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台灣不該是北京踩死的螻蟻,美國更不是這

作者: vikk33 (陳V)   2018-09-12 16:59:02
1.轉錄標題︰
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請寫名稱
台灣不該是北京踩死的螻蟻,美國更不是這麼看的
1.轉錄網址︰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3555
2.轉錄來源︰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 他板文章可免填※
關鍵評論網
3.轉錄內容︰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文:賴怡忠(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話說不得罪兩邊,但行傾中遠美之實的中立謬論
針對美中越演越烈的白熱化競爭,國內一直有種說法認為台灣很倒楣,夾處在美中兩強之
下動輒得咎。因此台灣更需仔細小心不要得罪兩邊,以免被捲入這個漩渦無法自拔。這個
邏輯就延伸出講話需要避免激怒中國、與美國及其盟邦不要太過接近以免被中國找機會報
復等。當中國開始爆打台灣,就指控這是因台灣與美國及中國最敏感的國家(就是日本啦
)太過接近所致。
這些人會建議台灣的新南向政策需要考慮與中國合作的空間,「以營造和緩氣氛」。但另
一方面,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的友台措施被當作是口惠實不至的嘴砲,因為川普政
府可能會把台灣當成交易的籌碼。但中國提出對台31項,就認為會產生很大影響因此要全
面關注。
這種說法表面上是兩邊都不要得罪,但實際上是要求台灣不要得罪中國,但沒說要台灣注
意美國的感受。因此是傾中遠美的代名詞,只是現在美國十分強勢,不好意思說要遠離美
國,因此強調不要得罪中國,反正與美國接近一些就會被中國討厭,不得罪中國的結果就
是與美國保持距離。
我們不想對這種以兩邊不得罪為名,但行傾中遠美之實的主張浪費時間。只是主張台灣在
美中競爭態勢下須與雙方保持距離的觀點值得進一步討論。因為這個判斷牽涉到對美中現
存競爭關係的本質性解讀,尤其要問的是:這是個長期結構性現象,還是個短期、與川普
個人相關的現象的問題?
美中競爭是短期還是長期現象?
國內朝野的主流看法多認為這是短期現象,主張這是川普為了提振期低迷支持率而出的險
招,如果期中選舉共和黨勝利,川普就會將利得落袋為安,順勢結束經濟戰,如果民主黨
勝利,那麼川普的經濟戰就更無以為繼。因此不論如何,期中選舉後美中關係會面臨再調
整,過去的高爭議狀態會停止,美中關係會出現緩和。台灣在這個時點上就是靜觀其變,
此時傾中固然沒好處,但與美國接近可能在3個月後還是會被賣掉。
但如果這是長期現象,美中正在進行的是一場攸關未來30年的結構性衝突呢?台灣不及早
站對位置,可能屆時會被美中雙方同時測試,中立就會變成孤立,那時不僅是戰略夢魘,
連生存都可能會出問題。
說這可能會是長期現象有很多跡象。
首先,美國經濟戰的重點不是貿易赤字,而是造成貿易赤字後面的政府政策,因此美國就
不會對中國一次性大手筆採買的作為買單,強調中國的出口補貼、非關稅貿易障礙、國家
出面主導對美國技術的系統性竊取、對付「中國製造2025」等,每一項都是對中國行之有
年的政府政策亮劍。相較來說,美國提高對中國輸美產品的關稅反而是小事一樁,意在要
求美商與其他外商須注意美國現在的態度,暗地裡鼓勵這些投資從中國轉向其他國家。只
要中國的態度不改變,美中經濟互動交流的降低就是必然結果,而川普政府似乎對此不以
為忤。
此外,如果說川普只想趕快獲利了結,為何中國派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來美國會談時,美
方什麼都不給?照講當中國已經在示弱,派然人過來想要結束經濟戰時,如果無意持續進
行經濟戰的話,美國就會利用這個機會取得成果並宣稱勝利,以便在11月期中選舉兌現才
是。但川普反而說無意與中國談判,還要再增加2000億美金等值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稅。似
乎這場仗還要再打下去。
一般來說,一旦競爭關係長期化,敵我關係就會很分明,其他與這兩個互相敵對國家有密
切關係的他國,要做的就不是兩邊不得罪,透過遊走兩邊以取得利益,而更像是做出清楚
的選擇以站好位置,之後根據這個位置所給予的籌碼,再向敵對國協商以獲利。今(2018
)年以來日本與印度的例子,似乎提供重要的例證。
隨著今年美中競爭態勢日烈,我們卻看到日中關係出現好轉,印中關係也逐漸穩定,一個
是習近平最痛恨的小日本,另一個去(2017)年才與中國在邊境展開軍事對峙2個多月的
印度,現在的關係反而出現轉機。
前述的國內評論家會說這是中國能力強大,加上這2國領袖對川普總統都不太信任,這使
得日印兩國認為須與中國和解,以遊走美中之間,否則「會被美中競爭夾殺」。只是事實
的發展卻不是如此。
日本與印度這兩國在美中之間,明顯是有著親疏遠近之別。日本是美國的鐵血盟友,也是
過去10年美國在亞太區域發展3方合作的關鍵伙伴。美國的亞太政策從過去雙邊扇形架構
轉向「美日同盟加一」的3方合作,日本都在其中。中國雖想分化美日同盟,但無法挑戰
日本與美國緊密合作的實態。印度雖然不是美國的正式盟友,卻是美國的「非北約主要盟
邦」之一,更是近年來最多採購美國武器的國家,美國海外軍演也是與印度演練最多次。
更重要的是,當美中競爭態勢明確化後,日印都沒有公開要求美國停止。這些事實顯示日
本與印度在美中發生大競爭時,基本上與美國站在一起。中國對此心知肚明。
日本與印度因美中競爭而獲得對中利益
日本的確在今年有意盤整對中關係,這與安倍晉三希望以此鋪陳和緩基調,為2020東奧以
及其念茲在茲的修憲營造氣氛。事實上日本並未因此在南海議題不提國際海洋法,或是仲
裁庭判決,日本也沒因此就把自己與印度發展的「亞非自由成長走廊」加了個不排除與中
國合作的尾巴。美國依舊是日本的堅強盟友,日本沒有因為美中競爭而擔心被美國拖下水
與中國對抗,「成為美中競爭的夾心餅乾。」
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正是美中競爭的白熱化,才使得日中和緩氣氛得到機會。中國不願意
在與美國打經濟戰如火如荼時,再多開戰場備多力分。這是為何中國一反去年對日本反應
冷淡的態度,開始積極回應日方的需求。安倍預計今年底前會訪中,習近平也應允明(
2019)年春天訪日,完成日中首腦互訪。如果沒有這個美中經濟戰/全球地緣競爭的外在
因素,日方對於安習會不是有信心的。
印度的例子也很有趣。去年印中出現洞朗危機,兩國軍事對峙2個多月,是在金磚峰會舉
行前一週得到解決。以去年金磚國家普遍褪色的狀況,如果印度不參加,這個金磚峰會就
無法稱之為成功,因此外界不會認為是印度面臨中國壓力採單方面讓步使洞朗危機得以緩
和。
隨著美中232、201、301等系列的貿易戰跟著出籠,習近平主動邀請莫迪4月訪問武漢展開
印中非正式峰會。之後印中的確關係有所緩進,外人多以現在是「後武漢時刻」(
Post-Wuhan Moment)來稱呼現在印中關係,並與先前的印中關係作區別。以習近平在武
漢峰會什麼具體協商議題都沒提的發展來看,這肯定不是中國想與印度協商什麼,而是領
導者在戰略層次的對話。
戮力「有所作為」的習近平會願意主動邀請莫迪展開雙邊峰會(除了對美國,中國很少對
其他國家領袖提出這種要求),也似乎展現與日中關係同樣的邏輯。面臨美中關係接二連
三出大事,習近平界就不願中印關係再出亂子,因此主動邀請莫迪來聊聊,希望建立戰略
互信,管控雙邊關係。由於印度對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本就有自己的看法,因
此莫迪在香格里拉對話時不提「四方安全對話QUAD」不能就認定是因中國要求所致。畢竟
印度還是持續參加四方安全對話的其他資深官員會議,且強調印太秩序是需要包容每個國
家,不能因其大小與實力的強弱而有差別。
日本與印度似乎是美中在大競爭棋局獲利的一方,不擔心被美中競爭捲入的問題。日本是
美國的盟邦自不待言,但與台灣同樣被美國國家安全副顧問薛德麗(Nadia Shadlow)列
為夥伴(partner)的印度也是如此,其間的意義就需要仔細咀嚼。
You Are Only as Weak as You Think You Are
當然台灣的實力與日本、印度相比差很多,可是在國際上台灣並不是小國,既是排名前25
名的經濟體,前15名的軍事力量,還是受尊敬的科技島,也擁有高素質人力,加上位居絕
佳的地緣戰略位置,難怪日前來台的前北約盟軍最高司令史塔伏瑞迪斯(James
Stavirdus)在台灣演講時,會將他那本《海權爭霸》一書中,把馬漢當年主張需擁有台
灣的邏輯再說了一遍。
台灣社會往往會認為與中國相比,我們是微不足道,隨時會被北京一腳踩死的螻蟻,但其
他國家卻不是這麼想,世界首強的美國更不是這麼看。正因為台灣實力足夠,美國才更願
意信守對台灣的承諾,畢竟誰會為了一個必輸的牌局還下注跟進呢?去年底的美國國安戰
略也說得很清楚,美國希望一個強的盟友/夥伴,不需要一隻弱雞。
國際政治往往有個不言自明的說法:「Perception Matters」,或是更進一步說,「
Perception is Reality」。只有把自己當成弱者,並以這樣的方式處理對外事務,自然
就會讓人家也把你當弱者,屆時「The Strong Does Whatever it Wishes, The Weak
Suffers Whatever it Must」的處境就會出現。日印的經驗,證明美中爭議所引發其與中
國關係的發展,不見得是國內某些論客的悲觀主張。其間最大的差異,是這些國家讓中國
知道,中國的作為會產生北京不願看到或是無法預期的後果。
北京今天似乎可以對台灣為所欲為,正是北京以為台灣因為沒能力反擊所以才什麼事都不
敢做,因此自己認為怎麼樣對付台灣都無需付出任何代價。北京必須被以各種方式提醒其
認知是錯的,這是要改變北京一有事只敢找台灣出氣之負面循環(北京不敢找日本、印度
)的重要關鍵。
4.附註、心得、想法︰
following captain United States
Via vitae et veritatis
作者: a7788783 (貓仔賢)   2018-09-12 17:04:00
好吧,內文省略,看到ID先噓再說。連續轉貼,真有心得想法就好好分析,這麼喜歡貼也只是讓人變看到ID直接省略。
作者: shirman (幼稚小鬼)   2018-09-12 17:13:00
唉唷,轉貼無意義文章的那麼多,捧中不噓,偏偏鄭重思考台灣戰略的文章就噓了
作者: sleepcat612 (睡貓)   2018-09-12 18:53:00
除了會轉貼還會什麼?
作者: StrayCats (離貓)   2018-09-12 19:52:00
支那人心很脆弱的,不要搞的滿地碎玻璃好嗎
作者: shirman (幼稚小鬼)   2018-09-12 21:05:00
嘩!我嚇了一跳,好像有人還真的怕這篇文被看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