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辯不辯論:從民眾知的權利看政黨算計

作者: GreenSoldier (我是綠小兵)   2014-10-20 21:15:05
辯不辯論:從民眾知的權利看政黨算計
【聯合報╱社論】2014.10.20 02:13 am
年底的九合一選戰,是台灣民主政治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選舉,尤以六都市長之戰備受矚
目。但如今距離投票僅剩一個多月,事關民眾瞭解候選人想法及政策理念的電視政見辯論
會,卻只有台北市的連勝文和柯文哲簽署了同意書;其他各縣市,在國民黨和民進黨歧見
嚴重的情況下,似均告胎死腹中。
此一情況,其實也反映了台灣民主政治止步不前的現象。近些年來,在藍綠兩極對峙情況
下,不僅在中央層次的政策辯論或政治對話無法進行,在地方層次的朝野協力乃至政見競
賽,也猶如一灘死水。長期以往,中央或地方許多重要的事務,均被凝固在這種「不容置
喙」及「抵死反對」的氣氛中,難有寸進。這種一切從政黨「自我中心」出發的心態,其
實正逐漸遠離了民主政治的精神;也讓人質疑,政黨把政治利益擺中間,卻把民眾知的權
利放兩邊。
回顧台灣乍現政黨政治的年代,民眾經常像追星似地湧向候選人的政見發表會場,其熱烈
動輒造成交通壅塞,目的就在聆聽他們發表政見。那種政治狂熱的日子雖已過去,但隨著
政治、社會及經濟情勢的變異,民眾其實仍然需要聽取不同政治人物對各類議題的政見,
以便在選舉中可作出更適切的抉擇。在這種情況下,電視辯論確提供了一個便利的管道,
讓選民可就近從各個角度觀察候選人。
電視辯論當然不是萬能指標,真理未必真的越辯越明,候選人的口才也未必反映其心術或
治理能力;但電視政見會之所以重要,在於它和各說各話的政見發表、座談、拜票不同,
選民可以透過候選人的政見交鋒與媒體詰問,認識候選人的人格特質和政策主張。更重要
的是,選民可以自由判斷孰優孰劣,使自己避免淪為人云亦云的「投票機器」,而更能彰
顯手上這一票的價值。
台灣選舉引進電視政見辯論多年,雖不乏成功的事例,但候選人拒戰的例子更是所在多有
。候選人拒絕辯論的理由千奇百怪:兩千年總統大選辯論破局,是民進黨堅持不讓連戰、
宋楚瑜以外的候選人參加;二○一○年台北市長辯論在最後一刻沒辦成,則是藍綠互相指
責撕毀承諾。同一年的新北市長選戰,國民黨的朱立倫百般向民進黨蔡英文叫陣,蔡陣營
皆置之不理,原因迄今眾說紛紜。
今年藍綠對六都市長候選人參加電視辯論的分歧點,主要出在國民黨堅持「統包」,也就
是六都要「團進團出」;而民進黨則堅持「個別談」,也就是有意願的候選人可以自行決
定,無需一致行動。民進黨不接受「統包」,主要是高雄市長陳菊早早回絕辯論的要求,
台南市長賴清德則對挑戰置之不理;國民黨看清這一點,自認「個別同意」肯定吃虧。兩
黨機關算盡,就是只想到本黨的政治利益。
從選戰角度考量,領先的候選人(尤其是具既有執政優勢者)不願參加辯論,主要是不想
冒助長對手聲勢之風險,喪失自己領先的差距。然而,這個「定律」的反例也不少:二○
○二年台北市長、二○○八年總統大選,都是在一方大幅領先的情況下成局。此次六都選
戰,在新北和桃園領先的國民黨朱立倫、吳志揚,均持開放態度,願意接受黨中央的「統
包」原則,並不拒戰。可見,關鍵只在候選人敢不敢面對對手。
近年藍綠的政治惡鬥,有很大部分來自於「偏聽」與「偏視」。亦即,政客只考慮自己的
立場,沒有溝通意願,更不願接受不同主張的挑戰;辯論與否,常常是虛晃一招。例如服
貿協議之爭,朝野是不是要政策辯論也曾是討論話題,但最後破局了;其原因,和候選人
電視辯論泡湯如出一轍,都是因為政黨太會算計。
參不參加電視政見辯論,是候選人的選擇;是不是要支持機關算盡、不敢面對挑戰的政治
人物,則是選民的選擇。在此給朝野候選人一個忠告:從二○一○年五都選舉的經驗看,
拒絕電視辯論者最後未必因政治算計獲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2014/10/20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9010358.shtml
看了一下2000年總統選舉候選人還有誰 會讓戰神扁扁不敢辯論 原來有李敖大師 哈哈
高雄花媽到底在怕什麼 就算再辯個十場 我也不信小巨人有機會翻盤
非但選舉時該有辯論 服貿貨貿爭議為什麼也不來場國家總體路線辯論呢 可惜了
作者: lrm549 (洛恩 a.k.a sirius)   2014-10-20 21:20:00
光看核四辯論 輸光頭被打歪就知道了
作者: j3307002 (klvrondol)   2014-10-20 21:30:00
光看核四辯論 輸光頭被打歪就知道了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