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一日三餐是否非真的非必要--文組知識還是有用

作者: gghh (GH)   2023-08-02 10:28:45
看完影片跟PO文,只覺得文組的基本知能(閱讀理解&統計)還是很重要的。
1. 影片中的醫師引用幾篇文獻,最後說沒有確切證據證明一天多餐一定比較好
其中三篇"支持"&其他認為未定論:
2. 其實"支持多餐"的第一篇(Mekary et al., 2013)我特別找出來看了一下,
因為影片中的醫師也有超譯的嫌疑(他自己先承認沒統計顯著性卻又說有數據趨向)
沒顯著性就不用談趨向,我懷疑是論文原文誤導,結果翻出來一看發現:
"No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eating frequency and
risk of T2D (Table 3). "
(其實這一段中甚至提到多餐>=4次的BMI還比較高(P<0.05),但這個敘述有點可疑就不多談了)
如果硬要講沒顯著性的"數字趨向"有意義,
文中同樣可找到"多餐比較易得糖尿病"不顯著但有趨向的數據
(如Table 4),但這種對數據跟計量分析結果的解讀是錯的,也不是原作者的結論
Mekary, R.A., Giovannucci, E., Cahill, L., Willett, W.C., van Dam, R.M. and
Hu, F.B., 2013. Eating patterns and type 2 diabetes risk in older women:
breakfast consumption and eating frequenc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8(2), pp.436-443.
3. 有興趣的人用Intermittent Fasting 可以在GOOGLE SCHOLAR找到不少文章
不過多數的結論都是:未定論
通常是因為研究方法的問題,讓正反雙方的結論不是那麼確切
特別是缺乏大規模且較嚴謹的隨機實驗RCT
4. 經濟&統計的隨機控制實驗設計研究
理組特別是工科一定知道實驗控制的重要性
但以人為對象的研究往往很難將研究變數以外的所有變數都控制住
特別是樣本選擇偏誤或實驗過程中的各種"不服從"
或是計量方法沒辦法剝除"干擾因素(confounder)的影響
(例如:看到某總統任期跟經濟成長具相關性,就下結論某總統施政促進經濟成長,忽
略其實可能是國際景氣循環帶來成長)
因此經濟學&統計學領域有一群學者專門探討怎麼透過實驗設計&計量方法來處理這些問題
(包括一群MIT學者,其中有已得過諾貝爾獎的)
以Mekary et al. (2013)這篇來講,
就沒有去考慮運動次數,生活壓力,家庭支持或拖累等等同樣可能造成影響的因素
這些變數沒有納入迴歸分析時就可能形成估計偏誤
不過顯然台灣對這種嚴謹的衝擊分析還沒導入,似乎只有兩間學校有開課介紹。實在應該多推廣。
5. 從原PO對影片的解讀,到影片中醫生對文獻的解讀,
我想都顯示了文組的閱讀理解訓練跟統計計量分析訓練的重要性
不過這個結論統治者一定不喜歡,不然就很難用執行率破百這種可笑數據來騙支持者
以下開放黨工跟一條龍網軍噓文。
※ 引述《iampig951753 (常溫超導獸)》之銘言:
: 先說本來懶得開一篇回
: 但有鑑於台灣太多人有錯誤的認知
: 差不多跟鹼性體質一樣了XD
: 所以還是特別開一篇能幫多少人幫多少
: 首先研究結果數據影片我先貼
: https://youtu.be/g_OxM3TqX50
: 在意自己健康的請先花十五分鐘看完
: 然後劇透一下 上面標記的推文
: 一天少量六餐才是健康的
: (我知道他是亂說的但確實如此)
: 最常見錯誤觀念 就是
: 認為少量多餐胰臟很累
: 錯 錯得離譜
: 器官本來就一直在運作除非你死一段時間了
: 器官會不會提早失能,
: 是跟你有沒有讓他操破極限有關
: 研究已經跟你說了 六次的中小量運作
: 比你一天三次大運作健康
: 而且差異是數據可見
: 拜託觀念該矯正了
: 少量才是健康重點
: 當然少量比較快餓肯定會多餐
: 但是記得少量 如果你餓了就大量進食
: 最後說一天六餐操爆胰臟
: 那不是這個研究有問題
: 是你的方法有問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