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展核武的背景
196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因國際局勢的變化,特別是中國大陸於1964年成功試爆核彈,開
始考慮發展自己的核武。
1970年代,中科院(現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下設「核能研究所」,在美國與加拿大的
幫助下建立了研究核能技術的基礎設施。
當時台灣的核武研究重點在於 重水反應爐與鈽239提取技術,這是製造核武的重要步驟。
1976年,美國發現台灣可能發展核武,施壓要求台灣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
,迫使台灣關閉了部分研究設施。
張憲義的角色與告發
張憲義是中科院核能研究所的副所長,負責台灣的核能與核燃料研究。
據他的說法,他在1970年代與美國情報機構 中央情報局(CIA) 建立聯繫,並開始向美
國提供台灣核武計畫的相關情報。
1987年底,他秘密前往美國,1988年1月,透過美國在台協會(AIT)安排,全家移居美國
,成為美方的「吹哨者」。
他向美國提供大量關於台灣核武研究的資料,包括核反應爐的設計與鈽提取技術,導致美
方強烈施壓,最終迫使台灣完全終止核武計畫。
後續影響
在張憲義叛逃後,美國向台灣政府施加更大壓力,要求拆除所有可能涉及核武的設備。
1988年,台灣宣布完全放棄發展核武,並全面接受美方監督。
張憲義在美國生活多年,極少公開露面,2004年曾接受媒體訪問,表示自己當年「不後悔
」告發台灣核武計畫。
CIA是否派張憲義臥底?
目前沒有確鑿證據證明 張憲義從一開始就是CIA的臥底,但他確實在1970年代後期開始與
美國情報機構合作。
張憲義自己聲稱,他是出於「道德考量」決定揭露台灣的核武計畫,以免引發台海軍備競
賽與衝突。
然而,由於他的告發直接導致台灣核武計畫終止,並且他被美國保護,這使得許多人懷疑
他早已是美方情報人員。
我認識的中科院老員工跟我說,當年美國直接派兵空降核研所,把核子反應爐管滿水泥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