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謝達文

作者: vikk33 (陳V)   2023-04-22 12:36:35
1.轉錄網址︰
※ 網址超過一行 請縮網址 ※
https://reurl.cc/qkj5ep
2.轉錄來源︰
※ FB公眾人物、FB粉絲團名稱、其他來源 ※
謝達文fb
3.轉錄內容︰
※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
龍應台的文章背後,或許是對「台灣主體性」立場的不信任,而更背後的,則可能是某種
歷史記憶方式的遺留,更進一步來說,是「外省第二代知識分子」的世界觀,認為台派就
是挑釁與撕裂的元兇。
最近讀了楊孟軒的《逃離中國》,書中分析外省人的創傷與歷史記憶,裡面多次引用龍應
台的《大江大海》為材料。我才剛讀完這本書,就看到龍應台在《紐約時報》的社論,突
然覺得好熟悉。
我想,龍應台的文章提醒我們的是,在台灣政治中,族群議題沒有不見。
(主要的論點我寫在4、5,1、2、3都是背景)
1
龍應台的文章中,一開始就指責「備戰派」的政治人物,不願意跟中國接觸以求取和平。
他進一步說,在社會上,攻擊「反戰者」的聲浪,顯示台灣這個「民主社會」的「寬容和
文明」已被摧毀。在文章的最後,他認為國民黨的路線是「和解」,而民進黨是「對抗」

很多朋友直接批評這樣的論調,認為龍應台的說法太過鄉愿:如果有心捍衛台灣的民主,
面對中國的侵略意圖,備戰是必須的,不然反而是在邀請侵略──何況,我們當然都希望
對話能帶來和平,或者龍應台所說的「和解」,但台灣與中國的對話,要以什麼為前提?
畢竟,台灣只要「存在」,根本不需要多做什麼,對中共而言就構成「挑釁」,因為中共
尋求的就是併吞。
2
但我好奇的是,龍應台在理智上,難道不知道這點?我認為他是知道的。
他在文章中,不也清楚提到,真的在威脅對方的,是中國而非台灣?他在文章第二段,就
已經清楚的比喻,台灣面對的狀況,等同於「一個更強的霸凌者威脅你」──這根本是我
自己和很多傾向台灣主體立場的人會用的比喻。
換言之,龍應台跟我們很多人,看到的「事實」是一樣的,但卻做出了很不一樣的評價與
責任論斷──面對霸凌者,龍應台始終認為是台灣方面、是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對話」做
得不夠,為什麼?而面對國內的社會討論,他也以同樣的方式,說是「備戰派」的人在撕
裂、不寬容,為什麼?
3
這難道只是因為龍應台有中國認同,因此認為統一無妨嗎?我不認為。
龍應台雖然抱持中國認同,但他應該很能同理人們為何「不想被統一」──即使這代表現
實上必須備戰。不管你喜不喜歡他,稍微讀過龍應台文章的人就知道,他從來不避諱承認
他的中國認同,但他同時談論民主價值(至於是否談得足夠深刻,還是只是空洞美文,這
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最好的證據,是他2006年寫給胡錦濤的公開信〈請用文明來說服我〉。信中,他提出他在
「家國認同」上認同中國,但他更堅持「價值認同」,這個價值認同是自由派的、是民主
派的,所以他不能認同胡錦濤主政的中國。所以他說:「我看見這個我懷有深切厚重情感
的『血緣家國』,是一個踐踏我所有『價值認同』的國度。」
他批評中共「把鞭子、戒尺和鑰匙,交到奴才的手裏」,「擁抱神話,創造假像,恐懼真
相」。他問胡錦濤,如果中國在他主政下是如此價值顛倒的國度,那麼「請問,我們談統
一的起點理由究竟是什麽呢」。
既然他如此看重自由派的價值,龍應台即使在「家國」上認同中國,又怎麼會不能同理,
台灣有許多人為了捍衛民主,也就是為了他所說的「價值認同」,而不願意被中共統治,
因此願意備戰?為什麼甚至會認為備戰意向之普遍令人「不安」?
如果,統一不是台灣人本該接受的事情,那麼,他為什麼會把對話的責任,以及造成社會
「分裂」的責任,都放在備戰派身上?
4
我推測,這樣的論斷,很可能是出於龍應台身為第二代外省知識分子的「世界觀」。雖然
龍應台宣稱「價值認同」高過「家國認同」,但在「價值」與「家國」之下的深處,還有
一套「世界觀」,是他自己或許都沒能反省的。
這個世界觀,就是所謂「台派」總是撕裂社會的元兇。
這個世界觀是從80年代開始的,楊孟軒在《逃離中國》中寫到,外省族群面對80年代台灣
政治的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聽到本省人喊著「台灣人出頭天」,經常感到「擔憂和
敵視」。他們的擔憂和敵視,是來自於擔心所謂的出頭天,就是要排擠外省人。在這個關
口,一些外省人就開始認為,所謂的台派,就是在分裂社會,更具體來說,就是在迫害外
省人。
楊孟軒寫到,雖然本土化對本省人來說是「修復式正義」,但對外省人來說「卻成了抹黑
行動,是對外省人歷史、記憶和主體性的全盤否定」。楊孟軒和中研院的王甫昌等研究者
都提過,當外省人聽到「黨外人士」說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就感覺到台派也把他們當
作「外人」,當成蔣介石的殖民幫兇。
在90年代,一些事態的發展更成為指標性事件,加深了這樣的不信任:1993年,時任總統
的李登輝受訪時,提到「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看待國民黨政權如同外來殖民政權,引起
外省人一片譁然。1994年,由外省菁英為主幹的新黨,幾名黨籍候選人到高雄造勢,當地
民進黨支持者舉起「中國豬滾回去」的布條,更坐實了這樣的指控(順帶一提,「中國豬
」指的很可能是本省籍的統派朱高正,未必真的是外省人)。選舉期間,更出現耳語,宣
稱民進黨如果當選,外省人都要被推下海。1996年的台海飛彈危機,更加深了許多外省人
的恐懼:果然,冒進的本省人政權,不但造成分裂,也會造成戰火。
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外省作家朱天心才會在小說《古都》的開頭說:「難道,你的記憶都
不算數……」說的就是本來在主流位置的人,突然被貶為外來者的心情。這也實際體現在
日常生活中,比如李廣均、馬一龍(Mahlon Meyer)和楊孟軒等人都提到,很多外省二代
在此時開始會掩飾自己的家庭背景,不敢承認自己是外省人。
因此,政治文化的本土化,台獨的政治立場,以及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加上李登輝),在
一些外省人眼中,成為排擠、撕裂而且挑釁的三合一元兇,既對內造成分裂,又對外造成
戰火──是不是很熟悉?這不就是龍應台這篇新文章的論調?
不只是龍應台,一些老一輩的人,現在還會說「談二二八在撕裂族群」,又或者侯孝賢、
朱天文、朱天心等人,在倒扁期間創立的聯盟,居然叫做「族群平等行動聯盟」,這些也
都是這個世界觀的例子。當然,這樣的世界觀並不只在第二代外省人中間有市場,隨著外
省知識分子的傳播,一些本省人也有類似的世界觀。
很多跟我同輩的朋友會轉傳1994年陳水扁與趙少康的台北市長辯論,但未必知道趙少康當
年為什麼會說民進黨是「義和團」,會一直拿(現在根本沒人聽過的)「全民計程車行暴
力事件」來說,其實也是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本土,台獨,民進黨,就是撕裂社會的亂
源。
5
我想,第二代外省知識分子抱持並傳播的這種世界觀,才是龍應台這類論調及其支持者立
場的根源。你越說他們「不愛台灣」、「寧願被統一」,在他們心中越是坐實了他們的看
法,甚至是他們的恐懼──你看,本土、台獨、民進黨,就是這樣,撕裂並且挑釁。
這也是為什麼,龍應台即使看到中國的飛彈與戰機,即使知道是中共想併吞台灣,即使在
價值上連胡錦濤主政的中共都不認同,都認為「不好好對話」和「挑釁」的責任在備戰派
,造成社會分裂的也是備戰派。
在他們眼中,備戰派就是新的「本土、台獨、民進黨」,他們用80、90年代那種外省危機
感與恐懼感所形塑的世界觀,理解當前台灣面對的威脅。
怎麼與這種世界觀對話?我不知道。但我想,在眾多的討論中,指出這種世界觀的歷史根
源,可能還是第一步吧。
4.附註、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備註 ※
應該這樣子說
他們已經是精神分裂
過往的秋海棠已經不存在
能躲的地方又不滿
猶如阮越清筆下流亡美國的越南難民
失去權力地位只能在美國打雜送外賣
便開始歇斯底里痛恨一切
※ 「Live」、「新聞」、「轉錄」此類文章每日發文數總上限為3篇,
自刪與板主刪除,同樣計入額度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