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7國新住民語言列入國小必選 全球首創的

作者: vikk33 (陳V)   2019-06-27 11:20:25
1.轉錄標題︰
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請寫名稱
7國新住民語言列入國小必選 全球首創的政策為何引發家長抗議?
1.轉錄網址︰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reurl.cc/NM6Rm
2.轉錄來源︰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 他板文章可免填※
天下
3.轉錄內容︰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108新課綱將7國東南亞新住民語言納入國小「必選」,讓台灣開創全球先例,卻也引發部
份家長質疑。東南亞語列為必選,會排擠英文學習、動搖中文地位嗎?一週一節課的新住
民語教學,究竟要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學習?
「孩子學英文的時間都沒有了!」「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語文要配合移民」「母語在家學
不就好了?」6月25日在教育部大禮堂公布的「新住民語納入新課綱」的訊息,讓臉書上
的多個家長社團,又泛起一陣騷動。
這場由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主持,越南、菲律賓、印尼代表處出席的記者會,揭示了台
灣開創全球先例,成為第一個將東南亞7國包括越南、印尼、泰國、緬甸、柬埔寨、馬來
西亞及菲律賓等官方語言,納入國小語文領域「必選」的國家。
獨步全球,並不容易。7國總計126冊的語文學習教材,歷時三年、召開1051次編審會議才
誕生。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說,這得力於台灣長期在新住民語言文化的
耕耘,「我們的課綱編輯委員,涵蓋了很多不同身份的教育及社會工作者,他們長時間關
注新住民領域,投入改善他們各方面的權利。」
她舉例,新住民語召集人——世新社發所教授夏曉鵑長期替新移民女性發聲,課綱委員樂
利國小教師王筱慧深耕新住民語言文化,台北教育大學教授王大修還投入師培,「其實這
次修課綱以前,各教育單位、各縣市就有相關業務推動了,」她總結,新課綱出現只是水
到渠成,讓這些長期的耕耘都浮上檯面。(延伸閱讀:用文字紀錄新移民 她要讓「新二
代」的標籤消失)
家長抗議:學英文都不夠! 教授:只是多一個選擇
但這項創舉,卻引發部份家長的不安。
在「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的臉書社團,醫藥業的蔡媽媽於第一時間發難:「不全力推雙
語教學嗎?不是要推程式語言?時間夠用嗎?」對英文學習的擔憂,24小時內引起社團家
長們300多則留言討論。
記者致電蔡媽媽,她憂心地說,她的小孩都念大學了,但成長過程在英語學習上十分辛苦
,「現在小一有一堂課的時間,為什麼拿去學這些流於形式的新住民語,而不是好好學英
文呢?」(延伸閱讀:經濟學人:全美語教學,孩子學科、英語都學不好)
她的論點獲得許多父母的贊同,他們紛紛留言表示,台灣學童的英語力在國際上已不是前
段班,再這樣下去,孩子的競爭力會受影響。
她們的憂慮來自孩子的學習時間不夠。事實上,雖然新課綱納入7國東南亞語言為「必選
」,但只是在原本的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之外,多開了選項,並不排擠其他科目的學
習時間。
「不要緊張,就只是多一個選擇嘛!」人在印尼的逢甲大學助理教授何景榮,透過網路電
話語調輕鬆地說,「這些擔憂沒有道理啊,本來就有的制度,除非家長們認為原本的鄉土
語言也沒有必要。」
中文地位受到挑戰? 美國也將西語、華語納入必選
反彈聲浪不只針對英文學習,還有人質疑,母語應該跟媽媽學就好。
在社團中,一位不願具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留言,「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語文要配合移民。
到德國上大學,給你2年讀德文,2年後,德文考試沒通過,請回家吧!」她質疑,「配合
移民語文?什麼居心?」更有家長直言,「母語回家和媽媽學就好。」(延伸閱讀:新移
民幫德國打下世界盃、也幫德國拼經濟!)
這些言論顯示了台灣民眾對「我族」意識被挑戰的焦慮,除了家長,網路論壇台大批踢踢
討論時,也清一色流露出族群中心主義的觀點,像是稱東南亞語言為「土人語」。
剛從東吳政治系畢業的劉千萍,是這次新課綱課審大會委員唯一跨國婚姻子女,母親來自
越南的她表示,「最近幾天看到很多人說教母語是媽媽的責任,但新住民家庭過去二十年
在台灣受到很多歧視,不管是生活或語言,所以我們基本上不會被鼓勵要學媽媽的話。」
她舉例,從小到大同儕之間,在路上聽到外籍移工對話,會模仿、會訕笑,「在這樣的情
境下,小朋友會害怕使用那個語言,那並不是家人個別能扭轉的,是整個社會氛圍要改變
。」
事實上,美國加州、紐約等移民較多的區域,多數學校也都將西班牙語、華語等納入必選
課程,並非外來語言只能關起門來在家自學。且新二代學習母語並不會挑戰官方語言中文
的地位,因為他們從小在台灣成長,中文沒問題,被遺落的反而是母親、父親的故鄉方言

一週一堂課,要學的不只是語言
新課綱的背後有更遠大的核心目標:增進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的核心素養。
主責的洪詠善進一步解釋,「怎樣透過語文學習,促成我們對於所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人們
的理解,是新課綱設計的理念。」(延伸閱讀:印尼新住民 台灣最陌生的新家人)
「聯合國近年也不斷強調要包容的世界,台灣本來就屬於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近年新住
民二代學生人數愈來愈高,這一塊當然不可忽視,」她說。
目前來自東南亞移民所生的新二代,在台灣國小教育階段4.8萬人、國中教育階段4.3萬人
、高中職階段4.5萬人及大專1.7萬人,總共約15萬人,再加上父母親,新移民總數約達80
萬人,已成為台灣社會的重要的一部份。
新住民語文課綱今年8月上路,從國小一年級起,一週開設一節課,依學生意願選讀哪一
種語言。國中可於彈性學習課程選修,高中則納入第二外國語文課程選修。 除了紙本教
材,國教署也委託中央大學及資策會研發新住民語文數位學習教材,目前第一學習階段第
1至4冊已完成,內容包括7國語文的課文雙語配音,還有互動問答及歌曲設計。
小學一堂課是40分鐘,也有人質疑,要能因此習得流利的外語恐有困難,「這關鍵不在幾
小時教學,而在國家尊重這個語言,」何景榮的母親來自印尼,感觸特別深,「三、四十
年前我們會說原住民是山地人,講台語要掛狗牌,現在都不會了,當國家把一個族群的母
語放在教育的課綱裡面,不到一小時也好,就可以減少歧視,」何景榮說。
多元社會不能錯過的學習機會
駐台北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阮英勇(Mr. Nguyen Anh Dung)即表示,感謝台灣人民
和社會願意擁抱新住民,「我們本國人要編教材都不容易,台灣卻編製出7國新住民語文
教材,讓教育多元發展。」
產業國際化趨勢,也有許多家長與青年學子看好教學資源,成為跨語言的新世代人才。但
在商機以外,嘗試了解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他人,本來就是多元社會不能錯過的一堂
課。
排擠英文、動搖中文的恐慌之下,潛伏的刻板印象與誤解,得靠新課綱的素養教學慢慢消
融,讓下一代學子體認到何謂真正的「共生」。(責任編輯:洪家寧)
4.附註、心得、想法︰
其實多數自稱中產階級的父母
多半還是短視威權功利的無產階級心理
長久以往只會更大傷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