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嬰兒潮世代背叛台灣?

作者: vikk33 (陳V)   2019-12-24 08:47:59
1.轉錄標題︰
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請寫名稱
嬰兒潮世代背叛台灣?
1.轉錄網址︰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reurl.cc/D1MlL6
2.轉錄來源︰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 他板文章可免填※
獨立評論@天下
3.轉錄內容︰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一個週末晚上,我與家人到社區小館吃飯。餐廳不大,桌子挨著桌子,我無法不聽見隔鄰
父女的爭執。聽起來,這家女兒在澳洲求學,她支持同校香港學生,參加校內反送中活動
,氣憤指責中國留學生的蠻橫霸道;父親則抱怨她不好好讀書,自己省吃儉用送女兒出國
,並非讓她聲援「暴動」學生,「香港局勢那麼亂,經濟搞壞了,所有人都受拖累。」
兩人你來我往,聲浪一度提高。後來,女兒主動收兵,氣氛急凍,冷氣團飄過來,我們一
家四口埋頭扒飯,都不好意思談笑。
這一幕刺中我,眼角瞥過那位父親,望似白領,約莫與我同齡;我心想,他大概猜不透,
原本有說有笑的女兒,為何護著幾千公里外的陌生人群,寧可與他嘔氣翻臉。
而且,這一幕顯然不特別,我在社群網站上,不時看見類似家庭衝突的抱怨,《天下》最
近也報導一個案例,標題是:「反送中造成台灣家庭分裂 為何這對父女活在平行時空?

不只反送中,不只香港的「藍絲」與「黃絲」,槍口對準嬰兒潮的世代衝突,似乎成為全
球流行現象。
「好啦,嬰兒潮老人」
餐館那幕過後不久,紐西蘭25歲的國會議員Chlöe Swarbrick在質詢時敦促政府落實零碳
排法案,卻頻頻被資深議員打斷。她隨口反譏一句「OK,boomer(好啦,嬰兒潮老人)」
,在各國媒體及社群網站上爆紅,大量梗圖及抖音短片不斷流傳,甚至製成T恤熱賣。
一夕擁有全球知名度的Chlöe Swarbrick,後來寫文章自陳,她的「OK,boomer」只是脫
口而出,之所以爆紅,「象徵著多重世代的集體困乏,因為我們繼承了持續擴大的諸多問
題,時間窗口卻越來越小。」
她提到的「諸多問題」,自然包括暖化議題。Swarbrick批評,過去幾十年,全球性的治
理體系,是一個「既剝削人類又剝削地球的經濟體系」,造成毀滅性的貧富不均及氣候危
機,讓人們無法繼續忽視。16歲瑞典少女桑伯格引爆的各國迴響,也是一例。
相對於Z世代的Swarbrick,出生於X世代的Bruce Gibney,兩年前出版一本立論大膽的《
反社會的一代:嬰兒潮世代如何背叛美國》,提出極其類近的觀點。
40出頭的Gibney,並非老一輩口中的魯蛇或草莓族。他就讀史丹佛大學法律系時,因緣際
會成為PayPal第一批投資人,後來,當創辦人Peter Thiel賣掉PayPal、成立創投基金,
Gibney入夥為基金經理人。年紀輕輕,就參與投資臉書、AirBnB、Spotify、Lyft等新創
企業。
後來,Gibney離開創投界,半退休的他四處演講,鼓吹科技創新。2017年,他甘冒大不韙
,直接寫書開砲,批評盤踞政壇多年的嬰兒潮世代,掌握龐大政經資源,不斷讓政府超支
舉債、不斷為自己減稅,惡化國家財政,卻不願積極面對全民健保、全球暖化、製造業空
洞化、公共基礎建設老舊、財稅改革等艱難但極其重要的議題。
生於安樂,而缺乏群體責任
Gibney在書中列舉大量數據,佐證自己的論點,例如:
──他出生的1976年,美國債務與GDP的比率約為35%,2017年已增為103%,且仍不斷飆
升。
──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統計,全美延宕未維修更新的基礎建設,累積約4兆美元,造成
公共設施老舊、瀕臨崩毀。
──公共教育體系不斷萎縮,迫使中產階級學生為承擔大學教育,尚未開始工作,就背負
鉅額債務。
在此同時,政府不斷為富人及企業減稅,相信「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會
讓全民受益;然而,在全球化趨勢下,徒然讓掌握社會資源與財稅知識的嬰兒潮富豪更方
便搬運他們的財富,留下財稅大洞、社會不均、環境沉痾,給資源越來越有限的下一代。
某方面,Gibney的「世代掠奪」觀點並不算新。已有不少論者批評,自從1990年代初,嬰
兒潮世代全面掌權,30年來全球化思潮及新自由主義盛行,加劇貧富差距及階級落差,也
讓社會流動趨於停滯。
Gibney的特殊(或爭議)觀點在於,他認為,1945到1965年間出生的嬰兒潮世代,從未歷
經戰亂,繼承上一代脫貧的富足安樂,享受人口紅利的經濟飛躍成長,缺乏社會資源共享
的互利意識,信仰極端個人自由,加上電視媒體興起,鼓勵消費享樂,因而不願犧牲己身
利益、不願思考社會責任,不願促進群體共好,造成種種世代剝削現象。
必須說明,Gibney並非指斥「每一名」嬰兒潮世代出生者(是,我也中槍了),畢竟,不
是所有人都支持政府瘋狂舉債或反對暖化議題;而且,嬰兒潮一代不乏全球化經濟的受害
者。然而,他指出,正是嬰兒潮世代的「集體」投票行為及社會思維,造就一種自私、短
視近利、形同盜刷兒女帳戶的嚴重透支,無論是國家財政的透支,地球環境的透支,能源
消耗的透支,社會公義的透支。
只重視一時便利,卻無視長久損耗
看到Gibney幾近「引戰文」的論點,嬰兒潮讀者可能血壓上升,怒從中來,忍不住拍桌抗
議。然而回到台灣,無論是否支持他與Swarbrick的觀點,毫無疑問,我們同樣經歷他們
點出的世代衝突。年金議題、核廢議題、財稅公平議題、居住正義議題、基本工資議題、
環保開發議題,我們都能看見「OK,boomer」背後的改革阻力,及保守自利的對抗心態。
若需要更多本土證據,推薦閱讀2011年的《崩世代》、2017年的《未竟的奇蹟》,這兩本
書都在論述台灣經濟的發展歷程,如何環環緊扣政治與社會效果,包括所得不均、財政危
機、勞動剝削、少子化及老齡化。我們不但債留子孫,也留下一個資源耗弱的不公義社會

(本文已太長,容我不抄書了,可以參考這篇、這篇或這篇。)
Gibney的觀察有其意義。作為一種群體,未曾親歷政治迫害、人權剝奪的嬰兒潮世代,長
期處於承平時期,在功利主義驅使下,習慣安定,害怕變動,追求經濟利益極大化,造成
一部分「同理共情」的能力匱乏,傾向基於個人實利,捨棄更高階的抽象價值,諸如言論
自由、主權認同、醫療人權、社會公義……等。
舉個例子,台灣引以為傲的健保議題,看似美好,但不僅造成醫護血汗、醫療資源浪費,
隨著老齡化及少子化的人口結構劇變,未來若不持續調整保費結構,極可能面臨破產危機
;然而,每次調漲健保費率,政府就承擔輿論反彈及政治自殺的風險,最壞情況下,實施
25年的健保制度萬一崩毀,我們還回得去嗎?
最近有個真實故事:美國一對常春藤大學畢業的雙薪父母,年幼女兒半夜跌破頭,他們看
著她疼痛大哭卻不敢送急診,害怕天價急診費拖垮財務。拖到女兒哭鬧幾小時未休,只好
忐忑送進醫院。他們歷經雙重煎熬,一方面擔心女兒有腦震盪,一方面擔心醫療帳單。經
過標準的X光診查程序,女兒只有皮肉傷,敷藥止痛即可,帳單送來是5,500美元,幸虧該
州有嬰幼兒醫療險,這對父母「只需」自付900美元,他們如釋重負,暗暗自責讓女兒平
白受苦。
看到這樣的故事,如果台灣健保財政惡化,若不調漲保費就會破產,你每月願意多付多少
保費?如果你沒有子女,也沒有高齡家人,會因保費調整而憤怒嗎?
不只健保,影響千萬名勞工的勞保基金,預計7年後可能破產,10年後虧損將近兆元,勢
必不斷延後請領年齡或降低月領制給付;陸續屆退的嬰兒潮一代會不會強硬要求政府舉債
償付,即使形同要求「下一代為你的退休金買單」?
「個體短期利益」與「群體長期利益」的艱難拉扯
生於當世,到處都有這一類要命陷阱題。例如,你若是香港商家,知道街頭抗爭是爭取公
眾政治權利,但會讓自身收入受影響,你還支持嗎?或責罵他們是「暴民」, 支持警察
動用一切方法抓走他們?
如果中國政府下令,所有中國品牌手機必須將台灣標註為「中國一省」,NCC因而強制下
架,你會支持嗎?或認為手機便宜、鏡頭犀利比較重要?
如果你羨慕北歐式的福利國家,不只「6歲以下國家養」,公共托育、育兒津貼、新生兒
父母假、教育津貼、公費醫療、養老金……但是,這類政策支票背後,政府財源哪裡來?
你願意付出多少比例的稅金,打造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互助社會?
這些拷問,看似類型不同,其實都攸關「個體短期利益」與「群體長期利益」的艱難拉扯
,其中解答,不見得是二元選擇,也可能是多元組合方案。底線是,越是影響重大、事關
長遠的公共政策,越沒有「199吃到飽」的便宜好康,若不是多數人共同買單,就是少數
人痛苦受害;若不是這一代共同承擔,就是下一代倒楣爆炸。
回到文章開頭那對父女,某種程度上,他們都沒有錯,畢竟,人類價值觀是一套複雜的排
列組合,他們只是選擇不同的價值優先取向;最終,我們的集體選擇,將決定國家的未來
命運。
曾經,嬰兒潮世代被視為「最叛逆、最有創造力、最積極爭取權利的一代」;如今,這一
代在現實中安頓,成家立業,走向衰老,人數約700萬的嬰兒潮世代,毫無疑問已是台灣
最龐大、最富裕、資源最豐厚、佔據最多發言位置的一代,「經濟成就」是這世代最耀眼
的勳章,相對的,過度強調個人的經濟安全感,也限制了群體關係的想像,拉大與其他世
代的隔閡。
當前,台灣位處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衝突核心,光是思考短期利益,極可能拖垮這個
東亞小島的未來。就像Chlöe Swarbrick描述,人類面臨的種種危機,不能全數歸咎嬰兒
潮世代,而是「多重世代的集體困乏」;不過,手上握有越多資源的嬰兒潮世代,越應該
擺脫自我利益中心,擺脫「資源分配者」的心態,盡可能尊重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利益,
將他們視為共同合夥人,聆聽他們的憂慮與期待。
或許,我們可以效法芬蘭、以色列議會設置「未來委員會」或「下一代權利專員」,防止
公共政策損害後代權益;或許,學習英國威爾斯通過《未來世代幸福法案》,確保政府決
策至少考慮30年後的效應;或許,從家庭到政壇,都需要更開放、更誠懇的世代對話,不
只為了今天,更為了往後每一天。
「嬰兒潮會老,Z世代會長大」,當我們跨越世代鴻溝,當我們的國家走向及價值排序漸
趨接近,「OK,boomer」一詞,將有截然不同的正面意義。
4.附註、心得、想法︰
其他國家不一定
但台灣這個世代被黨國洗腦太深
至少一半以上
應該到感化院好好反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