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為什麼詹姆波特是葛萊芬多的學生?

作者: yoyosea (海星)   2023-12-03 15:56:37
原文恕全刪。
分享一點點對於依照特質分院的想法。
你還記得當你還是個孩子時,你「理解自己」的過程嗎?
青春期的你,保持著什麼想法看待自己立足於這個世界?
我想對於多數人的青春而言,迷惘是主旋律。
肆意揮霍青春,在時光裡刻下年少輕狂。
悄悄在時間的角落中,埋下不能說的記憶,任憑情緒跟著歲月流淌。
盡情揮灑著自我,卻又不斷犯錯。
在悔恨與歡笑交織的循環中,慢慢發現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很重要的一點是,青春期的成長需要同儕。
相比更有人生歷練但是觀念已經定型的大人,少年少女們更需要的是跟他們一起迷惘的同
伴。
一起用天真的視野去探索這個世界,在磕磕絆絆的成長過程中,彼此扶持,留下屬於他們
的足跡。
相比大人的稱讚,青少年更需要同齡人的肯定。
那是家庭或是師長都無法給予的歸屬感。
有許多人會在這種歸屬中迷失,似乎只有同齡人才能理解的煩惱,讓青少年不喜歡被其他
人擅自定義。
自我能被認同,是這些小大人不願說出口的渴望。
將具有相似特質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會讓這種歸屬感迅速茁壯。
正如偉大的旅程都有一個起點。
探索自己,也需要一個起點。
不論你承認與否,人是需要目標的。
人需要一個定義。
然後,靠著同意或者反駁這個定義,去定義自己的模樣。
因為沒有人能說得清自己是什麼人。
時間是點滴歲月的累積,人也是靠著定義的碎片,慢慢拼湊出真實的自己。
社會所給予的定義,既是一種引導,也是等待被推翻的標籤。
框架雖然能幫助個性迅速成長,卻也會限制自己邁向更遠大的地方。
我是個葛來分多,所以我必需要勇敢。
我是個史萊哲林,才不屑於跟其他階層為伍。
認知限制了對自我的想像,於是認知的邊界就成了自己的極限。
所以,你就成為了你想成為的人。
你成為了你能想像到的樣子,而非更好的自己。
版友這句話挺好的:人的特質不會那麼單一
特質其實也並非只有一種定義。
勇敢的特質,同時也意味著魯莽、輕率。
狡詐的特質,會不會在正確的時機反而是知變通、懂進退?
求知的特質,或許束縛了人們專注於求知,而忘了放下理性去感受。
包容的特質,說不定被認為無主見。
最重要的是,這些特質都不是互斥的。
可是這些都不是光靠嘴巴說就能讓人聽懂的。
成長需要自己去體悟,才能建立自己看待世事的智慧。
需要一點點的叛逆,才能在紛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認為值得的價值。
你需要先認為你是什麼人,才能發現你是什麼人。
是葛來分多還是史萊哲林……
當然影響很大!
畢竟環境很容易造就一個人的性格。
不過,就像分類帽並非不會犯錯,人也不可能一成不變。
人是會改變的。
而且你可以選擇想要改變成什麼樣子,這才是最重要的價值。
當你獨自一人,世界寧靜到只剩你與你自己的內心,凝視著自己一生的縮影,你終究會明
白…
「你是什麼人」只是一種選擇而已。
你的,或者別人的。
鄧不利多曾說過:「年輕人不懂老人的想法和感覺,這是理所當然。然而老人如果忘了年
少時的種種,那就是他們的錯。」
亦如《小王子》所言:「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但很少人記得這一點。」
大人總是忘記了當時的迷惘與煩惱,忘記了當時的期待與單純。
回頭來看,只覺得幼稚好笑,卻也覺得那段時光,似乎比現在有光。
我們從青春中走了出來。
而他們還在自己的青春中迷惘。
(哪怕這只是一個故事,但他們也都只是故事中的少年,有著自己的煩惱)
世代會找到屬於世代的答案,然後變成大人,再去引領下一個世代。
是引領,而不是決定。
接受我們與上一代不同,接受下一代與我們不同。
在短暫共存的時間中,用語言、用情感傳遞值得傳遞的感動。
我認為這就是價值。
-
題外話。
打著這段文字,想起了曾經無比期待故事的時光。
那種世界其他角落的孩子跟自己一樣,在期待同樣一件事情發生的魔力,後來才看書的人
是體會不到這種心情的。
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經歷過那樣的氛圍。
至今仍舊喜歡著哈利波特的理由,因為HP系列宛如真實的魔法。
魔法,讓自己不會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
永遠記得每年期待看到故事的心情。
幸福的是,曾經這麼期待著一個故事,而且故事超越了自己的想像。
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情怕是不會再有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