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拒絕身份政治的「局外人」楊安澤

作者: radiohead56 (電台頭5566)   2019-10-31 11:28:32
1.新聞網址︰
https://pse.is/LZWMN
2.新聞來源︰
紐約時報(美國最國際、最優質的報紙之一)
3.新聞內容︰
上個月,CNN製片人喬恩·塞林(Jon Sarlin)在他的Twitter上發了個短片——對改變心意的
川普支持者拉塞爾·彼得森(Russell Peterson)的街頭採訪。彼得森留著山羊須、穿著背心
,說話帶北卡羅萊納口音,就像一個缺乏想像力的演員可能在《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
ght Live)節目中扮演的川普支持者一樣。但他頭上戴的不是紅顏色的MAGA帽子(川普總統
競選口號「讓美國恢復偉大榮光」的首字母縮寫——譯註),而是MATH帽子——「讓美國更
認真思考」(Make America Think Harder),這是楊安澤的競選口號。
「我是個楊主黨(Yangocrat),」他對塞林說。「我站在民主黨一邊,只是來給楊安澤投票
的,因為我個人的意見是,不會支持建制派民主黨人,」他說。「當楊安澤講話時,你實際
上會聽到讓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的問題的解決方案。我們當初都想讓唐納德·
川普進去把沼澤的水抽乾(「抽乾沼澤」是川普的一項競選承諾——譯註)。我們想讓他成
為那個卓絕的局外人,世界摔角娛樂公司(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簡稱WWE)的
超級明星。」他接著說:「但他其實不過是個局內人,國家的分歧也變得越來越大。」
我把這個影片發給了媒體的亞裔朋友。它讓我感到一種尷尬的自豪:這是個再典型不過的川
普支持者,他不僅支持一個亞裔美國人競選總統,還認為他是解決普遍腐敗問題的良方。當
然,這種驕傲是愚蠢的——是對那樣一個時代的懷念,即偶爾出現的「烏木與象牙」(Ebon
y and Ivory,指黑人與白人)時刻標誌著真正的進步。
值得讚揚的是,彼得森對楊安澤的身份似乎不是特別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在楊安澤和「
建制派」政客之間劃清界限。楊安澤是一名成長在模範移民家庭的企業家,畢業於菲利普斯
埃克塞特中學(Phillips Exeter Academy)和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但對支持者而
言,他仍是局外人。部分原因在於,他不是政客,而且其獲勝機會不大的參選核心理念——
全民基本收入——也並非完全主流。但對於一個無法忍受民主黨陣營的失望選民來說,楊安
澤也避開了其他關鍵的符號。他絲毫沒有什麼令人煎熬的「覺醒」。他避免負面信息。他不
是女性,也不是白人、黑人或拉丁裔美國人。正如徐華(Hua Hsu)最近在《紐約客》(New Yo
rker)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他成功地成為一個淡化「身份政治」的「亞裔普通人」,並選
擇傳達一種幾乎不合時代的信息,即每個人都要走到一起——這條信息樂觀的含糊其辭與其
他人的意願形成對比,後者願意深入探討校車政策、賠款或性別平等這類棘手的問題,無論
這些問題多麼空洞。
徐華指出,對於亞裔美國人而言,這樣的人很熟悉,他們被視為局內人,因為他們很容易融
入白人文化。楊安澤長大時,是家鄉僅有的幾個亞裔之一,忍受著種族虐待和欺凌,如今你
仍然可以看到他以務實、幾乎是輕蔑的方式談論身份認同的防禦機制。當這樣的亞裔進入精
英工作場所,再次被白人包圍,他們往往會利用這樣的機制發揮巨大成效:他們是所謂的模
範少數族裔亞裔,「和其他人一樣」,他們不「打種族牌」,知道如何讓別人確信他們屬於
這裡。當楊安澤談到他的移民父母,他從經濟角度形容父親為通用電氣(GE)和IBM創造的專
利「對美國來說是一筆相當不錯的交易」。他有個習慣,喜歡拿自己開一些帶種族色彩的玩
笑,就像一個孩子在一所新學校裡試圖討好別人:「我是亞洲人,所以我認識很多醫生」或
者「川普的反面就是一個喜歡數學的亞裔男子」。楊安澤甚至公開原諒肖恩·吉利斯(Shane
Gillis),這個被《週六夜現場》 解僱的喜劇演員稱楊安澤是「猶太中國佬」等。他對待
種族問題的方式是一個非白人候選人多年前可能採用的和解方式——巴拉克·歐巴馬(Barac
k Obama)談到自己是個「有著好笑名字的瘦小孩子」時,用的就是這種方式。它承認種族差
異,但要求我們——謙遜地、有點屈辱地——克服它。
對於那些討厭思考身份認同的白人選民來說,這可能與他們認識和喜歡的許多亞裔美國人相
似。但對於進步的、向上流動的亞裔美國人來說——他們中的許多人已將自己的身份認同與
更現代的政治意識結合起來——楊安澤的做法引起了憤怒。事實上,本月他會見了一群亞裔
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記者,記者們就他在種族問題方面的言論以及這些言論可能對他人造成
的傷害提出了尖銳的問題。如今,那些盡量縮小自己與別人差異的少數族裔,在同胞看來就
像是任性的孩子。
楊安澤的一些言論也困擾著我。但他拒絕參與禮貌的身份政治,這一點令我更感興趣。我們
這些以思考、寫作和談論種族問題為生,對權力和特權進行挑釁性解構的人,總是把自己與
一些模糊定義的反抗種族主義現實的造反聯繫在一起;無論我們在哪裡工作,無論是在哈佛
還是在《紐約時報》,我們首先通過我們的身份定位自己,然後才通過我們的工作和它所提
供的經濟自由定位自己。但當我最近在《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上讀到有關楊
安澤見面會的專欄文章時,我被某些東西打動了。我認識文中幾乎所有相關的人,包括專欄
作者弗蘭克·熊(Frank Shyong),他是我的好朋友。在我看來,所有觀察者,尤其是亞裔美
國人,都會把那篇文章裡的大多數人視為內部人士——這些專業人士受過令人羨慕的教育,
利用他們的影響力來推動關於身份的觀念,它們相當部分來自精英大學的文化研究項目。
這是多元文化主義的一種特殊形式,我們稱之為「身份政治」。它在歐巴馬總統任期內蓬勃
發展,尤其是在我們關於流行文化的對話中。然而,在一個種族衝突加劇的時代,它的擔憂
正顯露出疲態。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諸如哪位好萊塢演員可以扮演虛構角色,或者組織會
議,讓那些擁有好工作的人引導總統候選人表達他們的觀點等問題上,任何聲稱不關心這些
事情的人都很容易被認定為大膽的局外人。一些候選人以前曾因政治訴求而拒絕身份政治,
但我想不出有哪位候選人像楊安澤這樣溫和地拒絕身份政治。人們知道那些關注身份的人更
喜歡楊安澤說什麼,有些人似乎很欣賞他這樣安靜地拒絕說那些話。關於這些觀念的普遍性
以及它們可能的失效日期,這說明了什麼呢?
看了那段影片裡的彼得森,你會想起許多美國人,他們可能會因為楊安澤在種族問題上的異
議而感到振奮。在專欄的後半部分,弗蘭克·熊描述了他去參加楊安澤的見面會,並且採訪
了他的亞裔支持者,其中大多數人說,雖然他們不喜歡楊安澤被視為錯誤的言論,但他們並
不認為這是什麼大事。我想,他們對「代表」的看法更簡單——我第一次看薩林的採訪時,
也有這種走錯了時代的感覺。簡單的看法是,楊安澤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是一個競選總統
的亞洲人。但也有一種不那麼簡單的看法——許多人可能會把那些自詡為種族政治仲裁者的
人以及努力讓他們滿意的候選人看作權勢的化身。這些人會很高興看到有人願意打破我們嚴
格的規定。
4.附註、心得、想法︰
連川粉都轉向支持楊安澤惹
看來民調上漲、氣勢看漲指日可待。
楊安澤與其他民主黨最大的不一樣,就是不攻擊政敵、不打川普、以謙遜、幽默跟溫和的方
式說服別人跟推行政見
亦不以亞裔或民主黨流行的PC來大搞政治。
#YangGan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