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無處安身、求職碰壁又背債──毒品更生人

作者: chadmu (查德姆)   2023-05-08 21:56:06
無處安身、求職碰壁又背債──毒品更生人關卡重重的獄後人生
報導者 文字楊智強 攝影楊子磊 共同採訪、核稿/李雪莉;責任編輯/黃鈺婷
https://imgur.com/Nq3zoa6
全台監所近半數受刑人因毒品相關犯罪入監,當他們出獄後,政府與民間單位的量能,是
否足夠協助他們復歸社會?圖為新店戒治所的觀察勒戒專區。(攝影/楊子磊)
全台灣的監所中,有近半數(42%)是因毒品相關犯罪入監的受刑人,當他們服完牢役、
準備重返社會,從出獄的那天開始,就有眾多關卡要突破,包括面對社會給的各式標籤、
找工作時的處處碰壁,以及與家人間不易修補的關係;而隨時浮出誘惑的癮頭,也挑戰他
們復歸的可能。
這條復歸社會的路究竟有多難?從毒品更生人出獄後那一刻開始,政府與民間單位的支援
量能,能否協助他們順利重返社會?
2018年,小萱(化名)研究所畢業後,從都市回到家鄉,工作的地點是接近山區的一所監
獄。願意回到家鄉,是因為畢業前夕,指導教授對她的提問:「毒癮和酒癮治療的工作,
妳有沒有興趣?那裡那麼遠,沒人願意過去,但這個領域又太需要人了。」於是她來到監
所,成為矯正機關的心理師。
那也是法務部矯正署實施「科學實證之毒品犯處遇模式」(註)的第一年,各監所引進了
心理師與社福人員(合稱心社人員)。心社人員通常會與3個月到半年後要出獄的受刑人
面談,瞭解受刑人重返社會的狀態和需求。與過往獄政體系的「教化無效論」或「強力戒
護」觀念的切入點不同,小萱相信,「人都有機會改變」、「毒品施用者絕對有機會重新
開始」。
但小萱的信念,卻在2021年,受到不小的衝擊。
準備好戒癮的他,出獄兩週卻傳死訊
當時她在監所接觸到一位犯下毒品買賣與強盜罪的阿偉(化名)。在阿偉出獄前數個月,
她與阿偉談話多次,小萱還記得,阿偉上課時態度積極,會主動協助其他「同學」,也多
次表示出監後「想要去晨釾|戒癮」。
「當時別的同學是噗嗤笑他,覺得不可能,但他卻很堅定說自己準備好了,出去後要和妹
妹團圓,要好好生活。」
但關在獄中十多年的阿偉,出獄不到兩週,小萱接到的卻是他的死訊。
一開始小萱十分傷心和震驚,她告訴我們,那幾個月,她反覆在腦海裡思索:
「到底是哪一個環節,我沒有留意?阿偉到底遇到了什麼困難,讓他無法繼續堅持下去?

阿偉過世後,小萱慢慢從阿偉妹妹那裡拼湊阿偉出獄後那兩週的生活。阿偉出監後才發現
妹妹是借住在前夫家裡,生活並不寬裕,不想增加妹妹麻煩的他,於是轉借住朋友家。剛
出監所、沒有收入、沒有機車、沒有手機,跟著朋友找零工糊口,耗盡所有力氣。最後他
再次用毒,在浴室跌倒後就沒再醒過來了。
小萱說,在更生人出監前,監所會盡可能提供各種資源和聯繫窗口,包括:戶籍地縣市的
就業服務站、各縣市衛生局的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簡稱毒防中心),以及更生保護會(簡
稱更保會)的資源和聯繫窗口。而阿偉的妹妹在哥哥過世兩週後,接到就業服務站窗口通
知阿偉去面試工作的電話,但,這些資源很可惜地「慢了一步」。
每年3萬名更生人出監,政府追蹤輔導人力卻有限
https://imgur.com/OGzSFro
法務部保護司更生保護科的科長侯淯荏認為,社會對於毒品犯更生人應該給予更多耐心與
同理。(攝影/楊子磊)
事實上,毒品犯更生人在離開監所之後,仍脫離不了重重的政府照顧與看管。
法務部保護司更生保護科的科長侯淯荏向《報導者》說明,出監後的更生人基本上分為「
假釋出監」與「刑滿出監」兩種。假釋犯仍須受到司法觀護人的監督,必須定期向地檢署
的觀護人報到跟驗尿,若驗尿出現陽性反應,觀護人必須告知檢察官,之後可能被撤銷假
釋,回監服刑。
雖然假釋犯與刑滿出監的更生人,會在出監前的3個月到半年內,參與更保會、毒防中心
、以及就業服務站的宣講課程和資源,但每年刑滿或假釋離開監所的更生人平均3萬人左
右(註),其中近一半是毒品犯。
因人數眾多,目前只有各縣市毒防中心在毒品犯更生人出監後,會收到來自監獄轉銜的相
關資料,並在出監後一個月內,以電話「追蹤輔導」(簡稱追輔)他們的近況。至於更保
會雖然在全國22個縣市的地檢署設有分會,但他們不會主動聯絡更生人。
除了毒防中心、更保會、觀護人的人數與更生人之間的比例過於懸殊(註),不易給予即
時且適當的幫忙。而毒防中心的電話追蹤輔導,以及司法觀護人監督的壓力,容易讓大半
人生在監的更生人產生反感。不少受訪的更生人表示,向政府單位求助,幾乎不在他們的
選項之中。
獄後人生第一步:出監那天,是親友還是藥頭來接?
https://imgur.com/zJYYqqh
新店戒治所中庭造景。神獸獬豸象徵正義,威嚇犯錯的人回頭是岸。這代表過往監所矯正
體系「強力戒護」的思想。(攝影/楊子磊)
「我那時候不信任公家機關胬我覺得他們都會來找我麻煩,」36歲的生仔(化名)回憶
,以往他跟觀護人的互動冰冷,不相信政府真心想要幫忙。
2022年生仔跟我們見面時,離開監獄不到半年。小平頭、臉上仍留有一絲強悍的氣息。他
前後總共進出過監獄5次,人生近十年都在監獄中度過。生仔回憶,監所舉辦的戒毒、復
歸的課程相當制式化,老師在講臺上照本宣科,幾十個、上百人坐在臺下,幾乎沒有人認
真聽。
但某天上課時,生仔還有幾位即將出監的同學,被到訪監所的「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
簡稱利伯他茲)輔導專員個別拉出教室面談。輔導專員向生仔提議出監後,協助他找工作
,並陪伴他修復跟家人之間已破碎的關係。
生仔說,是這個主動瞭解他的需求、伸出援手的舉動,讓他在出監後,自動跟利伯他茲聯
繫。
57歲的臧興國有20年反覆施用毒品的經驗,但成功戒癮後,他在利伯他茲擔任專門協助毒
品更生人復歸的種子教師。他的成癮、戒癮、脫癮經驗,提供了利伯他茲重要的服務基礎

臧興國說,為了讓「同學」提早知道出獄後的挑戰,利伯他茲的就業輔導、心輔與社工專
員,會在獄友出獄前,進監所跟「同學」面談,瞭解、評估各別的狀況後,與他們約定出
監後的各種協助。
但臧興國坦言,他也經手過數不清的復歸失敗案例。所謂的失敗,就像高等檢察署的統計
數字(報告第4頁)所示,跟毒品犯罪相關的受刑人,出監後2年內的再犯率高達51%。這
意味一半以上的人,出監後會再施用或販賣毒品,且持續進出監獄。
利伯他茲早在2000年就發現,協助毒品更生人復歸的第一個關鍵:更生人出獄當天,是否
有家可回。
對更生人來說,若有家人與親友來迎接,表示有人關心,出監後有地方可去;若沒有人來
接,一起出監的「同學」就可能會聚在一起,或是更生人當下就聯繫先前的獄友,最終很
可能走上用毒的老路。
今年62歲的利伯他茲就業輔導組組長余世禮,就曾在監所外等更生人出獄時,看到更生人
的藥頭朋友也在外面等。「這是一個搶人的工作,」他說,那時他只能跟這些「兄弟」好
言相勸,要他們賣自己面子,不要把他正在等的「同學」接走。
滿足他們重回社會的基本需求:手機、衣物、與棲身的住所
https://imgur.com/YDzOzvD
利伯他茲提供剛離開監所、從偏遠戒癮社區回到都市的毒品更生人,暫時的棲身之處,並
給予他們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攝影/楊子磊)
相較政府單位,民間機構通常比政府機構積極,看到的問題也更深刻。過往一段很長的時
間,利伯他茲嘗試用自己的人力,提供毒品犯更生人出監接送的服務,但經過好多年向法
務部強調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後,法務部也相對應將「毒品更生人自立復歸計畫」(註),
從2016年1,500萬元的預算,提升到去年(2022)的3,500萬元,擴大補助像利伯他茲等民
間協助單位。
其中協助項目也更為細緻化。法務部在2022年推出的「毒品更生人社會復歸多元支持計畫
」裡,加入了「協助返家費」的補助資金,以及「個案房租」與「旅舍短期安置費」等補
助,試圖補足毒品犯更生人從監所內轉銜到監所外,可能出現的空隙。
不少毒品犯更生人,過往因用毒拖累家人或敗光家財,與親人關係破裂,家人對毒品犯更
生人出監的反應,經常不是歡迎,而是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有家人因而搬家、換手機。
對於幾乎一無所有的他們來說,能在出監後,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住所,遠離過去吸毒、犯
罪的環境,同時先自立,不過度依賴家人,是毒品更生人很重要的起點。
在台北市文山區一棟公寓的三樓,幾張沙發、一台電視,還有幾間擺著上下舖的房間,這
裡是2020年,利伯他茲向衛福部申請設立的中途之家,提供剛離開監所、從偏遠戒癮社區
回到都市的毒品更生人,暫時的棲身之處。
生仔就是在2022年的春天來到中途之家。在這裡,利伯他茲提供他民眾捐贈的二手衣褲,
第一個月給他5,000元的生活補助費與一支堪用的中古手機,生輔員還會帶他去申請電信
預付卡、買鞋,讓他不用為基本需求煩惱。
利伯他茲的中途之家最多可容納10位毒品更生人,暫住半年。住友們一開始互不相識,時
間久了,有的人會變成朋友、互相鼓勵。生仔說,中途之家最大的禁忌就是吸毒,如果被
發現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接受利伯他茲的安排,進入專門的戒癮治療性社區,否則就得離
開。
有了得以棲身的住所以及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下一步就是尋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余世禮觀察,各地方就業服務站雖然可以媒合更生人就業的機會,但有不少工作項目都需
要「良民證」,找工作極度不易。2016年開始,余世禮挨家挨戶接觸廠商,請廠商給毒品
犯更生人機會。他對老闆們動之以情:
「如果你的親人不幸成為毒品更生人,你會不會希望別人也給他一個機會?」
至今,他已經媒合了超過120家的友善廠商。
找到工作後,毒品犯更生人還有另一個挑戰──債務。
清除復歸路上的障礙:助更生人協商債務、恢復信用
https://imgur.com/GSLHRHK
利伯他茲的工作團隊,王櫻芳(左起)、李慧萍(Coco)、臧興國、陳思彣、黃子袁。
Coco是臧興國長期以來的戒癮支柱,體現了家人是毒品更生人最重要的支持力量。(攝影
/楊子磊)
不少毒品犯因買毒而負債,無論是銀行的信用貸款、卡債等,如果努力工作來的薪水必須
拿去償債,還債看不到盡頭,對於更生人來說,堅持穩定工作下去的誘因,只會大幅降低

余世禮說,大多數的更生人並不覺得信用破產是很嚴重的事,認為只要去做一些領現金的
工作,不刷卡、不辦銀行帳戶,照樣可以過生活。但沒有勞健保、不用繳稅的工作,除了
沒有保障之外,也降低了更生人與社會的連結。
以生仔為例,他在入監之前是飆車族,無照駕駛、闖紅燈等等的違規罰單累積到了20幾萬
元,必須繳完罰款才可領回駕照。出監後,他找到一份清潔工的工作,需要有代步的機車
載運清潔器具到工作場所。
「本金3折好不好?他欠8萬,3折、還24,000元可以嗎?」余世禮協助生仔和銀行端做債
務協商,讓更生人可以逐步清除重回社會的障礙。
即便陪伴更生人走過復歸的路,余世禮說,社工、個案管理師(簡稱個管師)、心理師仍
是「類家人」的角色,他們很清楚自己只能陪伴個案一段時間,原生家庭才是長期的支柱

更生人的自立外,要讓家人願意加入支持者的隊伍,還得重建先前撕裂或拉扯的關係。
著手細節,重建與家人的新關係
無論是利伯他茲這類民間機構,或有著半官方背景的更保會,重建毒品犯更生人的家庭關
係,都是工作中的重點。
更保會從2021年開始,在全國聘用了42位個管師,雖然與一年上萬名出獄的毒品更生人比
例懸殊,但只要需求上門,個管師也盡其所能伸出援手。
在更保會工作了2年、31歲的個案管理師呂衍瑋說,個管師會到個案的家中進行家訪,目
的除了觀察個案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也可適時提供建議。他當時正在協助一位剛出監的單
親爸爸,個案希望修復過往跟小孩子疏遠,特別是因毒入監而拉遠的親子關係;於是呂衍
瑋建議個案以更多的親子相處時間,替代過往入監前建立在金錢上的互動,也建議雙方通
LINE時,以語音通話代替文字訊息,讓孩子更能感受到父親的溫度。
侯淯荏說,如果毒品犯更生人一時三刻沒有找到工作,家人在個案返家時的一句話,像是
「你要認真喔」、「孩子要繳學費了,沒有錢怎麼辦?」或相處時懷抱戒心,害怕毒品犯
更生人走上回頭路,這都容易打擊他們復歸的信心。
侯淯荏說,希望個案改過自新的進度能快速地從0到100,「這是不切實際的期待。」他認
為,進步時鼓勵,退步時給予更多寬容,毒品犯更生人被同理後才不至於受挫而放棄自己

中央警察大學畢業後投入觀護人工作超過20年的屏東地檢署主任觀護人潘連坤舉例,一位
中年生意人因受到朋友的誘惑,開始使用海洛因,每次躲在廁所裡偷偷使用毒品,直到警
察上門抓人,妻子才知道丈夫用毒。進監所待了一年、假釋出獄後,夫妻間的信任始終有
裂痕。
潘連坤要求個案要向妻子做出承諾,上廁所不能將門全部關上、出門要耐心報備去處。他
說,個案配合了一段時間,才慢慢找回妻子以往的信任。
堅持戒癮新生活,他們需要及時伸出援手的「正向陪伴者」
https://imgur.com/m4rmNzA
利伯他茲就業輔導組組長余世禮,自己也曾在毒海中浮沉多年,對於毒品更生人,他可以
同理。(攝影/楊子磊)
曾是毒品重度使用者的余世禮坦言,毒癮會在你最沒有防備的時候跑出來。因此,在更生
人的家庭生活中,有一位可以即時將他從懸崖邊拉回的「正向陪伴者」,非常重要。
生仔的哥哥過去也是毒品犯更生人,哥哥比生仔更早戒掉毒癮。在生仔出監的第一天,哥
哥在監外等他,讓他相當感動,也就此決心戒癮。而臧興國的正向陪伴者是妻子Coco,長
達40年的陪伴,是臧興國堅持下去的重要因素。
除了家人,一般人花最多時間的職場,如果有友善的雇主或同事,不論有無成癮經驗,或
是否有過更生人背景,若能給毒品更生人更多的同理,也能擔任正向陪伴者。
已在公立運動中心擔任清潔工一段時間的生仔,目前工作穩定,存了一點錢。他告訴我們
,他的目標是開一間清潔公司,未來當老闆,僱用跟他一樣的更生人。生仔說:
「我知道這(復歸)有多困難,以前我接受別人幫助,現在我有能力,我希望可以當那個
幫助別人的人。」
https://www.twreporter.org/a/drug-addicts-social-reintegration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