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香港人口:移民潮下,香港統計數止跌回升

作者: monnom (桂)   2023-08-23 17:26:36
1.媒體來源:
BBC中文網
2.記者署名:
李澄欣
3.完整新聞標題:
香港人口:移民潮下,香港統計數止跌回升是否真是「吉祥之兆」
4.完整新聞內文:
香港政府近日公布最新統計數字,2023年中香港人口錄得近750萬,按年增加逾15萬人。
這是過去三年移民潮及疫情以來,香港人口首次止跌回升,與外界對於香港人口萎縮的普
遍印象形成落差,引起各界爭議是否「移民潮結束」甚至出現「回流潮」。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形容人口回升是「吉祥之兆」,反映香港已走出2019年「黑暴」的陰霾
,踏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指世界各地的人紛紛「用腳」對香港投下信心一票。
但有學者質疑港府官員說法「水分有點大」,指統計學上的人口回升並不完全反映實況,
而新增人口也無法抵銷移民潮的衝擊,香港正面臨人口急速老化、勞動力大量流失的危機

15萬新增人口從哪來
根據香港統計處資料,2023年中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49.8萬,回復到接近2019年高峰水
平的750.7萬人。
相較去年同期的734.6萬,今年中香港人口上升2.1%,增加15.2萬人。該數字來自統計期
間有17.4萬「香港居民淨移入」,再扣減人口自然淨減少的2.2萬人(即死亡多於出生)

上述17.4萬「香港居民淨移入」中,包括3.1萬名持「單程證」移入的中國大陸居民,以
及14.3萬名「其他香港居民」。「單程證」的正式名稱是「前往港澳通行證」,發給有香
港親屬的中國大陸居民前往香港,申請人在申領證件時需註銷原來的身份。
港府發言人解釋,去年下半年防疫措施逐步放寬,不少在疫情期間留在外地的香港居民返
港,同時亦有一些中國內地及海外人士透過各項計劃移入香港,導致今年上半年錄得大量
居民淨移入。
香港公共政策學者鍾劍華向BBC中文表示,估計新增人口包括三類人,第一類是長居中國
大陸的香港居民,此前官方調查指這批港人有50萬之多,約為全港人口的6%,過去三年他
們因疫情封關無法回港,今年通關後就回來處理私人事務。
第二類是外籍家庭傭工,過去兩年因防疫措施而積壓大批外傭無法入境,他們在去年下半
年後陸續赴港,成為香港新增的常住人口。
第三類是海外年老港人回流,他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移民潮期間移居加拿大等地,近
年踏入高齡,但當地華人安老院舍需排期多年才能入住,不少人因此選擇回港定居,在香
港可以聘請外傭24小時貼身照顧。
「從新增的人口可見,大部分是50歲以上人口,反映回流的香港人主要是年紀大的人,並
不是年輕的新移民。所以陳國基說『用腳投票』,水分有點大。」
「流動居民」製造的「假象」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15.2萬新增人口中,「常住居民」僅增5萬多,其餘近10萬的人口增
加屬於「流動居民」。
按統計處沿用已久的定義,香港人口分為「常住居民」和「流動居民」。
「常住居民」是指在統計時之前或之後6個月內,在港逗留最少3個月的香港永久性居民,
或在統計時身在香港的非永久性居民。「流動居民」則指在統計時之前或之後的6個月內
,在港逗留最少1個月但少於3個月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統計時不一定要身在香港。
換言之,長居外地港人只要回港停留一個月,已被算進新增人口。
研究數據的香港學者梁啟智在臉書發文分析指,香港開關後大批外地港人回港暫住,構成
流動人口增加,他認為這些人不是「移民回流」,而是「回港探親」,因為根據入境處數
字,同期所有口岸有高達34.7萬香港居民淨移出,與統計處數字有落差。
「對於入境處來說,你本身居於外地,回來了一個月,之後又走了,你貢獻的淨移入或移
出是0;但對統計處來說,你就貢獻了+1的人口增長。如果這些人足夠多,就可以抵消現
實中的移民潮,形成人口增長的假象。」
現居英國的學者鍾劍華也說,身邊很多移英港人朋友今年五六月攜子女回港探親,期間赴
台灣、日本等地旅遊,暑假結束就返回英國凖備子女開學。「這些人在統計上被定義為新
增人口,但返香港探親一兩個月是否代表回流香港呢?」
為何移民潮還沒結束
2019年反修例運動及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爆發大規模移民潮,過去三年經機場的香
港居民淨離港數字高達53萬人,這段期間中小學生淨減少人數也增加逾10倍。而單以英國
自推出BNO計劃至今,已有近17萬港人申請。
在港經營移民顧問公司的胡康邦對BBC中文表示,2019至2020年的移民潮高峰期已過,但
今年平均每月仍接獲450至500宗移民查詢,當中30至40宗簽單。
「其實數字上沒有很大變化,只是移民類別不同了,因為澳洲、加拿大改變了政策,停收
投資移民,所以現在的客戶大多是技術移民。」
他透露,年輕人主要用BNO和救生艇計劃離開,「要走的都走了」,現在還在辦移民的大
多是40歲或以上的中產專業人士,他們不急著走,但部署未來幾年內離開,「有些人申請
去加拿大等三年還未批,就在香港繼續賺錢,總之慢慢等到文件批出就走。」
在此趨勢下,他預計移民潮在未來三至五年仍會持續。「我也很想由治及興,講好香港故
事。但現實是,香港的經濟數據很差,有四五十萬人淨移出,我公司的移民簽單量也沒有
明顯降低過,數字很平穩。」
今年初,香港恆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鄧鍵一、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
系副教授袁瑋熙的研究團隊曾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香港僅三成市民不打算移民,44.2%表
示「打算移民,但未有計劃」,14%「打算移民,計劃兩年內走」,11.1%「打算移民,計
劃5年內走」。
人口老齡化加劇
年輕人移民,老年人回流,已加劇香港人口老化。
香港政策研究所「香港願景計劃」研究員林致茵在《明報》撰文分析,把最新的統計處數
字與2018年數字比較,可見香港幾年間流失的絕大部分是20至39歲人口,大幅增加的則是
60歲或以上人口。
「一方面,年輕人口銳減已是不爭事實,而這群人的離開,代表人力和資金的流失;另一
方面,新增人口來港後的計劃,卻是未知之數。一加一減,不是簡單的『打個和』。」
她指在人口結構而言,長者佔總人口比例持續上升,就算未來移入香港的人數如預期,都
無法抵消高齡化的影響。香港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會由2021年的57.2%,下降至2046年
的51.6%。
另一方面,香港出生率再創歷史新低,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家計會)最新調查發現,香
港夫婦平均子女數目由五年前的1.3人跌至0.9人。
家計會榮譽顧問、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在電台節目表示,港
府的人口推算過於樂觀,香港已踏入「負自然增長情況」,即死亡人數多於出生人數,按
目前趨勢生育率一定會再下降,預計未來5至6年每名婦女生育人數進一步降至0.6人,情
況非常嚴峻。
他指出,未來維持人口數目需靠人口移入,政府也要思考如何「積谷防饑」,提早擴展安
老服務。「老人院不夠,醫療服務也不足夠,怎麼辦?遲早會爆煲(破裂)……65歲還是
退休年齡,又沒有人交稅了。」
流失的勞動力能否填補?
移民潮下,香港過去三年流失20萬勞動人口,當中一半為中高端人才。
特首李家超去年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揚言要「搶人才」,目標是未來三年每年吸納3.5萬
人才,主打項目之一是「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去年12月28日推出至今港府
接獲超過4.1萬宗申請,批出超過3萬宗,獲批者近九成半來自中國大陸,有過萬人已抵港

人力資源顧問、毅知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對BBC中文表示,」高才通「批核門檻極
低,快至一兩日就批出,比旅遊簽證和工作簽證更簡便,不少中國大陸人士藉此通行證到
香港旅遊、開會甚至產子,」我也看到有些內地求職者,會把自己有『高才通』寫在履歷
上,看起來好像很加分。「
」高才通「申請人無需先有僱主聘用,只要在全球百強大學畢業、有至少三年工作經驗就
符合資格,周綺萍認為人才質素成疑。」坦白講,香港本地也有好幾間百強大學,這些畢
業生出來工作三五年,隨時連主管級都未做到,談不上是高端人才,頂多叫做年輕人才。
所以高才通的人有多高端呢?
特區高官多次表示,高才通比預期反應熱烈,充份證明香港對世界人才的吸引力。但這批
」高端人才「有多少轉化為香港的勞動人口?政府並沒有備存他們的受聘資料。
學者鍾劍華指出,高才通不是針對僱主的需要,是一種行政上、長官意志構想出來的計劃
,脫離就業市場現況。
人力資源顧問周綺萍也質疑當局重量不重質:」政府不斷說反應很熱烈,有幾萬人申請—
—你審批得那麼寬鬆,數字當然很亮麗。但重點是,這些人有多少拿了通行證,真的來香
港找一份長期工作貢獻勞動力?如果政府不掌握有關數據,或者掌握了數據但不公布,我
們都無從得知水分有多深。「
她強調,香港沒有天然資源,是個服務中心,人力資源非常重要,目前零售服務業、醫療
、科技、工程等領域人才短缺非常嚴峻。
香港總商會今年4月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74%受訪企業反映面臨人才短缺問題,當中逾八
成表示情況已持續一年以上。
近日,有逾半世紀歷史、一度是全港第二大麵包工場的」香香麵包「宣佈結業,原因是疫
情結束前一年起都請不到人,周綺萍認為這是很大的警號。
」它不是沒有生意而倒閉,而是因為長期請不到人而結業。如果連老字號都這樣,新公司
、外面的企業更加不敢來香港投資,沒有人力資源怎麼營運?長此下去,香港經濟會下滑
。「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6591468
6.備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