研發的颱風戰機(
Eurofighter Typhoon)、瑞典的獅鷲戰機(JAS-39E/F Gripen)、美國的F-35A與
F/A-18E/F戰機。最後是由F-35A勝出,芬蘭將採購64架,首批預計在2026年交機,
F/A-18C/D則會逐步退役。
芬蘭會繼續選擇美製戰機,除了性能上的考量,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芬蘭已決定參與由
美國所主導的北約軍事合作計畫,並宣布與多個北歐國家的空軍部隊進行整合。
首先是丹麥、瑞典、挪威與芬蘭四國的空軍,未來將朝統一指揮,合併成一支共同部隊的
目標邁進。這個計畫已討論多年,過去北約為了監控出沒在波羅的海的俄羅斯戰機,一直
輪值波羅的海空中警備(Baltic Air Policing)任務,並希望波羅的海國家能負擔更多
空中防務。
再加上俄羅斯在北極圈的活動,也越來越頻繁,北歐國家覺得有必要加強攔截能力,以反
制俄羅斯。同時芬蘭與瑞典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決定申請加入北約,雖然瑞典仍因土耳其
的杯葛,而不得其門而入,但芬蘭已在2023年4月4日正式成為北約成員國。
芬蘭才加入北約,立刻在5月29日主辦北約的年度重大演習,這場有14個國家參加的「
2023北極挑戰」(Arctic challenge 23)聯合操演,共出動三千名士兵與150架飛機。雖
然主要演習區位於芬蘭與瑞典境內,距離芬蘭與俄羅斯的邊界還有一段距離,但芬蘭奉行
多年的中立政策至此宣告終結,「芬蘭化」已成為歷史名詞。
目前北約表示,暫時不會在芬蘭建立北約的軍事基地,以避免直接挑釁俄羅斯,但也強調
一定會支持芬蘭,建立更強大的軍事力量,來嚇阻俄羅斯,阻止下一場冬季戰爭爆發。
芬蘭以一個小國,處在強權旁邊多年,卻可保持獨立自主,遠離戰火,並發展成為先進富
裕的國家,有其獨道之處。對內不斷強化戰備,真正作到「平日養兵少,戰時用兵多」,
即使一般的義務役步槍兵,役期只有五個多月而已,但訓練紮實,後續的教育召集也認真
執行。對外政策靈活,視情勢快速調整,以國家的整體利益為最優先考量,芬蘭的經驗非
常值得台灣借鏡。
4.附註、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備註 ※
然而不論借鏡哪國
到台灣
統派與黨國遺孽
將會都是依竊借鏡失敗的阻力
只能一人給牠們一發子彈
是成功的第一步
※ 「Live」、「新聞」、「轉錄」、「舊聞」及 轉錄他方內容之文章
每日發文數總上限為3篇,自刪與板主刪除,同樣計入額度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