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台灣眷村菜為什麼跟中國菜不一樣

作者: tmwolf (魯神)   2024-05-07 21:51:29
※ 引述《GA389434 (GA389434)》之銘言:
: 80年前約250萬中國移民來台
: 久了路上也出現很多家鄉菜
: 牛肉麵、餃子、大餅
: 一堆打著川、湘、上海、山東菜名號的餐廳
: 但是去過中國就會發現中國菜是
: 肥牛米線、串串、酸菜魚、煎餅果子、肉夾饃
: 然後還要加調料
: 又辣又鹹又酸又甜
: 發現在台灣打著外省菜名號的一點都不中國
: 尤其在中國吃過川湘菜後
: 才知道什麼是屁股痛
: 台灣眷村菜為什麼跟中國菜不一樣
: 乾五八掛?
魯神是台灣飲食文化不負責業餘興趣者啦
台灣飲食中國化過去有三波,現在抖音小紅書造成的應該算第四波
第一波是明鄭時期。
在那之前台灣的中國人不多、影響力不大,甚至當時在台灣的荷蘭人西班牙人對台灣飲食造成的「東南亞化」還更明顯,例如引進的虱目魚、黃牛(赤牛)、蔗糖、豌豆(荷蘭豆)等等,前三項甚至是現在台南飲食的代表物了。
鄭家來台後,也帶來了大量中國南方沿海的士兵與百姓,福廣閩粵飲食習慣便在台蓬勃發展,更有名廚將高檔料理的食譜與手藝,從福廣跨海帶來台灣、服務南明最後的高官與貴族。
第二波是滿清開台
隨著鄭克塽降清與清廷的消極治台政策,台灣的中國飲食文化一度停滯發展,直到開港通商之後,台灣有錢人又開始多了起來,有錢就開始想東想西,於是乎又開始從中國沿海地區招攬名廚來台,也開始接觸到其他省份的菜式,唯仍止於嚐鮮。
第三波:國民政府攜家帶「眷」撤台
在說國民政府之前呢,日治時期的台灣可說是度過了一段飲食文化的大爆發。除了想當然爾的日本飲食文化流入,日本還試圖在台灣創造「中國料理」!但整體看來,還是日本的飲食衝擊比較大,所以咱們還是跳過,來看國民政府這邊吧。
話說國民黨帶著自各省徵來的兵,以及將官們攜家帶眷倉皇地逃來台灣之後,中國飲食文化分成兩路影響台灣:
其一就是服務將官們這群富裕階級的廚師,因地制宜,採用台灣可取得的食材將就做出的各省「高級料理」。說是各省,其實也就那幾個,尤其是老蔣自己的浙系。雖是高級料理,但也不是真的風光,你看那蒙古烤肉不也是得改名換姓捏造出身地嗎?
其二,就是原po問的眷村菜。眷村嘛,了不起過年吃比較好,平常也就是家常菜一道就著饅頭吃到飽就沒了。而將官們的家鄉菜材料得因地制宜,眷村
的小兵就更不用說了各種妥協,沒辦法。而且大家住得近就方便交流,食材借來借去,唰一下互相就融合了,很快啊,隔個兩代的孫子孫女就不知道為何過年時90歲的阿爺為何還堅持要自己下廚做那一鍋自己從沒見過別人家吃的東西了。
總之呢,精華路段出現了只有達官貴人才有機會入內的高級中菜館、以及路旁講著濃濃鄉音的山東老兵饅頭,成為了台灣的新街景,燒餅油條甚至成為了新一代的早餐霸主,而「蛋餅」,更是成了台灣庶民早餐的代名詞。
而就在同時,中國自己卻因為共產黨英明的統治,各種高級料理的文化毀了一大半,導致現在許多「歷史悠久的中國菜」是靠翻找古籍,猜測出來的產物。而新中國的飲食文化,就從相對保留完整的庶民飲食,慢慢向外向上層社會發展,並透過抖音小紅書等app流向台灣,小至零食辣條,大至酸菜魚海底撈,長得怎麼好像就那個樣子的各地中國料理在台灣是越來越常見了。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能吃飽吃好,那可就人生滿足一半了。分文化分那麼細,很沒必要。例如以前會說台灣人是蕃薯仔,而外省老兵是老芋頭,但要知道,台灣種植芋頭的歷史可是比蕃薯早了不知到幾百年,原住民表示我們吃的芋頭才是正宗台灣「老芋頭」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