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評論】宗族制和科舉制:中國乃「病梅館

作者: vikk33 (陳V)   2020-03-02 09:15:44
1.轉錄標題︰
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請寫名稱
【評論】宗族制和科舉制:中國乃「病梅館」
1.轉錄網址︰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reurl.cc/oLzzbq
2.轉錄來源︰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 他板文章可免填※
六都春秋
3.轉錄內容︰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文/余杰
作為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落實到政治權力和社會結構上,其如同飛鳥的兩翼般不可或缺
的就是宗族制和科舉制。
宗族的事業,是祭祀祖先神靈、繁衍宗族子嗣。因此,把宗族這個理念推廣普及的理學家
朱熹,就等於中國的孟德維爾(Mandeville):宗族的自私自利,能夠為國家與社會帶來
公益。[1]
朝廷對進一步發展家族組織似乎具有很大的興趣。朝廷感興趣的是家族組織的集體性——
這種集體性將排斥那種以家庭為最小的單位的制度。具有基本的均平嗜好的君主力圖利用
這種絕對團結一致——亦即無等級意識的家族思想,來限制最基層的社會分裂。[2]而儒
家的「五倫」學說正好成為宗族制的組織原則。
宗族就是地方社會與國家整合的一種產物。自十六世紀開始普及的理學,其關於王朝國家
的理論,把祭祀祖先奉為圭臬,視祭祀祖先為王朝權力與地方社會的紐帶。地方社會通過
儒家禮儀,把祖先作為地緣關係的基礎,也就分享了王朝的權力。因此,地方社會與王朝
共謀,把宗族作為建立社會秩序的基礎。宗族社會對於王朝國家,對於地方社會,都是個
方便的建構。宗族代表著一種信仰,至多也不過是對於現實的大概的模擬,在大多數時候
,大多數地方,宗族更只不過是一種盼望。[3]
宗族制的核心是祖先崇拜——一個人首先必須是某個祖先的子孫,才能夠以宗族成員的身
份祭祀這個祖先。而這宗族成員的身份,既必須靠記憶和儀式來追蹤的,也必須靠書面記
錄來追蹤的。[4]宗族制的生活壓抑和戕害了正常而健康的人性,剝奪了人的自由與尊嚴
,其殺人不見血的恐怖殘忍,從五四時代小說家巴金的《家》、《春》、《秋》,以及中
國當代作家蘇童的《妻妾成群》和陳忠實的《白鹿原》中都可見一斑。
作為一種次宗教或準宗教的祖先崇拜,是儒家強調的「孝道」的體現。孝道不能成為平等
與正義的基礎,卻強調敬畏與責任。在中國的宗族制陰影下,如果少數有異端思想的學者
既不滿意於從王朝到宗族的一以貫之的專橫,有不滿意於臨時發明並往往幼稚的民間宗教
習俗,則方便之門,就是獨自修煉,以冀求精神的平安。這也算是一種個人主義,但絕對
無法發展出政治上的或者經濟上的個人主義。[5]
與宗族制幾乎同步發展完善的是科舉制。家族組織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創造更廣泛的接受
教育的機會,從而使更多的社會有用之才能夠參加科舉考試。[6]漢代以後,一套重視教
育與學問的意識形態不斷強化,這套推崇學者及其生活方式的意識形態進而滲透到全社會
。[7]
科舉製錶現了儒家生存的最本質特性。[8]科舉制度在唐朝初年初步定型。為了鞏固國家
政權,擴大統治基礎,唐太宗重開科舉,後經高宗、武則天、玄宗三朝不斷增補,科舉製
成為中華帝國除了皇帝獨裁之外的第二大特徵。
唐太宗曾經在端門之上接見新科進士,見到新中舉的進士們個個彈冠相慶,唐太宗喜不自
勝的說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然而,天下的士子爭相往皇帝的「圈套」內鑽,
不僅毫無怨言,而且樂此不疲。唐武宗時期的進士趙嘏寫詩雲:「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
英雄盡白頭。」。「十年寒窗無人曉,一朝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
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成了士子們心中的夢想,正如余英時在《士與中國文化》一書
中所說:
從社會結構與功能方面看,從漢到清兩千年間,「士」在文化與政治方面所佔據的中心位
置是和科舉制度分不開的。通過科舉考試,「士」就直接進入了權力世界的大門。
而科舉制不僅僅是一種類似現代公務員選拔的考試制度,也不僅僅如艾森斯塔德所說的「
統治者以此壟斷官僚職位的任命,並盡可能地任命忠實於自己和具有位執行其任務所需必
要資格的那些人們」[9],它更是成為帝國政治體制及孔廟祭祀系統的一部分。比如,關
於奉祀孔廟的朝廷辯論,直接影響科舉並被納入到科舉考試的預備課程中。那些通過科舉
考試的人,往往在朝廷和文官系統中佔據要職。因此崇祀孔子、科舉考試以及官員任命,
在明清時代形成了權力關係。通過科舉考試和孔廟祭祀,王朝使正統信仰得到了制度化推
行,延續了朱熹在《四書章句集註》中提出的一貫主張。[10]
宗族制與科舉制,以及隱藏在背後的儒家思想,讓中國成了一個兩千年不變的「病梅館」
。在這個「病梅館」當中,種植梅花的人「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
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以滿足顧客病態的審美標準「梅以曲爲美,直則無姿;以欹
爲美,正則無景;以疏爲美,密則無態」。尤其到了明清兩代,宗族和科舉制,以及奠基
其上的皇權專制,成為束縛中國走向近代化的三道壕溝。以《儒林外史》為代表的清末譴
責小說的出現,預示著政治體制與觀念秩序即將崩解。
[1] 科大衛:《皇帝與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頁8。
[2] 列文森:《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頁193。
[3] 科大衛:《皇帝與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頁13。
[4] 科大衛:《皇帝與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頁11。
[5] 科大衛:《皇帝與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頁13。
[6] 列文森:《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頁194。
[7] 科大衛:《皇帝與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頁8。
[8] 列文森:《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頁195。
[9] 艾森斯塔德:《帝國的政治體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頁14。
[10] 戴梅可、魏偉森:《幻化之龍:兩千年治國歷史變遷中的孔子》,頁207。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4.附註、心得、想法︰
然而今天
在台灣
無數的費拉依然試圖延續這一套
把大家搞得苦不堪言
只好清洗殆盡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