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經濟學人評台灣暗藏「台灣病」 央行五點

作者: thelittleone (thelittleone)   2025-11-15 14:43:03
經濟學人評台灣暗藏「台灣病」 央行五點聲明 比喻很不恰當
2025-11-15 01:12
經濟日報 記者任珮云、洪安怡/台北報導
針對《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出刊「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報導,指稱台灣長期壓低新台幣匯率,導致購買力受損、房價攀升及金
融風險累積等問題,中央銀行昨(14)日發布澄清稿逐點回應,並提出五大說明反駁報導內
容。
央行理事強調,《經濟學人》將新台幣被低估類比為「荷蘭病」,稱之為「台灣病」,這個
比喻也很不恰當。
央行理事昨日表示,「荷蘭病」是荷蘭因天然氣單一產出出口導致貨幣升值、擠壓其他產業
。但台灣AI產業(如台積電(2330))不僅出口,還須從荷蘭、日本等大量進口設備與原料,
貿易結構遠比天然氣出口複雜,依一般經濟學理論,台灣AI產業帶動出口暢旺、貿易順差擴
大,理應推升新台幣升值。但外資持有大量台灣資產,如台積電市值約1兆美元,外資持股
約72%(約7,200億美元),遠高於台灣外匯存底的6,000多億美元;若外資大量匯出,將導
致新台幣重貶而非升值。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匯率確實影響經濟,但將台灣目前經濟結構性問題「全都歸因
於匯率」過於片面,真正核心應是產業失衡與所得差距擴大。
央行則表示,匯率變動牽涉因素多元,匯價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並非單一商品價格所能衡
量。金融自由化以來,跨境資本移動已經成為新台幣升貶關鍵因素。
央行指出,《經濟學人》過去已坦承「大麥克指數」存在侷限,不適用於評估一國匯率是否
高估或低估。早在2003年,該刊即承認指數有缺陷,2006年更直指其被全球「廣泛引用甚至
濫用」。央行強調,僅以單一商品來推論匯率本屬不恰當,其他商品指數也可能得出完全相
反的結論。
以2016年野村控股提出的「iPhone指數」為例,美國當時反而被評為最遭低估的貨幣;若以
最新iPhone售價換算,新台幣對美元甚至顯示「高估17.1%」,與《經濟學人》大麥克指數
顯示的台幣「低估55%」完全相反,凸顯此類單一商品指標並無一致性,也不具科學性。
央行說明,當前外匯市場供需以金融交易為主。2024年台灣外資與本國資金進出規模為商品
貿易金額的19.3倍,使以一籃商品與服務計算的購買力平價(PPP)難以有效反映均衡匯率
,更遑論僅用單一商品來評估匯率高低,因此不應以大麥克指數推論台幣匯價合理水準。
對於報導指出的匯率低估衍生負面效應,央行嚴正澄清,既無法以大麥克指數推論合理匯率
,其結論亦不成立。
https://money.udn.com/money/amp/story/5613/9140804
某鳥:哪來的野雞雜誌,沒看到台灣經濟20年最好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