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鄭文燦:品格教育不是靠背文言文

作者: exelop (蔡比巴)   2023-12-09 10:59:34
感謝C大回文
國文的本質,不只是表達能力
更重要的是文以載道、文以明道
何謂道?如果套進現在觀點,所謂的道就是哲學思想
念國文其實是讓你瞭解中華文明哲學是如何架構、思辯出來的
中華文明的優劣與否,是每個人的主觀概念,這邊不評論
但不能否認,其實很多西方哲學的概念,在古籍中都能看見
比如說:
史記.《貨殖列傳》提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利益是趨動人去行動的根本,要推動政策,要有足夠的利益,才能驅動。
實例不就是:綠能的推動。
又比如說:
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不就是教育心理學當中的,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依金字塔的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需求層次如下:
(一)生理需求 (二)安全需求 (三)社交需求(愛與隸屬)
(四)尊嚴需求(尊重需求、自尊需求)(五)自我實現需求 (六)超自我實現需求
跟管仲的看法吃得飽,穿得暖,才會開始注意人際互動(禮節),尊嚴(榮辱)
是不是不謀而合?
再比如說:
王陽明的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對人來說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行為是沒有善惡之分,
進入文明社會後,為了公眾利益與社會發展,必須要有一定的框架作為社會發展的準則,
因此產生法律與道德的行為規範,區分出良善與罪惡;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人懂得在當前社會框架下,辨別自己行為的是否正確,
但教育傳遞的只是理論,由個人將理論與社會現象進行印證,並且不斷實踐,
留下有利社會發展的行為,摒棄不良的習慣,進而提升個人價值。
而這段話不就是建構主義:在講人的良善行為是如何透過教育手段,建構成型...
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
都是每個人自己決定的。
中國文化當中,很強調格物致知
什麼是格物致知?
就是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牛頓在花園中思考萬有引力問題,剛好一顆蘋果落在腳邊,
讓他可以更進一步的去思考
所以不是古文沒有用,中國古代的思想是相當前衛的
只是當時的紀錄工具不方便,只好用文言體,紀錄下來
就不講孫子兵法等其他古籍了,文言文的用意其實不在考試
而是讓你隨時可以重新思考古人的微言大義,調整個人的行為準繩
時常檢視自己,反求諸己
※ 引述《cdcardabc (覺得難笑就給個推躲起來3)》之銘言:
: 你看現在哪個學生學廉恥概念是從古文的?
: 學生想知道發展自己再去深究就好了啊
: 浪費學生的黃金時間去逼學生背一堆垃圾古文
: 老人整天只會活在過去 貴古賤今
: 學了這麼多廉恥的發展
: 現在看起來有比較懂廉恥嗎ㄏ
正是因為許多人,只把知識當成爭名逐利的工具
現今是民主時代,人民才是君王
身為君王就應該心中有一條準繩,明辨忠奸
古籍是讓人民有個依循的標準,在運用官員上,
讓忠貞勤勉的官員可以大展拳腳,
讓奸邪偽善之人,不敢恣意妄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