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北榮團隊兩天驗完五千檢體 靠「Pooling」

作者: wfelix (清雲)   2021-06-18 08:37:25
1.新聞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122173/5539906
2.新聞來源︰
UDN
3.完整新聞標題
北榮團隊兩天驗完五千檢體 靠「Pooling」首次在台建功
4.完整新聞內容︰
台北榮總日前獲指揮中心交付任務,每天只花十二小時,兩天就完成五千人檢測,是國內
有史以來最大病毒核酸檢驗量,被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認為是未來需要「大量、速度、精
準」篩檢的最好模式。這次的成果,除了現場醫護冒著中暑風險採檢與實驗室人員日以繼
夜合作,更是「Pooling」檢驗模式首次在台建功。
「Pooling」稱為池化檢驗模式,自去年疫情燃起,美國、韓國及以色列等許多國家已實
際運用於檢驗新冠病毒,可放大檢驗量能,大量快速篩檢。過去一年國內疫情穩定,並無
需求,五月中疫情升溫,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負責督導病理檢驗部,擔心院內檢驗量能
不足以因應院內外急速增加的檢測需求,請主任周德盈和同仁開始測試池化檢驗。
簡單說來,池化檢驗是將數個檢體混合成一個一個群組測試,一旦某一群組檢測出陽性,
再回頭查驗群組內誰是真正確診。說來容易,但應該混合幾個檢體?該用那一種儀器?北
榮經過實驗室反覆測試,終於找到最佳模式。在接獲京元電子任務前,已在院內實際應用
,曾一次處理八十幾個檢體,一個多小時就得知結果,安定人心。
台北榮總病理檢驗部一般檢驗科主任何祥齡說明,北榮目前執行核酸檢測有兩種儀器,分
別是「Cobas 6800」和「POCT Liat PCR」。由於池化過程中,需將數個檢體混合在一起
,會造成檢體稀釋,進而影響檢測的CT(Cycle Threshold)值,因此在實驗室先前驗證
過程,選擇不同CT值的檢體進行測試,發現「POCT Liat PCR」可同時檢測五個檢體,即
使CT值高過卅,也可以得到準確結果;「Cobas 6800」則可同時檢測兩~三個檢體,即使
CT值高過卅,也不受影響。
「當時大家沒有想過Liat這個即時檢測的小機器可以做池化檢驗。」何祥齡表示,Liat
只要廿分鐘就可以有報告,原本每台Liat一小時僅可檢測三支檢體,池化後一小時每台可
檢測十五支,北榮病檢部有十台,一小時即可檢測一百五十個檢體,勝過Cobas 6800每三
小時九十四個檢體的量能。
接到京元電子大量篩檢任務,北榮團隊實質準備時間只有一天。周德盈回憶,六月九日下
班前得知,十日上午院方召開會議後,隔天就直接上陣。兩天任務,北榮由陳威明帶著醫
護一一三人到苗栗現場,苗栗每一小時就有人飛車將檢體送回,北榮病檢部實驗室則由十
五位醫檢師,輪三班處理檢體,進行檢測。
何祥齡解釋,池化檢驗不適用感染盛行率高的地區,因為一旦有群組檢測陽性,就必須回
頭再檢驗是那一個檢體確診,若陽性案例太多,每一個群組內的檢體都要再回溯確認,就
不可行,反而造成效率下降。由於京元電員工先前已做過抗原快篩,人員已分為低風險、
高風險,研判陽性率不高。
指揮中心公布,六月十一日和十二日,北榮共採檢近五千人,其中四位陽性,陽性率為百
分之零點零八。北榮病檢部除了處理京元電檢體,同時還完成院內檢體九百多件,可以說
是日以繼夜。陳威明感謝指揮中心的信任,最近許多醫院詢問這次實戰大規模快速PCR 篩
檢的經驗,北榮也提供細節與經驗和各醫院分享。
池化檢驗模式又可稱為「群試(group testing)」,或基於「群試理論」的多樣本混合
法,即將多個檢體樣本進行分群、混合後檢測,再找出陽性檢體,最早於一九四三年,由
學者Robert Dorfman提出,用來檢測當時美軍的梅毒感染。
5.附註、心得、想法︰
記得去年很多國家早就這樣用,篩最多的中國用最兇
然後台灣反篩仔嘲笑說,PCR最好有那麼快,肯定一堆偽陰陽或假數據
台灣浪費了好幾周在搞校正回歸後 終於跟上世界的腳步了
作者: win8719 (win8719)   2021-06-18 08:39:00
校正回歸跟混篩的關係是?
作者: neverfly (neverfly)   2021-06-18 08:40:00
CF:吼,又創造新名詞
作者: flyboring (紅鼻子)   2021-06-18 08:40:00
弱弱的問一下,中國是不是最早用這招?
作者: iamsocool (焚琴煮鶴殺風景)   2021-06-18 08:41:00
陳時中:試驗後才發現快速PCR效果好
作者: runacat (貓尾巴)   2021-06-18 08:41:00
靠混篩可以提高篩檢量,減少校正回歸的量幹這他媽不就校正回歸出現的那一週在討論的那時候還一堆綠粉黑混篩
作者: win8719 (win8719)   2021-06-18 08:42:00
但是校正回歸哪時後討論到後來不是篩檢量的問題阿
作者: amovie ( )   2021-06-18 08:42:00
一九四三年,由學者Robert Dorfman提出
作者: neverfly (neverfly)   2021-06-18 08:43:00
一份一份做PCR ,量大會來不及跑完資料,所以有校正回歸的情形。這個是一次多個做,例如一次做十個,沒陰性就十個all pass,陽性再從十個裡挑看看是誰。
作者: runacat (貓尾巴)   2021-06-18 08:43:00
這招歷史悠久了,德國發明但是COVID疫情是中國有先用沒錯
作者: amovie ( )   2021-06-18 08:43:00
姓羅 就是中國人 XDDDD
作者: win8719 (win8719)   2021-06-18 08:43:00
所以就是說不是篩檢量的問題~一樣是上傳的問題
作者: taipoo (要成功要積極)   2021-06-18 08:44:00
有用就好,篩檢可以快,打疫苗不用快,懂嗎
作者: neverfly (neverfly)   2021-06-18 08:44:00
混篩還要儀器夠力啊,本來就不容易大規模推動
作者: pupu20317 (慶寶)   2021-06-18 08:44:00
奇怪 校正回歸到底惹到誰?就台灣在那邊發神經
作者: goldfishert   2021-06-18 08:44:00
校正回歸問題不是出在通報系統還要手KEY沒自動化嗎?
作者: win8719 (win8719)   2021-06-18 08:45:00
美軍最早使用如何變成德國發明..對了美國有些地方還校正回歸到去年
作者: yamitis (神已飛躍起來了)   2021-06-18 08:46:00
量大時用啊,有陽性就把那批抓來再驗
作者: runacat (貓尾巴)   2021-06-18 08:46:00
那就我記錯,我道歉
作者: win8719 (win8719)   2021-06-18 08:48:00
對了台灣現在一日最高到8萬7月底要到10萬篩檢量應該很難用到混篩了~
作者: runacat (貓尾巴)   2021-06-18 08:50:00
你廣範圍來看那是行政問題我認同當時登報程序複雜,南北篩檢量能未能分配妥當當初疫情爆發的時候,常有北部篩檢站要加班趕工南部檢驗科可以準時下班,你把範圍放到全國,篩檢量能夠但是範圍放在北部,篩檢量能不夠所以那時候才有人討論是不是能用混篩但那時候混篩被黑
作者: linceass (ギリギリ愛 ~キリキリ舞~)   2021-06-18 08:51:00
超...超前部署
作者: win8719 (win8719)   2021-06-18 08:52:00
所以當初的問題不是篩檢量不足~爾是行政作業的問題當然你集中在一個區看啥辦法最有效囉不要死腦精
作者: runacat (貓尾巴)   2021-06-18 08:54:00
我也沒說不是行政問題了吧,我不是認同你說的話嗎怎麼就變成死腦筋了,我在幹當時亂嘴的綠粉與你無關吧
作者: hellogym (ㄎㄎㄎ)   2021-06-18 08:58:00
笑死 不就混篩 智障綠共不是很靠北中國混篩嗎?現在要學啦? 媽的 一群智障綠共人咧?
作者: amovie ( )   2021-06-18 09:01:00
又腦補綠共靠北支那混篩了?? 怎麼到處都有綠共到底是誰靠北混篩
作者: hellogym (ㄎㄎㄎ)   2021-06-18 09:03:00
誰靠北混篩喔 自己板上搜啦 笑死
作者: Zuiho (瑞鳳)   2021-06-18 09:04:00
就說1953年美國提出怎麼還有人跳針中國發明?而且細看內文就是五個或2~3個檢體一起測 跟先前某些人講的幾十個甚至更多混一起也差很多
作者: hellogym (ㄎㄎㄎ)   2021-06-18 09:04:00
當初討論台灣PCR為什麼那麼塞車 說要學國際用混篩做 一對智障綠共就跳出來啦
作者: redlance (紅~)   2021-06-18 09:04:00
校正涉及許多因素,主要是key資料問題,但是使用混篩整體速度應該也有提升10%吧
作者: hellogym (ㄎㄎㄎ)   2021-06-18 09:05:00
對啊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智障綠共看到中國用混篩做 就不做 明明全世界都在做
作者: amovie ( )   2021-06-18 09:05:00
笑屎 你自己講的找不出來 還要我幫你找
作者: hellogym (ㄎㄎㄎ)   2021-06-18 09:06:00
好了 智障綠共乖乖滾一邊去 不知道被打臉幾次了
作者: redlance (紅~)   2021-06-18 09:06:00
收集檢體,送檢體,檢體處理,整理資料都要時間,單純一環變快10倍,整體還是需要很多時間
作者: virginleo   2021-06-18 09:09:00
我也有印象之前新聞提到中國混篩提高效率 下面好多推文在酸 什麼骨灰都可以混在一起了之類
作者: zyic   2021-06-18 09:10:00
不是阿這跟中國的方法又不一樣,中國是10個檢體棒直接塞一管,跟台灣10個檢體後端再混篩又不一樣,你陽性率高於1%這混篩方法一樣是廢物,校正回歸不是就4小時時間造成檢體塞車,
作者: runacat (貓尾巴)   2021-06-18 09:11:00
不用靠印象啦,截圖出來比較快https://imgur.com/gcCufQ2https://imgur.com/HN7t6TAhttps://imgur.com/e8vE6J3https://imgur.com/a/e8vE6J3黑過還不認帳哦?綠粉水準就這樣嗎?
作者: virginleo   2021-06-18 09:13:00
哈哈樓上GJ
作者: zyic   2021-06-18 09:15:00
公衛課本就有寫混篩,就時代的產物,現在PCR精度高,台製機器的時間又縮短,自然混篩的效益就很差,方法一直都有,但就適用度極低阿,他這是篩完發現陽性率低,所以沒爆量,再高個0.5%他一天就要再多篩1000次,沒比較好
作者: runacat (貓尾巴)   2021-06-18 09:17:00
V大點名的骨灰混在一起https://i.imgur.com/WbLllqy.jpg
作者: wfelix (清雲)   2021-06-18 09:17:00
混篩在疫情初期很有用好嗎
作者: zyic   2021-06-18 09:18:00
檢體塞車要做的是加機器加人力,加開實驗室,而不是搞這種很炫跑但適用度很差的方法阿
作者: runacat (貓尾巴)   2021-06-18 09:21:00
幹,看到加人力加機器就哭了,PCR機這個月才加購醫檢人力荒的新聞報導去年就有了,超前部署到底超前在哪
作者: zyic   2021-06-18 09:23:00
一堆數學狠差,公衛又憑直覺,別鬧了,你要大規模篩,就表示陽性率很高,混篩就不適用,如果陽性率低於1%做疫調再來篩,那個量也不會破萬,那這混篩的意義就沒了中研院開發的最近才好阿還有重點是快速PCR這新聞只講pooling那台,實際上是20分鐘那台才比較有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