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超額死亡少他國一半 陳時中示警下次疫情

作者: HANASUCIA (HANASUCIA)   2024-05-05 02:56:20
新聞來源:聯合
記者署名:賴昀岫
新聞標題:超額死亡少他國一半 陳時中示警下次疫情不會再等20年
新聞內容:
2024-05-04 11:52 聯合報/ 記者賴昀岫/台北即時報導
過去4年全民共同抗疫,今有調查指出,台灣近4年平均年超額死亡率約3.3%,是OECD國家的
2分之1左右,且疫情期間,中風、心臟病、癌症等疾病的超額死亡人數未有顯著增加,衛福
部前部長陳時中說,台灣在疫情期間整體表現好,但政治影響層面大,另外,未來氣候變遷
等因素,將會讓疫情大流行的發生頻率愈來愈高,在公衛與全民對疫病的認知要更加強。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今在「2024公衛高峰論壇」發表調查指出,台灣在疫情期間(2020年
至2021年)的總死亡人數,比過去10年平均預期值降低共4.85%,在2020至2023年平均年超
額死亡率則約3.3%,約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2分之1,與日、韓、星等國接
近,並顯著低於美、英、德等國,且疫情期間,中風、心臟病、癌症等疾病的超額死亡人數
並未有顯著增加。
陳時中今天出席論壇時表示,整體而言,台灣在疫情中的表現非常好,但過程中政治影響非
常多,而公衛也是一門社會科學,如何跟社會溝通、形成最大力量與共識、對國家損害達到
最小,畢竟吵得愈多愈亂、愈不會好。
這幾年治理跟媒體溝通算好,陳時中指出,疫情嚴重度高時,大家非常團結、嚴重度低就見
開始分歧,未來如何從公衛角度,讓全民能夠更加體認,在亂的時候要團結一致、尊重專家
意見,對疫情的控制最好。
陳時中說,氣候變遷或環境保護,將不單單只是流病學問題,現在氣候變遷這麼厲害,可以
預期到未來流行病學的發展會和以前不同,像2003年SARS疫情後,隔了20年才再有一波大流
行的情況將不再發生,「我認為(發生)頻率會愈來愈高」,所以全民對公衛的認知要更加
強。
北醫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白其卉表示,這份調查的意義在於,部分國家因新冠造成醫療體
系的龐大負擔,同時增加健康不良反應,希望檢視台灣在疫情期間,有沒有出現醫療崩潰,
以及超額死亡的情形,從目前數據看來,沒有出現患者湧入醫院、癱瘓醫療體系而發生醫療
崩潰的情形,但醫療人員的負荷也確實增加。
調查也顯示,國人在疫情期間的總醫療服務量比疫情前明顯下滑了10.49%,門診、急診與住
院服務量都在2020-2021年間下降1成多,於2022年才逐漸回升,白其卉指出,下降的原因可
能來自民眾對疫情的自我認知增加、改變就醫習慣及增加個人保護行為,而政府推動的邊境
管制、隔離、接觸者追蹤、社交距離等防疫政策也是避免疫情爆發導致醫療資源不足的重要
策略。
整體看來,分級醫療扮演重要角色,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的急診服務量達到疫情前的120%~1
60%,白其卉說,疫情期間的急診總服務量下滑,但中風患者或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診服務量
呈現不變甚至略增的情形,尤其地區醫院及區域醫院的服務量上升最多,是疫情前的1.2至1
.6倍,顯見實施分級醫療制度在疫情期間充份發揮作用,這也看出從疫情初期至爆發後,雖
然各大醫療院所在收治患者更嚴謹,但對於有急性需求的患者仍是即時處置,並未疏忽。
研究團隊調查統計,疫情期間的門診服務量下降,但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連續處
方箋量沒有出現劇烈變化,僅哮喘患者的連續處方箋量在2021年5月,也就是疫情爆發期間
明顯遽降,之後才逐步回升,疫情期間,診所以及社區藥局承擔了更多的慢性病照護及連續
性藥箋服務,為疫情前的1.1至1.4倍,而哮喘連續性藥箋在轉至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居多,
為疫情前的1.1至1.4倍。
衛福部統計,因人口老化,每年總死亡人口持續上升,2010年死亡人數14萬4千餘人,至201
9年已達17萬人5千餘人,而2020年新冠疫情第一年,因邊境管控等措施,整體死亡人數減為
17萬3067人。北醫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陳怡樺團隊,調查2010年至2023年超額死亡增減狀況
,並比較疫情期間(2020至2022年)與前5年(2015-2019年)的就醫需求,是否出現延遲或
遺漏的情形。
新聞網址:https://reurl.cc/EjXgWk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