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風力發電顧問公司4C Offshore的調查,全球前20大優質風場中,台灣海峽就佔了1
6處,這是由於中央山脈與福建武夷山脈形成的狹管效應,讓台灣海峽常年有強勁且穩定的
風流。
台灣風力發電發展重心已從陸域轉向離岸,政府規劃2025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達5.7GW,203
5年目標20.6GW,主要開發區域皆在台灣西部外海。
台灣西部沿海地形(如彰化濁水溪出海口)高海床、淺水深,非常適合固定式或未來的浮動
式離岸風場
花東地區(花蓮、台東)雖然面向太平洋,理論上屬於迎風面,但實際風場條件與台灣西部
(台灣海峽)相比,並不特別理想。根據花蓮沿海的風力發電運作調查,雖然部分時段風速
可達到發電機原廠設計的理想值,但整體來說,花蓮海岸的風場「遠遜於」西部沿海的鹽寮
等地。
花蓮沿海的風速與即時發電數據波動較大,並未如原廠標準測試場那樣穩定。即使有時風速
達標,但發電量也未必能長時間維持高效率
花東沿海(花蓮、台東)面向太平洋,海底地形極為陡峭,離岸不到10公里水深就可達1000
公尺,30公里外更可達4000公尺,屬於典型的深海區域。這與台灣西部沿海的寬廣淺海大陸
棚完全不同,西部外海水深多在40~100公尺以內,適合傳統「定置型」離岸風機以大型基
礎樁「插」在海床上。
在花東這種深海區域,傳統的「插樁」式離岸風機無法施工
風機插在花東 陸地上,效率差, 設這種到底是誰在賺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