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風評:農委會的雲林花生之亂,勿把毒藥

作者: greedyba   2019-12-25 22:35:10
1.新聞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2090598
※超過一行請縮址※
2.新聞來源︰
風傳媒
3.新聞內容︰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風評:農委會的雲林花生之亂,勿把毒藥當良藥
出乎外界意料之外,農委會的雲林花生之亂,竟然延燒至今,而且傳出農業補助、收購也
要看黨派,農委會則否認;但不論真假,對農委會都造成負面影響,而長期看補貼收購,
其實對農業恐怕是毒藥而非良藥。
上周雲林縣議會副議長蘇俊豪與幾位議員,率領近200名花生農北上至農委會陳情抗議,
指出至今仍有農民找不到人收購花生,農民沒有倉庫存放又擔心遭竊,只能日以繼夜守在
花生旁;因花生久放易變質,農民都心急,在年關將近的時間,部分農民仍領不到收購金
,各個都心急如焚。配合花生收購的雲林縣元長鄉長李明明則強調,收購不分黨派,貨款
逐一支付。
坦白說,雖然綠營執政3年多來,在分配國家資源時,強烈的黨派意識相當「凸出」─例
如前瞻計劃就是典範案例,但要說綠營膽子大到敢赤裸裸的「只收購支持綠營農民的花生
」,應該是不致於。
不過就實務而言,先收購「自己人」手中的花生,確實是有可能,農民說要透過立委助理
登記才會有效、才會有人來收購。而因花生久放品質有變,更擔心收購期了還未完成的變
數,那些不是「自己人」的農民被排在後面才收購,確實就容易有「收購分黨派」的怨言
與懷疑,因為先後次序確實有差別。
或許蔡政府及農委會都會指責地方藍營政客,把一個中性的農產品收購,刻意的炒作成政
治話題;不過,在指責別人時,綠營最好先照照鏡子,因為再也沒有人把收購搞得比現在
的農委會更政治、更有黨派之分。
上月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到雲林說明收購政策時,刻意捨國民黨執政的縣府官員,而與民進
黨的立委劉建國、蘇治芬「一起傾聽農民心聲」,陳吉仲還特別提及劉建國幫古坑鄉麻竹
筍提高價格,農民才願意繼續做,所以他向大家保證「建國委員若繼續做,我們一定可以
繼續幫大家」。
日前內政部次長陳宗彥的「指導」新住民姐妹如何投票─「看到民進黨蓋下去,看到蔡英
文蓋下去」、「若不小心蓋錯了,乾脆再多蓋一個章,讓選票變成廢票」; 還有法務部
次長蔡碧仲在臉書挺綠營立委候選人蕭美琴,都引發不少批評,認為完全違反行政中立原
則。
其實,在這方面陳吉仲是他們的「前輩」、先行者哩,陳吉仲有如此政治忠誠的表現,又
要如何質疑、甚至批評其它人「政治操作」呢?
農產品收購當然不能分黨派、搞政治,這是無庸置疑,如果收購體系的官僚作業,竟真的
幫非「自己人」的農民穿小鞋,當然該揪出、懲罰、改進。但對該不該收購的政策問題,
更是該檢討。
當初陳吉仲對農民發出「已經備妥20億經費要和盤商對抗」的豪語,現在收購尚未結束,
最後到底要花掉多少錢尚屬未知;但依當地農民的說法,雲林主要產地的元長鄉農會說,
現在收購的花生已是1年所販售的量,未來恐怕就不會再積極收購,因為「他們也怕倉庫
放不下,而且放久會變質,最後就是收來報廢掉」。
這代表的就是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雙重的浪費」:收購進來的農產品最後報廢是資源的
浪費,政府花納稅人錢買進農產品卻成打水漂是浪費公帑。
農產品價格下滑,固然對農民而言是收益減少、甚至可能血本無歸;但價格原本就是所有
商品,對產量增減上最重要的「訊號」;如果只要農產品價格下跌,政府動輒就介入以高
價收購,其實就是破壞這個訊號,產量就減不下來,政府就變成周而復始的花大錢、買一
堆市場不需要的東西,還要耗費資源儲存。
台灣早年就曾為了「保障農民收益」,搞了稻米保證價格收購制,最後是倉庫堆滿米、政
府財政也再難負荷。其實,幾乎所有學者都對收購農產品都持保留意見,認為如果是為了
保障或提高農民所得的目的,與其花錢收購,不如採行直接給付等所得支持政策會更為直
接有效。
也許是去年選舉輸掉農業縣的陰影,農委會這一年來,可說卯足了勁去搞補貼收購;從蔬
菜到水果再到肉類,只要價格下跌,農委會就慨然進場收購。政策收購分黨派當然要檢討
,但政策本身更該檢討,別錯把毒藥當良藥。
4.附註、心得、想法︰
張縣長披露中央外購大量花生
本意應該是批評中央不顧本土農民利益外購大量花生
會導致花生採收價格下跌
但泛綠輔選小將很厲害
直接扭曲成張縣長披露花生外購
才導致外界期待花生採收價格下跌而讓花生採收價格真的下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