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選舉人團制度不公平?這正是美國避免分裂

作者: FoRTuNaTeR   2020-09-20 19:51:05
王者出國深造淬礪後載譽歸來 大家晚安 我是阿曌她老公啦 好不容易回來了 特發表U文
┌─────────────────────────────────────┐
│                                     │
│   選舉人團制度不公平?  這正是美國避免分裂而成為偉大國家的基礎   │
│                                     │
└─────────────────────────────────────┘
https://upload.cc/i1/2020/09/20/EjfSiI.jpg
(預示有朝一日全美五十州皆由我大臺灣民主進步黨執政之啓示錄,本人點評)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
│                                     │
│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
│                                     │
│ 我們從美國開國的歷史、《聯邦論》的討論與南北戰爭,           │
│ 可以暸解「選舉人團」出現的原因。                    │
│ 也說明了為何「選舉人團」制度這麼奇怪,美國還是不太有人敢去動他。    │
│                                     │
└─────────────────────────────────────┘
在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相信大家都發現一個奇妙的狀況。
那就是希拉蕊 (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的總得票數
明明比川普(Donald John Trump)多出20萬票左右,
但卻因「選舉人票」比川普少了51票,硬生生地輸了這場選舉。
以臺灣的民主經驗來看,民主不是應該票票等值嗎?
為什麼會發生總票數明明贏過對手,選舉結果反而輸給對手的怪事?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稍微簡介一下美國總統選舉的
「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制度。
美國的選舉人團制度,是一種「間接選舉」。
也就是民眾先投票選出「選舉人」,再由選舉人投票選出「總統」。
過去臺灣有一段時間也是由人民先選舉「國大代表」,再由國大代表選出總統。
但美國的選舉人制與臺灣過去國大代表的不同之處在於,
美國的選舉人「惟一功能」就是投票選總統。
而選舉人產生的方式,就是由各黨提名,
再由「各州」(這是重點,請各位牢記這個單位)州民投票選舉出該州的選舉人,
而每一個州是採「贏者全拿」(Winner-take-all)的原則(除了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
。這個原則簡單來說,就是以「州」為單位,整州選出來的選舉人都要採取「同一立場」
。這個奇妙的原則,就是美國選舉人團制度最特別的地方。
接下來的問題就在於,美國幹嘛要設計一個這麼奇怪的選舉制度?
更精確地問,美國幹嘛要設計一個以「州」為單位的選舉制度?
(雖然各州所持有的選舉人票總數會依據人口調整,算法的沿革請參考
〈從美國大選「勝者全取」的選舉人票制,回顧「計票」的演變〉)
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說得誇張一點,關係到——
┌─────────────────────────────────────┐
│                                     │
│            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國家             │
│                                     │
└─────────────────────────────────────┘
美國是一個國家,這句話在現在來看根本是一句廢話。
但我們回到美國開國的年代,這句話可是既嚴肅又嚴重的問題。
在北美十三州仍在與英軍交戰時,這十三州都有「各自的成文憲法」,
所以從國際法來看,各州其實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而在一開始,這十三州基於同盟需要,
在1781年訂立了「邦聯條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但根據邦聯條例所組織的邦聯國會,因為並非民眾直選,而是由各州政府指派。
所以大家可以想像是類似十三個不同國家的代表聚在一起開會,共同討論合作議題。
但問題很快就出現了,各州的代表因為只對自己所屬的州政府負責,
所以都只關心自己州的利益,導致整個議會像是一盤散沙。
https://upload.cc/i1/2020/09/20/Aut5r6.jpg
紅色區域是革命之前的十三個殖民地,
粉紅色區域為法印戰爭之後大英帝國主張的地區,
橘色區域為西班牙主張的地區。
而後雖然打贏了獨立戰爭,但「十三州邦聯」仍是面臨相當險峻的形勢。
我們若是看一下當時的地圖:在邦聯的西邊是面積不輸他們的「法屬路易斯安那」;
在邦聯北邊是仍被英國控制的「加拿大」;
在邦聯南邊則是西班牙控制的「佛羅里達」。
除了東面是大西洋以外,新生邦聯的「三面」都被強權的殖民地給包圍。
而就算是大西洋那一面,也必須提防來自歐洲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攻擊。
在外在壓力以及土地共同開發問題的驅使下,
美國的開國元勳認真討論,要讓各州進行更緊密的聯合。
我們如果看《聯邦論》(Federalist Papers)的記載,
就可以看到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在第十五篇對紐約州民的呼籲,
就提到了建立更緊密的聯邦,是為了迫在眉睫的:
外債問題、外國勢力非法佔領十三州領土問題、密西西比河航行權問題
、土地炒作問題、沒有共同貨幣造成的信貸問題。
因此在1786年由維吉尼亞州提議召開「安納波利斯會議」(Annapolis Convention),
希望修改「邦聯條例」,將邦聯改組成更緊密的「聯邦」。
「聯邦」是影響美國產生「選舉人團」制度的第一個背景。
美國的立國過程是由「十三個國家」合併成「一個國家」。
這與歐亞許多民族國家是「由帝國傳承而來」或是「由帝國獨立出來」
是完全不一樣的歷史經驗。因爲美國的各州原本都是「國家」,
所以他們建國經歷的不是由中央分權給地方的歷史經驗。
而是倒過來,由地方「授權」給中央建立政府。
所以「州」在美國憲政制度裡的地位不祇是一個「行政區」,
而是美國這個國家統治正當性的基礎。
而建立選舉人團的第二個背景來自《聯邦論》。
臺灣學者蕭高彥在《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中提到:
在這本由美國幾位開國元勳(主要是麥迪遜(James Madison)跟漢彌爾頓)
共同以「普布利烏斯」(Publius)為筆名發表的文集中,
闡述了很多他們對憲政設計的想法。
在規劃「聯邦」的制度時,他們參考了法國孟德斯鳩(Montesquieu)
所寫的《論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
孟德斯鳩提出了一個在現代台灣也很常見的觀點:「民主祇適合小國寡民。」
但孟德斯鳩接下來提出了解決的辦法,祇要先讓比較小疆域的國家實行民主,
再透過「協約」(Convention)來建立「聯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而這些理論,又剛好符合美國在立國時期的邦聯結構。
而孟德斯鳩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從小就從課本上學過的「三權分立」。
因此「聯邦共和國」跟「三權分立」就成為美國在設計憲政體制時的兩個主要原則。
目前許多討論「選舉人團」的文章都有談過在1787年討論總統應該如何選舉時,
有下列四種方案:
 ⑴ 由國會中選出一人
 ⑵ 由各州州長中選出一人
 ⑶ 全國人民直選
 ⑷ 選舉人團制度
但比較少提到的是,為什麼最後選擇了選舉人團。
其實理由就來自於我們談到的「聯邦共和國」跟「三權分立」兩個原則。
首先,如果選的是「由國會中選出一人」,這牴觸了三權分立。
他讓立法權掌握了行政權,變得過分強大。
當時開國元勳甚至認為立法權本身都太強,
所以把它拆成「參議院」「眾議院」,所以根本不可能讓議會能產生總統。
而由州長中選出一人,這牴觸的是聯邦共和國原則。
他讓某一州權力過大,這會讓那州能掌控全國的行政權。
而且也容易讓州跟州之間形成派系,最後讓國家瓦解。
而由人民直選,這同時牴觸了聯邦共和國原則跟三權分立原則。
因為當「行政機關」「立法機關」都完全反映了同一批人的意志時,
其實就跟行政立法結合無異。
因此兩者要採取不同的方式選出,才能讓行政跟立法真正達到分立的價值。
而配合聯邦共和國原則,最好就是讓直接民意反應在以「州」為單位的意見上,
再由各州的代表間接選出總統。
這又能顧及讓人口少的州,不會因為總票數少就被邊緣化。
而因為上述兩個背景,才讓美國選擇了選舉人團制度,並且終於成為一個國家。
但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成就。
例如在稍晚的1819年,在南美洲的英雄玻利瓦爾(Simón Bolívar)
從西班牙殖民獨立後,就想仿傚美國建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但因為搞不定各地的利益跟派系,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在1831年解體。
分解成今日的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蓋亞那、巴拿馬、秘魯、委內瑞拉。
而美國也在19世紀差點分裂。
一般對南北戰爭的詮釋,都聚焦在「自由」與「奴隸制」的對抗。
但從更深層的角度,南北戰爭反映的是「國家發展戰略」的差異。
根據富勒(J.F.C.Fuller)的《戰爭指導》與《西洋世界軍事史》,
奴隸制度的爭執來自於美國南北不同的「產業結構」。
對南方的農業州而言,他們需要的是大量、廉價、教育程度低的勞工
來發展棉花種植跟熱帶栽培業;
但對北方的工業州而言,需要的是受過教育的技術工人或是商業人才。
因此雙方的產業發展方向不同,對人才的需求也不同,造成了對黑人解放的政策差異。
這時火上加油的,是被美國買下的法屬路易斯安那,與更西方新加入州的態度。
他們偏向哪一邊,就能決定美國最後會成為「農業國家」還是「工業國家」。
而東部的南北各州,在爭取中西部各州的支持時爆發更多摩擦,最終終於演變成戰爭。
而到了戰時,南方各州的態度,已經不是要林肯(Abraham Lincoln)接受黑奴制度,
而是要求「獨立」。
所以他們直接在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最後在薛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與格蘭特(Ulysses S. Grant)的攻擊下,
終於消滅了美利堅聯盟國。在戰後,北方的聯邦政府為了避免南方成為分離主義的溫床,
盡量以寬大政策希望不刺激南方各州。
但仍讓南方各州對北方仇視,這導致了後來很長一段時間,
林肯所屬的「共和黨」祇能拿到北方的票,而南方都支持「民主黨」。
這個南北分裂的投票傾向,一直延續到小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靠「新政」一口氣翻轉了南北板塊,才漸漸形成今天美國選舉的兩黨板塊。
而這段歷史或許也說明了,為何選舉人團制度這麼奇怪,美國還是不太有人敢去動他。
因為這套制度對小州聲音的保障,正是美國避免分裂而成為偉大國家的基礎。
核稿編輯:翁世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3951
作者: kisaraki1976 (老月)   2020-09-20 19:57:00
人民直選那段,就是避免總統制完全執政,真有即視感。
作者: FoRTuNaTeR   2020-09-20 19:58:00
歡迎如同釋字第419號解釋副總統得否兼任閣揆各取所需
作者: dlija7814 (谯(‵皿ˊ)谯)   2020-09-20 20:03:00
好文推推
作者: yoshilin (明明可以靠臉吃飯)   2020-09-20 20:07:00
但是現在川普也跟完全執政沒兩樣共和黨整個被川普綁架根本少了制衡行政的力量
作者: FoRTuNaTeR   2020-09-20 20:08:00
謝謝!另新增『延伸月讀』: [討論] 美國選舉人制合众國的明天:簡介美國「選舉人制度」與兩黨政治生態
作者: genheit (genheit)   2020-09-20 20:09:00
作者: FoRTuNaTeR   2020-09-20 20:09:00
 ↑非殘體字,我祇是看到筆劃比較多的那個字會極度不爽
作者: rwhung (畫一隻雞)   2020-09-20 20:10:00
他們談的制衡又不是只從黨的角度去看,在野黨制衡執政黨行政、立法、司法互相制衡 才是當初的原因
作者: FoRTuNaTeR   2020-09-20 20:12:00
#1VDxJhZR (HatePolitics)文中亦有論及孟德斯鳩『三權分立』
作者: rwhung (畫一隻雞)   2020-09-20 20:13:00
州和聯邦,參眾二院 也是不同考量
作者: angellll (長尾巴的天使)   2020-09-20 20:39:00
左膠的支持者 談政黨被綁架先撒泡尿照照鏡子吧說綁架 比有誰挺強姦犯 毒犯 當人國民英雄強呢?
作者: FoRTuNaTeR   2020-09-20 21:08:00
我和天使你一樣川粉啦!不會在秦城一個月就被掰彎轉性
作者: SoftPig (SoftPig)   2020-09-20 21:13:00
被綁架?你當裴洛西是塑膠?
作者: FoRTuNaTeR   2020-09-20 21:20:00
裴洛西在我在秦城這段時間怎麼了?
作者: chiguang (完美工具人)   2020-09-20 22:06:00
你出桶了喔?真快XD
作者: FoRTuNaTeR   2020-09-20 22:22:00
噗~還記得我喔?D大調D大調._.感恩您 承蒙您
作者: SoftPig (SoftPig)   2020-09-21 01:39:00
我是要回五樓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