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台鐵的定位是什麼?

作者: chipher (紫星)   2021-04-07 11:13:05
1.轉錄網址︰
https://reurl.cc/l0Ade9
2.轉錄來源︰
3Q 陳柏惟 FB
3.轉錄內容︰
【你覺得台鐵的定位應該是什麼?】
台鐵408次列車撞擊入侵工程車事故已經第三天,我們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檢討,從隨便
停車與拉手煞車的文化,到台鐵的組織再造不等,在如此重大的悲劇發生之際,我們都想
找到一個罪魁禍首。待調查責任與事故原因,必定持續監督。
而今天想談一個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台鐵的定位?
■交通革命,卻革了台鐵的命
如果大家看教科書,會這樣寫,台灣史上幾次空間革命包含:
1. 1908年縱貫線全線通車,西部交通從相距數天變成南北12小時內可抵達。
2.2007年高鐵全線通車,西部主要都市90分鐘內可達,成為一日生活圈。
在一個世紀的空間革命中,台鐵已從「領導革命者」的地位跌落,失去了中長距離聯絡的
優勢,那麼台鐵應該要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我們更細緻的回顧1908~2007年之間台灣的交通史,粗略來說,前50~60年,是台鐵優勢的
時代;而後40~50年,則是台鐵吃土的時代。
■大公路主義興起,擊垮台鐵也荼毒台灣五十年
關鍵的轉變就在1970年代,雖然台鐵在1973年~1979年完成了西幹線電氣化,然而在同時
期,隨著南北高速公路通車,經濟成長帶動私家車輛普及,在政府採取公路建設與汽車工
業發展優先的「大公路主義」下,鐵路的優勢快速被侵蝕。
在貨運方面,貨車取代鐵路運輸,侵蝕了台鐵長期的穩定收入;在都會區通勤方面,台鐵
設備改善落後,客運支線不是廢線改公路,就是改為系統不相容的捷運,也未增加通勤路
線或列車,在台灣都市化最快的年代,台鐵完全分不到這塊市場;而在長距離運輸方面,
台鐵的優勢先是被高速公路侵蝕,最後又被高鐵重擊。 在貨運、短距離客運、長距離客
運 連吃三拳,注定台鐵本業難以翻身。
■台鐵定位朝向中短程捷運化發展,為何難成功?
1980年代,政府開始推動各都會區的台鐵立體化,往往打著「城市縫合」、「減少平交道
交通壅塞」的理由,已經完全是以公路的思維著想了。儘管後來推出「台鐵捷運化」政策
,但在號誌行控未改善、列車車型性能差異過大、緩急不分離甚至缺乏待避線、營運人力
不足等狀況下,就算是班次最密集的台北都會區,也和捷運系統的發車能力有相當差距。
事實上,所謂的「傳統鐵路」在號誌升級,閉塞機制改善,列車性能提升下,其實和「鋼
輪鋼軌高運量」捷運系統是完全一樣的。就像是JR山手線可以做到11節車廂編成的電聯車
尖峰相隔2分鐘發車,日運量400萬人,超越任何一條捷運路線。
然而,台鐵在西幹線,並未以這樣的思維「力拼捷運化」,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奇怪的,例
如台中雖然高架化了,大部分的通勤車站都沒有待避線;通勤電車的調度不是在台中與高
雄這些大都會區密集發車,而是從台中開到高雄;以至於離峰還是20~30分鐘一班車,完
全稱不上「捷運」。
另外,適合台鐵競爭優勢區間的城郊鐵路,包含機場捷運、林園東港延伸這些新線建設,
出自於對台鐵的不信任,地方或市民都寧可採取全新系統,或盡量延伸現有捷運系統,而
不採傳統鐵路建設。這和德法的RER系統,或日本近郊鐵路+直通運轉的模式大相徑庭。
這並不完全是台鐵的錯,畢竟台鐵無法主導建設規格(鐵道局才能),蓋出來的東西不一
定符合營運需求。加上台鐵還必須負擔許多政治要求,例如這站也要停莒光、自強號,這
都讓台鐵的經營舉步維艱。
另外,由於台灣被大公路發展荼毒已久,各大都會區大眾運輸與行人自行車道發展極度落
後,就算有車站,車站外的接駁,地方政府的城市規劃,都很難滿足TOD發展的方向。雖
然台鐵手握都會區黃金土地,但一方面台鐵缺乏自行開發能力,二來就算是要開發恐怕也
會被說成炒房炒地圖利財團。不論政府或民間,似乎都還沒有城市發展重回「軌道導向」
的真正決心。
■在東部台鐵為何無法把握優勢?
當然,在東部台鐵相對有競爭力,諷刺的是,這來自公路建設的困難。
1980年完成北迴鐵路,1991年完成南迴鐵路之後,環島鐵路網完成。然而,東部運輸存在
平假日落差極大的問題,通車不久,北迴運能就不堪使用,因而在1992年開始雙軌電氣化
,2005年全部完工,接著又引入太魯閣、普悠瑪等傾斜式列車,嘗試再增加運能。
但在東部運能提升的過程中,花東電氣化先於雙軌化,車站缺乏待避線,與貨列排點上的
衝突,樹林作為始發站導致樹林至南港間密度過大等這些問題卻仍然存在,也影響了發車
密度的提升。修改機電與月台設施,讓列車編成擴大,理論上比傾斜式列車能帶來更高運
能,但卻並未被優先考量。
當然,鐵路的建設成本、安全性、效率與環保性理論上都遠高於公路,繼續擴大鐵路運能
,仍比擴建擴寬公路效益更佳。但花東城鎮或觀光區的「無縫接軌」轉乘系統,某種程度
上卻付之闕如,若要暢遊花東,自駕便利性仍然較高。季節性波動的遊客,帶來商機,卻
也排擠了本地人的使用需求。
若以東部鐵路具備的相對優勢,和大量的觀光資源,理論上政府與台鐵推動鐵道觀光,與
補貼客運+共享/租賃運具,可以打造很好的低碳運輸體系,甚至能像JR九州一樣成為集團
金雞母。
■未來的願景是「西高鐵東快鐵 」嗎?
在2020年環島鐵路電化完成,以及高鐵確定延伸屏東後,交通部提出了「西高鐵、東快鐵
」的概念,為接下來的台灣鐵路網定調。
然而,高鐵到底要延伸到何種程度,西高鐵與東高鐵的分界線在哪裡?能否將轉乘最佳化
?都仍然沒有確定的答案。不論是南港或屏東,都有延伸的可能。
另外,東快鐵除了要提升到160km/h時速(也是日本窄軌在來線的最高時速)以外,同時
也仍須負擔區間車、貨列等不同需求,路線規格要改善到何種程度,也有待釐清。
由於東部極度仰賴長途客運的票箱收入,若是高鐵延伸東部,剩下的台鐵並不具西部還有
捷運化與中短程城際運輸的需求,可能淪為政府的經營負擔,這都是在要求速度與品質以
外,也需要考慮的。
■組織再造必須配合國家政策支援
在本次意外後,台鐵的公司化與民營化再次被提及。
然而我要強調的是,台鐵的定位與利基若不能確定,在運輸本業鉅額虧損的狀況下,再如
何改造,經營都很困難。
國家政策必須確定的是:
1. 在西部,遠距離高鐵,中短距離台鐵,短距離捷運、公車的完整大眾運輸網建構。做
好無縫接軌,逐漸取代私有運具,提升市佔率。
2. 在東部,軌道運輸先於公路運輸發展。提供觀光客區域內接駁機制,釋放聯外公路滿
足在地需求。
3. 建立軌道產業與驗證機制,確立本土需求,並減少重置成本。
我們會看到,前瞻基礎建設的基本方向就是要以軌道發展取代大公路主義,扭轉過去台灣
的長期發展失衡。前瞻預算的問題只在投資優先順序(包含優先升級到ETCS level 2的閉
塞控制等機電更新),以及增加運量的效率問題(包含優先進行緩急分離與增設待避軌,
並改善調度區間問題),而不在總額投資過多。
如果我們並不願意推動軌道為主的都市發展導向,不願意讓台鐵透過土地開發與都市更新
獲利與獲得運量,地方與中央無法推動大眾運輸系統的配套,那再要求台鐵做這做那,都
只是凌遲已經被砍到見骨的台鐵。
而由於台鐵是全台覆蓋最廣的軌道系統,負擔了城鄉平衡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公益性(例
:民營公司才不需要優先賣票給花東鄉親);要提升經營彈性,公司化(維持官股)是比
較可行的方式。
鐵道局-台鐵公司的關係,就會變成類似捷運局-捷運公司的關係,由鐵道局興建,政府持
有軌道所有權,並交給公司管理營運。若公司化經營順利,遠期可再考慮「車路分離」之
民營釋股模式,確保軌道興建與維護之持續。
以上這些政策面的方向,說來容易,也早有人提過,但遭受的阻力卻是無比巨大。
我們都知道台鐵不論在組織管理、內部部門的協調上,都有問題,但如果是推動改革,要
給軌道發展一個看得見的未來,讓台鐵足以生存與茁壯,這應該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向。
https://i.imgur.com/aETQvdW.jpg
4.附註、心得、想法︰
3Q對於台鐵定位的文章,還滿值得討論的
台鐵在貨運、短距離客運、長距離客運,被高速公路和高鐵所取代
想走中短程捷運化,又卡在號誌行控等一堆問題無法解決
(ex高雄鐵路地下化新蓋了好幾個車站,想作為捷運通勤,結果30分鐘才一班)
營運定位無法釐清,陳年問題又一大堆
台鐵歷史比中華民國歷史還久,百年老店要改革困難重重
作者: Atkins13 (Atkins13)   2021-04-07 11:19:00
推 不過台鐵跟裕隆一樣難救
作者: whitenoise (鋼鐵牧師)   2021-04-07 12:30:00
盡講空話,3Q你還是敦促政府「大力」改革吧
作者: sampam (sampam)   2021-04-07 12:37:00
很好的分析,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