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4個月總財損21億創同期新高「台灣與詐共

作者: DDDDRR (QQ)   2023-05-21 18:13:19
1.新聞網址︰
※ 網址超過兩行 請縮網址 ※
https://is.gd/CjW5Kl
2.新聞來源︰
Ettoday
3.完整新聞標題
※ 請完整轉載標題 請勿修改與刪減 ※
4個月總財損21億創同期新高「台灣與詐共存」 打詐四法立院速三讀
4.完整新聞內容︰
※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刪減 ※
2023-05-21 15:27:00
▲從刑事局提供今年1-4月詐騙統計案件數和財損金額,累積達21億,其中投資詐騙的財損
最高,有11.4億。(圖/陳詩璧製表)
記者潘姿吟、劉昌松、陳詩璧/整理報導
「台灣詐騙調查報告書」專題以6大詐騙手法為線索,深度探索詐騙黑幕,脈絡化分析犯罪
行為對國人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透過採訪被害者、金融機構、警界、法界以及社群媒體,我
們從多個角度深入剖析詐騙問題的根源,凝視現今網路詐騙犯罪的結構問題。今年5月4日,
行政院發佈了名為「打詐綱領1.5版」的重要政策,旨在以堵詐、懲詐、識詐以及阻詐四面
向執行行動,並表達了修正五法的決心。在此之後的5月16至19日,立法院連續三讀通過了
《刑法》、《個人資料保護法》、《洗錢防制法》,以及《人口販運防制法》的部分修法。
這些政策措施被視為打擊詐騙犯罪的重要步驟,預期將有助於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體系。
然而,根據刑事局在5月15日所提供的最新統計數據,詐騙案件數量和財務損失金額依然高
居不下。今年1月至4月的財損攀升至21億元,相較於2021年的14億元和2022年的19億元,數
字竟再登高峰:其中,「投資詐騙」在短短4個月內累計損失達11.4億元,佔總財損的5成,
顯見是一個持續威脅著國人日常的嚴峻問題,打詐國家隊仍苦苦追緝。這場打詐之戰的艱困
與深遠,值得我們的深思。
動員採訪團隊32人 長達半年調查與追蹤
在過去的半年中,《東森新媒體ETtoday》整個團隊的32名同仁,經歷了3個月的企劃,以及
長達半年的調查與循線追蹤,從4月10日開始,展開了一連42天的連續報導,連續推出超過5
0則新聞,全面剖析了詐騙問題的結構性,呈現詐騙活動的猖獗程度和對社會的嚴重衝擊。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民眾對詐騙問題的認知和經驗,《ETtoday民調雲》推出了一項重要調查
,透過發放「台灣成為詐騙之島,您對詐騙知多少大調查」問卷調查,獲得了眾多民眾的回
饋。
祭出民調系統 近4.3成台人自認理虧
驚人的結果揭示出,有近9成民眾在過去曾收到詐騙訊息。更令人擔憂的是,被詐騙損失金
額的統計數字,有近4成2民眾的財損金額落在1千到5萬元之間,這不僅對個人經濟造成了嚴
重的打擊,也對整個社會經濟體系帶來了負面影響。此外,調查還凸顯了民眾對待詐騙事件
的心態,將近4成3的受訪者被詐騙後的態度是「自認理虧」。《ETtoday民調雲》的調查結
果,將詐騙問題的規模和嚴重性攤開在了公眾面前。
詐騙不僅僅是一個個案件的堆疊,更是一個蓬勃發展的犯罪產業的象徵。當6大詐騙手法「
一頁式詐騙」、「盜個資詐騙」、「包裹詐騙」、「求職詐騙」、「解除分期付款詐騙」、
「電信詐騙」報導,依序接力上線時,內政部長林右昌率先行動,展開一連串的拜會,與社
群平台、警政署以及165防詐諮詢專線等相關單位對話,試圖從源頭解決這個問題。對此,
企業也回應迅速,Meta(臉書)承諾在24小時內下架任何有疑慮的「名人被盜照盜開網站廣
告」、Google承諾會盡快下架。接著,數位發展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金融監
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法務部以及國家發展委員會等相繼行動,針對詐騙問題展開調查
和防範措施。警政署也派遣更多人力到165防詐諮詢專線,以加強詐騙事件的處理能力。
6大詐騙手法報導接力上線 對應政策接連推出
在整個打擊詐騙的努力中,5月3日,高等檢察署成立了查緝詐欺及資通犯罪督導中心,旨在
加強對詐騙犯罪的追查和監督。隨後的5月4日,行政院召開記者會,詳細說明了「打詐綱領
1.5版」,並宣布了修正五法的決心。立法院也在這一波努力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5月16日
,三讀通過《個人資料保護法》和《刑法》的修正案,緊接著在5月19日,再通過了《洗錢
防制法》和《人口販運防制法》相關條文的修正案。
儘管政府和相關機構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求打擊詐騙犯罪,但詐騙活動仍然在不斷演
變和蔓延。根據警政署刑事局5月16日提供的詐騙案件統計數據,2023年1月到4月,4個月的
詐騙案件總數有9650件,總財損達21億,是近三年同期新高,詐騙形態最多「投資詐騙」,
4月單月財損數就有4.2億元。
在網路世界中,詐團盜用名人身份的使用者不斷變換,不變的是,他們都在利用盜取的帳號
和照片建立假的炒股社群,在各個平台上放送廣告,以投資為誘餌,吸引不知情的民眾加入
並引其上當騙錢。
一位資深檢察官指出,目前檢警的調查正當法律程序,取得領款畫面恐需時逾3週,追查時
效遠不及前述不法金流換車速度。這種情況下,對於高風險交易形式,加強約制措施變得非
常必要。
主管機關應支持金融機構 提高追回款項的可能
因此,如何運用「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中的「交易監控」、「加強客戶審查」和「婉拒
建立業務關係與交易」等相關規定變得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約定轉帳申請時,若申請人與受
款人之間缺乏一定的親屬關係或民事法律關係(例如買賣或僱佣),應視為高風險行為,需
要進一步加強客戶審查。金融機構有權要求申請人詳細說明資金的來源和財富的來源,同時
需要提供可靠且獨立的資料作為佐證,否則應「婉拒建立約定轉帳的業務關係」。
對於突然出現的大筆金流,金融機構可以利用「交易監控」將其列為預警交易,視為從一般
風險轉為高風險的信號,並在適當時機進行「持續審查」。在進行持續審查時,同樣需要進
一步「加強客戶審查」。如果無法完成這一強化客戶審查的程序,金融機構應該拒絕進行交
易。在某些情況下,金融機構甚至可以婉拒提領或轉出資金,將資金退回至原來的轉出帳戶
。所有這些策略和措施都在「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中明確規定。現在的關鍵在於主管機
關是否支持金融業者全力執行這些策略和措施,以提高受害人追回款項的可能性。
警方結合洗防處資料庫 雙管齊下提升效能
各縣市刑警專責單位積極跟蹤金流至現金車出金點,追查得到各個層面的帳戶號碼和提領畫
面後,將這些關鍵資訊整合匯入警政署或刑事局的資料庫。透過大數據分析,快速進行立案
派案,由相關性最高的地檢署負責指揮偵辦並執行相應的強制處分措施,優先專注於查緝現
金車的司機。同時,如果能夠進一步整合調查局洗錢防制處的資料庫,警方可以從被害人端
由下而上,以及洗錢防制處資料庫由上而下的雙管齊下方式,加快查緝現金車的速度,以提
升打擊詐騙的效能。
不過,詐欺和洗錢一直是一體兩面,透過隱匿和掩飾實質受益人的身份,將被害人的資金轉
移到自己的支配下,用於個人花費。對此,經驗豐富的檢察官認為,若能夠有效實施洗錢防
制法和相關法律,可能是目前打擊詐騙的方向。
數發部推「隱碼技術」 資安專家:結構問題待處理
為了防範詐騙行為,數位發展部提出7大措施,其中包括在電商領域採用「隱碼技術」,確
保資料中心、出貨廠商、客服以及物流等各環節無法取得消費者的完整個人資訊。
資安專家P先生指出,詐騙集團通常透過入侵網站、APP等方式竊取會員個人資料和購買紀錄
,然後提供專門從事詐騙電話的團夥,進一步對民眾進行詐騙行為,「然而,提升網站的資
安等級比隱碼技術更為有效,且打擊詐騙應該是結構性問題,而非單點解決。」P先生說,
過去曾發現「im.B」存在異常的金流行為,主動搜集相關資料並通報,然而因為「缺乏被害
人報案,無法立案」,錯失良機。
「當詐騙事件發生時,幾乎只有警方才敢回應民眾所遭遇的情況,並給出詐騙與否的明確答
案!」對此,資安專家回想多次積極反應的經驗,不管是致電事件主辦企業客服或公家機關
求證事實時,經常得到不確定的回覆,只能被動請民眾去電詢問165防詐諮詢專線。
資深員警吳先生表示,當所有單位的詐騙問題都集中到165防詐諮詢專線時,經驗豐富的員
警能夠直接判斷是否為詐騙案件。但詐騙手段日新月異,對於沒有遭遇過的情況,則需要來
回函件與各相關單位進行諮詢,「在這樣的來回溝通中,民眾被騙的錢早已經落入詐騙集團
口袋。」吳先生無奈道。
詐騙手法圍繞兩大核心:「慾望」、「恐懼」
詐騙問題的嚴峻,已經是嚴重的社會問題;被害者苦悲、金融機構陷窘境,警界、法界以及
社群媒體則糾結。金融機構不得不投入大量資源來應對詐騙風險,從建立防詐騙系統到加強
客戶教育和風險管理。警界和法界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必須不斷提高調查能力和
法律執行效率,以應對詐騙犯罪的快速變化。而社群媒體的興起也為詐騙犯提供了一個廣闊
的舞台。
前警大教授,現任永豐銀行資訊安全處副處長高大宇觀察,「詐騙不會消失,但會轉移!」
他認為,近年詐騙事件之所以突然激增,和疫情改變人們生活型態很有關係,至於詐騙防護
最困難的地方,高大宇秒回:「當然是危機意識啊!」
在這個虛擬世界的年代,詐騙手法日新月異,變得愈發隱匿且具有欺騙性。從偽造的網站和
虛假的社交媒體帳號,到精心策劃的電話詐騙和網路釣魚,詐騙分子總是能夠找到新的方式
來欺騙人們的信任。被害者承受的痛苦無法言喻。他們不僅失去了金錢和財產,更重要的是
失去了對社會的信心和尊嚴。
企業端「趨勢科技」推出了防詐辯識服務,「Whoscall」利用資料庫提供即時預警並全面阻
擋惡意電話。非營利組織如「麥擱騙」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加入了這個領域。在2022
年,趨勢科技的全球消費市場開發暨行銷協理劉彥伯以個人名義,成立非營利公民社團「真
的吧訊息事務所」,目前與政大語言學研究所合作,提供免費學習平台,以提供使用者一系
列的教育資源,幫助大眾理解詐騙者在語言層面上使用的策略。
透過深入挖掘詐騙犯罪背後的黑暗,我們不禁對這個問題的複雜性感到震驚。銘傳大學犯罪
防治學系的王伯頎教授提到,詐騙手法一直圍繞著人們的「慾望」和「恐懼」不斷變化。當
人們面對自身的慾望和恐懼時,他們渴望著快速賺錢,希望擁有高薪且輕鬆的工作,同時也
害怕假檢警、假男友的PUA以及親人急需錢治病等情境。詐騙集團利用這些慾望和恐懼,編
造一個故事,以此來「騙取」他人的財物。
當騙術跟傳染病毒一樣,手法不斷突變更新詐騙,人不得不與「詐」共存,能不能保持冷靜
、從邏輯分析套路,找到真正的答案,做出判斷,讓思緒不被話術牽著走,進而守住錢財,
是一場人與詐騙的持久戰。這場戰爭的艱困與深遠,值得我們的深思。
5.附註、心得、想法︰
台灣人真的很有錢
感謝dpp 讚嘆dpp
被騙的人超過4成自己認了
這鐵定疫情這三年大家都發大財的關係
真的感謝政府
※ 40字心得、備註 ※
※ 「Live」、「新聞」、「轉錄」此類文章每日發文數總上限為3篇,
自刪與板主刪除,同樣計入額度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