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台東輔選經驗,為何讓留英「政治傳播」

作者: vikk33 (陳V)   2018-12-07 14:43:04
1.轉錄標題︰
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請寫名稱
台東輔選經驗,為何讓留英「政治傳播」碩士大呼「過去都白學了」?
1.轉錄網址︰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reurl.cc/MbLAk
2.轉錄來源︰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 他板文章可免填※
換日線 crossing
3.轉錄內容︰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轉眼 2018 已經進入尾聲,11 月 24 日台灣地方大選的喧囂也逐漸平靜,看著各方學者
專家從民調、開票結果等分析與評論,嘗試解釋今年選舉結果的成因、脈絡,也想從第一
線(也是第一次)選戰參與者的經驗,提供另外一個面向的觀察。
2018 年地方大選的結果,跌破不少人的眼鏡,執政黨沒有預料會出現這麼嚴峻的挑戰,
在野黨或許也沒預期選戰結果對他們會如此有利。本篇文章重點,並不是要分析造成選舉
結果的因素,而是想分享經過海外媒體政治學術訓練的筆者,與台灣在地選舉文化碰撞之
下所產生的心得,並提供現場第一手、突破同溫層的觀察。
什麼是「政治傳播」?「競選活動」真的有用嗎?
2016 年,我取得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政治與傳播碩士學位──什麼是「政治傳播」?用最
簡單一句話解釋就是「贏得選戰」。
政治傳播學發源於美國,是一門結合傳統政治理論、民調機制、媒體研究與商業行銷概念
等發展而成的學科。政治傳播的應用範圍廣泛,從選戰攻防、候選人品牌、選民研究、民
意調查,到法案遊說、討論媒體與民主關係、政府政策溝通等,是民主社會重要的溝通橋
樑。
在美國和英國,政治傳播顧問、政治公關,是非常專業的領域,也已發展出成熟的產業。
台灣雖然也有政治顧問公司,但產業規模相對美國來得小;台灣候選人的競選團隊,大部
分還是以政黨工作人員、助理、家人、一般公關公司為組成。
猶記得在所上印象最深刻、跟選舉最相關的課程,也是政治傳播學的核心問題:「競選活
動(Political Campaign)真的有用嗎?」
在選戰期間,在路上看到的旗子、候選人發的面紙、文宣、競選廣告、網路直播、造勢活
動、座談會等,都是競選活動的一環。候選人當然希望運用各種媒介、方式增加曝光度與
知名度,爭取選民的支持。
最理想的結果當然是將競選活動的效果最大化──每一篇文宣都有人看、每場造勢活動都
可以擴大支持群眾,選民看完廣告都會想要支持自己陣營,將選民支持轉換成實際選票,
在選戰中脫穎而出。
在英國,已經有政治顧問公司能精算出「每多投入 1 英鎊能產生多少效益」,並轉換成
選票。然而,從很多選舉的結果,我們也能發現,雖然有較多資源的候選人勝選機率較大
,但還是有案例顯示,選戰開銷跟選舉結果不一定成正比。
事實是,學術研究顯示(研究一、研究二),競選活動只有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才比較有
效果,選舉文宣、活動能影響選民的程度相當有限。選舉並沒有必勝方程式,每次選舉都
需要依照大環境、候選人等因素,找到最適合的配方,才能提升勝選機率。
一切理論的基礎:選民是理性的──真的嗎?
上述說明,看似合情合理,然而,這些理論的基礎是「選民是理性的」──也正是基於對
這個前提的信任,當這樣的論述被現實情況打臉時,才會讓人如此震驚。
舉例而言,我拿到學位的那一年,適逢英國公投表決脫歐、美國總統大選由川普勝出──
還記得當初學校老師與專家都認為,在民主發展相對成熟英國、美國,選民的理性思辯與
政策討論,將戰勝假消息與恐懼,但最後結果顯示,我們似乎高估了「理性」的力量。
彼時,我的智利同學甚至質疑:「這樣的選舉結果,是不是表示我們這一年都白學了?」
一句話,道出了當年所上大家的擔憂與無奈(同樣的一句話,也可以對應到我的台東輔選
經驗。)──畢竟,我們在學校學的重點在於思辨、理性論述,如何有系統、有架構地爭
取選民的支持,以贏得選戰。然而這兩場選舉卻似乎告訴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當前的所學
與認知,探討如何面對新的選舉型態與論述,以冀真正瞭解選民、認識民意。
台東的選戰模式,如何「獨樹一格」
接下來,就讓我分享在台東第一線參與選舉的觀察。從倫敦到台東,學術到實務,這場為
期半年的選戰歷練,讓我親身經歷、體會了台灣的民主制度與選戰文化,是一場與過往所
學有所出入的震撼教育。除了大開眼界,更體認到學術理論的訓練,缺乏實地運用調整,
再好的理論也可能淪為空談。
我在台東的工作包山包海,從基本的選民服務、接待來賓,到負責文宣與政策撰寫、記者
會規劃、主持、社群媒體小編,再到協助經營地方組織、拜訪民眾發送文宣、陪同候選人
參加豐年祭、擔任隨行、駕駛等──可以說選戰的各個面向,都有實際的接觸與參與。
台東的選戰模式,完全打破我對選舉的認知與想像:舉例來說,一般選戰習慣的文宣風格
、形式,在台東可能不為大眾所接受。設計精美的文宣與用詞精確的文稿,往往比不上未
經過多設計、版面相對傳統的競選傳單與長輩圖。
尤其是「長輩圖」風格的文宣,在長者、地方鄉親間的傳播能力不容小覷。無論內容正確
與否,簡單的大圖搭配簡短論述,透過鄉親間口耳相傳,較易獲得的關注與信任,比起結
構嚴謹的論述稿,有著超乎預期的成效(由於長輩較多,設計時字體都一定會刻意放大)

新聞稿撰寫、社群經營與文案寫作的邏輯思維也相當不同。新聞稿、社群平台文案的寫作
方式較為傳統,地方民眾似乎不介意閱讀較長的文案。
文宣品方面,地方民眾喜歡實用性高的物品,除了基本的面紙、筆、便條紙,還有深受婦
女喜愛的菜瓜布、棉花棒等。在都會區候選人可能會推出主視覺圖像,但在非都會區,文
宣品上最常出現的就是候選人的頭像,配上簡單的口號例如:堅持、負責、承擔等,別具
一格。
學術理論,忽略了「人」的「感性面」
地方組織經營方面,都市化相對低的地區,由於人際關係相對緊密,選舉文化、選民互動
模式跟都會地區不甚相同:舉例而言,藍綠所代表的方向、意識形態並非影響選民的主要
因素。國民黨支持者可能因為民進黨候選人頻繁的問候,而改投比較有接觸、感情的候選
人。朋友圈中,長期的民進黨支持者也可能因為同學代表國民黨參選,而投給熟悉的同學

理性投票模式,在都市化較低的地方並不適用。此外,跑紅白帖仍是接觸選民的主要方式
,而日常選民服務也是重要工作環節,小至超收停車費、大到土地糾紛,各種選民服務案
件無奇不有。聽在地服務很長時間的前輩說,選民服務就算是結緣,服務得好,選民滿意
,票也就爭取到了。
以這些經驗,反思政治傳播學,會發現學術理論中,往往忽略了兩個重要的面向:「人」
和「感情」。選舉最常要處理與面對就是「人」的問題,政策完備、候選人條件優異,在
選民心中反倒不一定是必要條件。處理「奇檬子」的手腕,聯繫選民情感的藝術,或許才
是勝選關鍵。
即便「認知失調」,仍要再接再厲
簡單回顧我在台東半年的選戰歷程,大概可以從剛到台東的自我懷疑,想說為什麼本來習
慣、認知的選戰方式,在實際運用時跟想像的幾乎不同,演變到開始適應環境、理解地方
選戰邏輯,試著用當地輔選人員的角度出發,結合在地經驗與學術訓練,最終地方團隊也
樂意嘗試新的做法,讓候選人首度嘗試以直播方式跟選民互動。
如此輔選經驗,讓我有機會突破同溫層,從第一線看到台灣民主發展與選舉文化。今年選
舉結果對我的衝擊,就如同台東經驗,完全重塑我對選舉概念的認知。
或許,我們高估理性、低估台灣相對保守的勢力。當初投入政治工作,是希望能貢獻專業
所學,讓台灣政治、民主發展能更加茁壯,縱使一些結果不盡如人意,但換個角度看,台
灣還是個相對年輕的民主國家,1996 年才首次舉行總統大選,民主價值、公民社會還有
很大成長空間。
如同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在〈政治作為一種志業〉的演講中提到的:「若非再接
再厲地追求在這世界上不可能的事,可能的事也無法達成。」身為珍惜民主、自由等價值
的政治工作者,看到目前台灣社會的選擇與方向,或許會感到困惑不解,但我們依然需要
往前走,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努力與改變。
4.附註、心得、想法︰
祖國的費拉表示洋人那套沒屁用
作者: zsincerity (真誠如我)   2018-12-07 15:24:00
不合你意就是選民不夠理性嗯,很合理
作者: zick0704 (戰神無雙?)   2018-12-07 15:26:00
就搞不清楚受眾,亂開砲以前研究BVOC,美國的大氣擴散模式拿到台灣就不能用要改參數,何況是這種訴求對象跟產品都是人的學問
作者: zsincerity (真誠如我)   2018-12-07 15:34:00
人真的變數很多
作者: f124 (....)   2018-12-07 15:54:00
檢討選民摟 滾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