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 歐洲商會批評台灣第三輪離岸風電沒前途

作者: sekai ( )   2024-04-30 22:46:42
原文網址:
https://euroview.ecct.com.tw/category-inside.php?id=1869
以下機翻加一點點潤飾:
台灣離岸風力發展的調和
2024年3月20日
台灣的離岸風力第三輪計畫陷入了僵局:全球通脹、政府專注於保護本地產業以及業界各
方之間缺乏共識,可能會加速市場的下行。要讓離岸風力發電產業再次繁榮,所有相關各
方都需要重新調整和調整他們的觀點。
文:Raoul Kubitschek
(Raoul Kubitschek自2008年以來一直在台灣的可再生能源領域工作,目前是NIRAS的台灣
駐地經理。他同時擔任歐洲商會能源與環境委員會的聯席主席。)
台灣的離岸風力能源故事是否正在經歷一個現代版本的黑澤明1950年的電影傑作《羅生門
》 一個故事從不同主角的角度講述,觀察同一事件,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相。唯一
不變的是結果,一名被殺的武士。
早在2009年,台灣就開始了對離岸風力能源的首次嘗試。2016年,市場開始蓬勃發展。具
有吸引力的固定收購費率、具有環境影響評估的應用和未來的電網接入計畫,吸引了歐洲
和日本的主要參與者進入市場。2018年,項目總容量為5.7GW,被授予了所謂的第二輪計
畫。當時,台灣是全球離岸風力發電行業的寵兒,承諾著一個繁榮的未來。
然而,2018年,我們也看到了突然政策變化的預兆,這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成為了一條常見
的紅線 - 在拍賣會之前不久引入本地化要求,但沒有改變現有的固定收購費率結構,從
2021年到2024年逐步增加本地化。只有2020年和2025年的獲獎者沒有本地化義務。2018年
授予的2025年獎項被證明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出價之一,預計並希望實現顯著的成本降低
,以低於2018年的固定收購費率水平的一半以下進入。這一假設從未實現。2018年還見證
了第一次較大型的產業 -政府衝突,當行政合同未繼續進行並被推到了2019年的較低固定
收購費率等級時。
2018年至2022年可能是台灣離岸風力市場的黃金時期。雖然從未容易過,新冠肺炎疫情使
情況進一步惡化,但大量的項目開發和施工活動推動了勞動力市場,激活了傳統的本地產
業,帶來了基礎設施投資,並吸引了整個供應鏈上的重要歐洲外國投資。這一切使台灣在
離岸風力發電方面牢牢地標誌在全球地圖上。
2022年,台灣終於決定開展2026年至2035年的新一輪投標,第三輪。
該行業歡迎開發更多項目並增加台灣的可再生能源份額的機會。然而,第3.1輪(
2026/2027年授予)和第3.2輪(2028/2029年)的設計可能已經成為台灣市場下行
(downturn)的開始。在所有其他能源價格飆升並且國際市場受到通脹困擾的時候,
不幸的是在這個時候選擇了一個無補貼的系統。
就像生活中經常發生的那樣,這些發展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堅持他們自己的真相和事件
版本:
政府的觀點
如果您遵循官方政府的溝通,
您將會相信離岸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都在按照2025年的計劃順利進行。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台灣海峽將有5.7GW的離岸風能容量,而在炎熱的夏季,20GW的太
陽能將覆蓋主要的需求高峰。
根據這一觀點,本地化在各方面都是成功的。在第2輪中,價格下降了這麼多,以至於在
第3輪中它們如此實惠且具有全球競爭力,以至於離岸風能價格與化石燃料能源價格持平
或低於化石燃料能源價格。項目可以快速有效地建成:到2026年,我們將達到7.2GW,從
那時起每年增加1.5GW。
不意外地,在今年3月14日的一次圓滿結束會議上,能源署在關於第3.2輪的會議上向現場
滿座和200多名在線行業參與者明確表示,投標截止日期將保持不變。
行業的觀點
如果您關注國際和本地媒體、不同行業機構和協會的聲明,您將會相信這個行業根本不處
於一個健康的狀態 - 在全球通脹、第2輪項目延遲和第3輪不可行框架之間受到壓迫。國
際上,人們認為資本支出增加了40-70%,這是其他因素之一,導致了英國拍賣失敗和美國
罷工價格上漲。
直到現在,仍然無法找到願意與第3.1輪勝利者以健康價格簽署企業用電購買協議(CPPAs
)的行業客戶,因此沒有CPPAs,沒有業務案例的可見性,這意味著無法獲得融資的成功
,這可能會導致這些項目的凍結,或者更糟的是,放棄並全部報廢這些項目。
仍在進行中的第2輪畫面黯淡:快速查看台電網站將顯示只有兩個示範區項目,寶島一號
和台電一期被正式完全註冊。已經完成的寶島二號和大彰化已安裝了所有111座風車並正
在全速進行全網連接,接著是雲能和長芳西島的第一批電力,但顯示為“未完全連接”。
這些項目中沒有一個按原定計劃日期連接。一些項目已經被延遲了很長時間。幾乎所有項
目在2024年和2025年獲獎日期時都在進展,其中一個有可能按時完成。但令人驚訝的是,
有一個獲獎項目是2025年,你聽不到任何消息。我們目前擁有大約2GW的安裝容量,遠低
於5.7GW。從獲獎到電網連接,實際上需要5-7年,而不是2-3年。基於對您可以在年度報
告和其他討論中公開閱讀的數據的合理猜測,第2輪將滑入2026年,如果不是2027年。
如果在這個真相中,第3.1輪的任何項目都沒有簽署企業用電購買協議,那麼在2026年底
之前我們將不會看到這些項目開始施工活動,實際上更可能在2028年完工。如果他們移動
的話。
第3.1輪的延遲也對供應鏈產生了嚴重的連帶影響-由於主要的建設前活動停滯不前,並且
資金無法獲得,進而無法開展工作。台灣的工業在空頭訂單或未實現的合同上運轉的耐力
有多大?令人擔憂的是,如果第3.1輪真的沒有起作用,第3.2輪又如何能夠運作?
另一個複雜因素是,項目開發商和整個行業,存在於競爭環境中並依賴於不同的業務模式
,發現自己無法一言以蔽之,這對政府決策者構成了挑戰。作為證明,有一封要求推遲第
3.2輪的公開信,未被所有潛在競標者簽署。以及在3月14日能源署會議結束後不久,全球
領先的離岸風電開發商之一發表聲明,宣布在第3.2輪沒有重大挑戰,他們不認為需要延
遲競標。
這個上述的“真相”顯然是與政府對事件的觀點完全不同的版本。
可再生能源購買者的觀點
對於台灣的公司來說,他們正在尋求簽署企業用電購買協議(CPPAs)以滿足國際需求,
使用綠色能源來生產他們的產品,找到真相可能會讓他們相當惱火。
這位市場觀察者正試圖理解為什麼價格上漲。是什麼驅使這一切,以及什麼時機購買最合
適?第3.1輪還是第3.2輪?這些離岸風電項目何時真正連接到電網?這些日期是否會與他
們自己的採購目標重疊?
他們的真相的一部分是,他們習慣了非常便宜的能源價格,推動了他們巨大的能源需求,
生產出用於全球市場的先進半導體芯片和其他產品。
在過去的一年多和幾個月裡,這些不同的現實觀念似乎變得越來越難以調和。盡管召開了
無數次會議,參觀了政府機構,進行了採訪和發表了思考文章,進行了充滿熱情的公開
Line群組討論,舉辦了論壇和研討會,發出了公開信,但我們似乎離實際事件的真實版本
遙遙無期。所有主要利益相關者似乎都無法說服對方事件的真實版本是什麼。沒有共同的
真相。
《羅生門》中的一位主角,一位僧侶,聆聽了導致武士被殺的各種不同版本的事件後,對
人性失去了信心,最終卻在結尾時重新找到了信心。
這個故事可能有一個版本,在2024年5月20日新政府重新評估這一情況,但隨著時間的推
移,這將變得越來越困難,特別是在新政府上任之前第3.2輪的競標將結束。
懶人包:
歐洲人:你們台灣政府怎麼不讓我們歐洲人玩了啦,自己關起門來給自己人賺,
氣死了氣死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