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金融時報》解析:共機「切香腸」屢次飛

作者: monnom (桂)   2023-07-24 19:39:58
1.媒體來源:
風傳媒
2.記者署名:
蔡娪嫣
3.完整新聞標題:
《金融時報》解析:共機「切香腸」屢次飛近台灣 美國嚇阻有用嗎?
4.完整新聞內文:
如今美國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潛在入侵上,台灣一些專家擔心,中國正在實行一場逐步改
變現狀的壓力戰。
6月24日,8架中國戰機逾越台海中線。我國空軍立即出動戰機應對,這幾乎已成為我軍每
日的例行動作。但這次,解放軍飛機飛得比以往更近,直接抵近我24浬線鄰接區(領海邊
緣再往外12浬)空域。國防部警告,針對任何無視警示、強行進入台灣主權領空或海域的
行為,國軍將依令行使「自衛反擊」。
《金融時報》(FT)24日報導,根據我國安官員說法,從那之後,中國軍機至少又再犯台
灣鄰接區一次。中共多次逾越海峽中線對台灣空防施壓,而台北和它唯一的準盟友華府對
此束手無策,甚至無法減緩中國緊逼的步伐。中國軍方正在進行「灰色地帶」戰略──逐
步加強在台灣附近的軍力展示,但始終保持在可被視為戰爭行為的門檻以下。
儘管全球非常關注中國可能對台灣發動攻擊的前景,但台灣軍事決策者也擔心,北京正在
悄然施加與攻台截然不同的威脅。台灣官員擔心北京目前採取的「切香腸」戰術正在逐步
改變台海現狀,一步一步削弱台灣自衛能力。因此,一些國防專家認為,美國軍方嚇阻中
國的戰略方向是錯誤的,因為它過於專注於防止共軍全面入侵,而忽略了北京已經實施多
年的壓力戰術。
「(美)國防部過於短視地專注於台灣被入侵的情況,而忽視了當前的威脅,」美智庫蘭
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解放軍專家甘尼斯(Kristen Gunness)解釋道,美軍多年
來一直計畫如何反應中國對台灣的武力侵略,也只知道該如何應對中國攻台情境,所以要
改變美軍長年的做法並不容易。
台灣於2020年9月首次公布了解放軍在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的活動數據,顯示每月69
次的侵入次數從那時起迅速增加,直至今年7月達到139次。防空識別區是國際空域中自行
宣布的緩衝區,用於監控飛行活動並尋找潛在的安全威脅。然而,由於鄰接區上方的空域
不在台灣的管轄範圍內,解放軍衝進24浬線的行為並不違反國際法。
台灣戰略家對北京逐步侵蝕的情況發出警告,並指出台灣很難挑戰中方的施壓。我國防部
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INDSR)的灰色地帶衝突專家李俊毅表示:「他們想要恐嚇我
們,測試我們的能力,削弱我們的防禦,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將加強對台灣海峽的
控制,改變其法律地位。」在上週發布的一份報告中,INDSR分析師對台灣和美國的嚇阻
戰略都提出了嚴重的質疑。
共軍在台海活動不斷增加
過去3年來,北京從偶爾派出一兩架軍用偵察或運輸飛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進展到幾
乎每天都有大批飛機侵入,包括轟炸機、戰鬥機、電戰機、空中加油機和各種無人機。根
據我國防部的統計數據,解放軍今年1月1日以來進入台灣ADIZ的飛機數量,已經比去年同
期增加了60%。
此外,解放軍將活動範圍從主要集中在台灣ADIZ的西南角,即台灣海峽、南海和巴士海峽
的交匯處,擴展到圍繞整個台灣的空域和海域。中國軍方也會在政治危機時刻借題發揮,
採取重大軍事舉措,例如越過台海中線。過去,兩軍基本上尊重美軍於1955年劃定的非官
方分界線。然而2019年和2020年,北京派出軍機多次越過中線,以表達對川普(Donald
Trump)內閣官員訪台的憤怒。
去年8月,解放軍更舉行一場史無前例的繞台軍事演習,越過中線的次數超過300次,以「
懲罰」台灣接待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解放軍官員在中國官方電
視台上吹噓他們已成功「抹去」中線。此後,每個月都有數十架解放軍機越過中線。上個
月,解放軍機靠近台灣的鄰接區,使我國防官員擔憂,下一個會被中國軍方常態性逾越的
將是這條24浬防線。
美軍雖繼續定期在台海往返航行,但對中國軍事動作尚未作出直接回應。有些官員指出,
台海正面臨南海發生的情況,北京也在南海針對幾個鄰國實施「切香腸」策略,過去10年
來,中國逐步從這些國家手中奪取一些地區的控制權,並逐步建立軍事設施。但中國始終
將軍事活動維持在公開衝突的閥值以下,一些分析人士認為,若美國能盡早介入,本來是
有可能防止中國在南海的行為。
一位台灣國家安全官員對《金融時報》表示:「台海面臨的風險要大得多。我們需要夥伴
和盟友一同提出一些有關嚇阻的新想法。」台灣方面對中國灰色地帶行動所採取的嚇阻措
施感到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於,對於解放軍的策略走向看法分歧,不確定灰色地帶行動究竟
是「衝突的前奏」還是「施壓的一種形式」。
一些美國觀察家將北京去年8月和今年4月在台灣周邊進行的兩次大規模演習視為「對台灣
實施封鎖的預演」,封鎖台灣將跨越戰爭的門檻。「如果這些模式每年重複兩次,我們可
以說這些演習是為了替全面衝突搭建好舞台,」蘭德公司東亞安全專家馬扎爾(Michael
J. Mazarr)表示,除非這兩次事件沒有塑造出新常態,台海才可能回到一個穩定的狀態
,儘管軍事活動仍然頻繁。
《金融時報》指出,台灣本周登場的年度「漢光」實彈演習也傳達對於最壞情況的緊迫感
。在這次演習中,國軍首次模擬保衛桃園國際機場免受空襲,並演練突破中國對台海的封
鎖。北京灰色地帶行動的威脅和未來入侵的風險,兩件事都讓台灣政府感到同等擔憂與焦
慮。「即使我們的美國朋友主要擔心中國入侵,我們覺得台灣已經處於某種戰場上,」一
位台灣國家安全官員表示。
根據INDSR專家李俊毅的說法,台灣國防部「並不太擔心灰色地帶行動會導致全面開戰,
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逐漸改變台灣海峽現狀的企圖」。國安局長蔡明彥日前接受網路媒體專
訪時,將中國的行動描述為「恫嚇而非侵略」。
《金融時報》指出,台灣方面的這種評估符合中國軍事戰略崇尚「不戰而勝」的思路。解
放軍長年執行的任務包含「非戰爭的軍事行動」,根據解放軍的軍事術語辭典,除人道主
義援助、災難救援和在危機中救援國外公民之外,「非戰爭的軍事行動」還包括「維護國
家安全和發展利益、不直接導致戰爭的軍事行動」以及「捍衛主權和國家利益的行動」。
中國外交部智庫「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崔磊在2021年的評論中,將灰色地帶戰
術視為比軍事打擊更好的選擇。他寫道,北京方面將會探索對台灣「不戰而勝的方法」。
北京國際安全會議香山論壇秘書處主任的趙小卓,駁斥外界對中國攻擊台灣的擔憂,稱「
美國誇大其詞」。他說:「我們當然不會對台灣發動戰爭。你認為我們會這樣做,這就說
明我們的策略在起作用。」
安全分析師表示,對抗北京的步步進逼是一項棘手的挑戰。美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
ASPI)中國分析中心高級研究員莫里斯(Lyle Morris)表示,要遏制被當成戰術來用的
軍事調遣和演習真的很難,當你接近開戰的門檻時,你不會做些會升級局勢、讓事態失控
並可能導致與中國產生全面衝突的事情。
美國嚇阻有用嗎?烏克蘭戰爭的警示
其他國防專家表示,可對抗軍事灰色地帶戰術的手段並不多,像是「威脅要使越過特定紅
線的行為付出代價」,例如台灣可發出威脅與警告,一旦解放軍越過台灣主權領空,台方
就會回擊。
《金融時報》指出,拜登(Joe Biden)政府承諾要遏制中國實施灰色地帶戰術及全面軍
事侵略,而且他提出的國家安全戰略目標有提到,要防止競爭對手能在不引發武裝衝突的
情況下「改變現狀,並損害我們的重要利益」。但美國軍方和情報官員不斷發出警告,稱
中國可能在幾年內對台灣發動攻擊,顯示華府在台灣海峽的嚇阻力主要集中在阻止北京進
行全面入侵。
自烏克蘭戰爭以來,美國加大力度幫助台灣,建立防禦入侵所需的武器和彈藥庫存。華府
還迅速加強與印太地區盟友的軍事合作,尤其是日本、澳洲和菲律賓。在該地區的演習中
,美國軍事將領強調,任何對手將要面對的是美國和他們的盟友,這使得演習能起到嚇阻
作用。
然而在台灣,許多人對美軍的努力是否有效表示懷疑,並指出烏克蘭戰爭是一個警示。李
俊毅認為:「(烏克蘭)戰爭爆發的事實表明,美國的嚇阻失敗了。因此,我們不僅該從
戰爭期間發生的事情吸取教訓,也該記取俄羅斯發動攻擊之前發生的事,還有嚇阻失敗的
教訓。」
台灣的分析師認為,美中兩國在該地區軍事平衡的變化,削弱了美國軍事實力的嚇阻效果
。他們指出,華府正在部隊定期輪換中,減少在印太地區的某些長期軍力部署,例如在日
本的某些戰鬥機或關島的轟炸機。
一旦中國攻台,美國的防衛支持會走多遠,也讓台灣心存疑慮。對是否會派遣地面部隊介
入台海戰爭,華府一向保持模糊態度。儘管拜登多次表示美國將直接干預,但民意調查顯
示台灣公眾尚未被說服。
INDSR報告其中一位作者許智翔指出,他認為美國決定只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以及一些歐
洲國家支持基輔的態度搖擺不定,對台灣來說並不是個好的兆頭。他說:「如果我們想到
了這一點,中國也會考慮到。」
一位高級美國國防官員回應稱,五角大廈普遍認為,美國對中國的威攝正在發揮作用,儘
管「非常難」充滿信心地做出此類評估。「我們向中國表明,我們不會讓他們在能力上超
越我們。我們將繼續投資,確保我們能夠保持一些作戰優勢。」這位官員說:「我們可以
向他們展示,我們將與盟友和夥伴一起採取行動,這也會給他們帶來一些真正的作戰困境
。」
這位官員補充說,美國軍隊可以利用在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讓解放軍更難執行他們已
經計畫好的軍事行動。」他總結道,如果美軍能向中國展示這一切,將會加強嚇阻力,「
所以我認為在這些領域我們取得了一些不錯的進展。」
什麼狀況能讓中國選擇不開戰?
然而,政治因素可能會使最佳的威懾計劃變得複雜。台灣政府的一大擔憂是北京政治日益
專制和不透明的特性,這使得評估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決策動機,以及他是否可能冒更大
的戰爭風險,變得更加困難。
一位美國國防官員表示,如果中國在短期內準備對台灣發動攻擊,華府可能需要採取更立
即的嚇阻措施。他說:「當面臨危機,可能出現即將爆發衝突的嚴峻情況時,你可能需要
採取更具體的行動來威懾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特定行動。」
分析師警告說,歷史上有些例子顯示,獨裁專制政權的領導人可能會忽視所有的威懾信號
。馬札爾指出:「從歷史來看,當政治領導層考慮開戰時,這些考慮因素會變得不那麼重
要,導致一個主要強國幾乎變得不受威懾。」他說,二戰之前,日本就有一種觀點認為,
他們終將與工業強國開戰,儘管那時候美國已經急忙向太平洋增派軍隊,日本還是發動了
珍珠港事變。
對於中國來說,與美國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和相互不信任,讓兩國陷入一種惡性循環,試
圖威懾對方但可能會意外導致局勢升級。中國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曹延中稱,解放軍
在台灣周邊採取的對策,是針對企圖改變「台灣屬於中國一部份」的美國和台獨勢力,「
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任何國家對中國的威懾都是無效的。」
國防專家表示,為了防止雙方的威攝行為動搖局勢,美國需要在發出威脅的同時,向對手
提供保證。馬扎爾認為,這需要讓中國相信它仍然有機會實現與台灣統一的目標。
對於台灣來說,即便避免全面衝突,台灣仍然必須面對中國的灰色地帶行動。「只要你不
屈服,中國就很難取得勝利,除非他們派兵入侵,」前美軍太平洋陸戰隊司令、退役中將
魯德(Steven Rudder)解析道,「除非出現類似香港的情況,否則台灣的現狀將保持不
變。不過,解放軍對台灣的施壓也是不會變的。」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https://www.storm.mg/article/4841704
6.備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