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一個人就醫─心態準備篇/獨居增 一個人

作者: TZUYIC (Celine LoveMeBackToLife)   2023-04-15 16:23:08
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099287
一個人就醫─心態準備篇/獨居增 一個人就醫變多
2023-04-15 00:30 聯合報/記者楊雅棠、李樹人、邱宜君/台北報導
隨著社會變遷,「一個人」的比率愈來愈高,獨自一人就醫、甚至住院開刀,開完刀回家
自己照顧自己,將逐漸成為愈來愈普遍的經歷。許多人可能覺得自己照顧生病的自己有些
悲涼,其實不然,及早準備、調整心態,自己也能照顧自己。
-
你知道自己的孤單等級嗎?網路上流傳著孤獨等級量表,從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
,把孤獨分為十個等級,第十級便是一個人住院開刀。照顧許多老少病患,乳癌權威專家
侯明鋒表示,一個人就醫情況日益普遍,原因在於單身獨居,或與家人分隔兩地的人口逐
年增加,「每個人都要面對就醫孤獨,必須做好心理準備。」
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獨居者愈來愈多,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林博樺表示,獨自
就醫、住院的患者變多,從弘道對高齡者提供的服務觀察,整體來說,六成老人都有家人
陪同就醫、一成左右有對應的服務社工陪同,自己一個人就醫者約占兩成,且愈來愈多。
七旬癌友 回診途中分次休息
侯明鋒發現,除了高齡者,許多四、五十歲乳癌患者,最近幾年來,獨自門診就醫、癌症
化療、住院動刀的「超孤獨」情形變多。在詢問病人「有沒有家人或親友陪同」時,須小
心翼翼,就遇過癌症病友當場嚎啕大哭,場面尷尬,讓人不忍。
七十多歲乳癌晚期患者陳太太幾乎都是一個人回診、做化療,日前病情惡化,肺臟肋膜積
水,稍微走路就喘,身體相當不舒服,但還是一個人開著老爺車回院接受治療,途中因為
太喘、頭暈,好幾次將車停在路旁,趴在方向盤上休息;警察向前關心時,看到她胸前的
引流管,嚇了一大跳,直問,「需要幫忙嗎?」
侯明鋒說,這位病人是典型的「獨自就醫」個案,一開始確診罹癌時,兒子還曾陪同就醫
,但幾年後北上工作,成家立業,就醫之路就剩她一人踽踽獨行,獨自回診、手術、化療
,當醫護人員問起「怎麼沒有家人陪著一起來時?」總是眼眶泛紅,回說「兒子忙、沒空
。」
目前家庭型態多為小家庭,老後未和子女一起住的比率愈來愈多,林博樺表示,「這就是
社會趨勢」。但他也發現,過去獨居可能因為經濟考量,尤其是老人不得不留在老屋慢慢
變老,成為弱勢的象徵;但觀察現況,新世代老人不乏希望老後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選
擇不和子女同住,僅維持日常聯繫,當然也就自己就醫。
中年獨居 自我挑戰住院六天
更年輕一些的人,本來就獨立且行動力強, 做好萬全準備,能夠挑戰自己一個人住院,
完成另一種人生成就解鎖。四十六歲的徐先生單身獨居,半年來因骨刺壓迫神經導致嚴重
背痛,保守治療無效,今年三月他住院六天接受頸椎微創手術,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一個人
。徐先生說,不想麻煩家人、朋友或請看護,就靠自己做好萬全準備。
除了因獨居而須獨自就醫、住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安欣瑜觀察,親子關係
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有人年輕時忙於工作或曾和孩子發生衝突,導致子女不願照顧。她曾
遇過一位七十多歲奶奶,住在山區,因肝功能不佳而出現腹水,經救護車緊急送醫,兒子
雖陪同,但一到醫院將老奶奶「丟下就跑了」。
好在透過醫院提供資金,加上社工協助,奶奶在安寧病房的最後一周,家屬終於出現 ,
彼此和解並做最後的道別。安欣瑜也表示,一個人住院,若經濟許可通常會請看護、照服
員,但對經濟困難的人來說,在醫院請看護行情一天約兩、三千元左右,若住院時日較久
,是筆不小的負擔。
-
一個人住院 3個勇氣故事
網路流傳「孤獨等級表」,級別最高的是「一個人手術」,但有些獨自住院開刀的人並不
感覺孤寂或無助,關鍵在於事先充分理解手術本身及術後恢復、理性面對醫療風險、善用
通訊軟體與家人連結感情,有朋友可託付重要物品和事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