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戰爭怎麼結束?俄軍入侵一年後,消耗戰

作者: qazsedcft ( 蛋包飯 )   2023-02-24 02:05:30
1.媒體來源:
《報導者》The Reporter
2.記者署名:
文字/張鎮宏
設計/吳政達
核稿/李雪莉;責任編輯/黃鈺婷、張詩芸
3.完整新聞標題:戰爭怎麼結束?俄軍入侵一年後,消耗戰與國際和談壓力下的烏克蘭
4.完整新聞內文:
https://i.imgur.com/rzGxYej.jpg
2023年2月18日,戰事仍在烏克蘭頓巴斯地區的巴赫木特繼續進行,一輛烏克蘭坦克從積雪
覆蓋的道路上駛過。(攝影/ 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Marek M. Berezowski)
2023年2月24日,是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的一週年;連續365天的不間斷激戰,至少造成兩
國約30萬人死傷、烏克蘭20%人口被迫逃到海外。開戰週年之際,俄軍特別集結重兵,用不
計死傷的人海衝鋒與無差別轟炸,將東部戰線的巴赫木特(Bakhmut)變成殘酷消耗戰的人
間煉獄,藉此向世界再次強調: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尚未放棄征服烏克蘭的野
心。
但這場戰爭究竟要打到什麼時候?一年後的烏克蘭還將遭遇什麼困難?烏克蘭的「戰時經濟
」能否扛住沒有盡頭的消耗戰?除了徹底擊潰敵人,又有哪些結束戰爭的可能方式,正被國
際激烈論戰?
戰爭一週年前夕,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無預警地在2月20日清晨訪問基輔,儘管與烏
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的會面僅有短短5小時,卻讓烏克蘭大為振奮─
─因為拜登不僅是15年來第一位訪問烏克蘭的美國總統,週年時刻代表雪中送炭的「戰時訪
問」,更讓仍處於至暗時刻的烏國軍民士氣大振。
「俄國絕對贏不了這場侵略戰爭!」離開基輔後的拜登表示:「因為暴虐殘酷永遠無法消滅
人們追求自由的意志,烏克蘭絕對不會成為俄羅斯的勝利──絕不可能!」但同一時間,普
丁也針對「特別軍事行動」的一週年成果,在莫斯科發表重大國情演說。他重申西方對烏克
蘭的支持已對俄羅斯的國家生存造成了嚴重威脅,並再次主張「發動戰爭的是烏克蘭與西方
──是他們!俄羅斯是被迫出手阻止戰爭的一方」,甚至暗示將提高核武戰備,將這場已造
成慘烈死傷的侵略戰爭,進一步升級到更不可收拾的規模。
https://i.imgur.com/eZdjpA9.jpg
戰場30萬人死傷,烏克蘭每3~4人就有1人失去家園
俄國入侵烏克蘭第一年造成的傷亡總數,保守推算為30萬人以上──根據美國與挪威國防部
的分別情報,俄軍死傷人數在18萬~20萬人之間,烏軍戰損亦達10萬人。不過烏俄雙方都將
陣亡數據列為機密,外界難以核實究竟多少士兵戰死。
而烏國平民的死傷,則以聯合國統計為「最低標」依據。截至2023年2月13日,已確認7,199
名平民死亡、11,756人負傷。不過此一數字僅為冰山一角,因為聯合國在各地的死傷回報完
整度不一,亦不包含馬里烏波爾(Mariupol)等傳出大量平民傷亡、卻難進入核實數字的激
戰城市,因此聯合國也坦承:烏克蘭平民死難的實際數字,絕對遠高於此。
至於活下來的人們,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統計,在去年(2022)春天開戰的最危急時
,約有四分之一的烏克蘭人逃至國外。在戰爭週年之際,仍有807萬名烏克蘭人成為國際難
民,境內也有590萬人流離失所;換言之,這場戰爭已造成將近1,400萬烏克蘭人、即烏國總
人口的30%失去家園。
儘管烏克蘭軍隊在2022年秋季發動的大規模反攻,已收復54%的戰爭失土,但包括2014年被
併吞的克里米亞半島在內,烏克蘭仍有18%的國土遭俄軍占領。而大量人口外移,國家產業
重鎮遭敵軍占領、掠奪、甚至破壞,這都讓烏克蘭在誓死抗戰之餘,仍面臨極為困窘的經濟
危機。
不過開戰一週年當下,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仍然是目前戰況最慘烈、被稱為「烏克蘭凡爾
登」的巴赫木特戰役。
散成碎片的「200號貨物」,來自巴赫木特的殘酷證詞
https://i.imgur.com/iITTV9n.jpg
2023年2月10日,巴赫木特一家城市醫院附近停放的遺體。(攝影/AP Photo/Libkos/達
志影像)
巴赫木特雖然位於頓巴斯戰場前沿,開戰初期卻不是俄軍主攻目標。直到2022年9月,烏軍
成功發動哈爾基夫(Kharkiv)反攻戰役後,位於頓內茨克州西部的小鎮巴赫木特,才成為
兩軍攻防的一級戰區。
在美軍顧問的說法裡,這座烏東小鎮並沒有戰略價值,「只是地圖上無關緊要的其中一個小
點」。但俄烏兩軍在此爆發殘酷程度超乎預期、戰略進度卻極為有限的壕溝肉搏戰,讓這座
幾乎沒有任何軍事價值的平凡小鎮,成為戰爭週年之日的政治焦點──因為不惜代價猛攻的
俄軍試圖把巴赫木特當成「攻烏特別軍事行動一週年的大捷戰功」;堅持死守的烏軍則不斷
拒絕北約的「撤退」建言,讓巴赫木特成為繼亞速鋼鐵廠之後,另一個誓死抗戰的愛國精神
象徵。
「這裡是世界上最駭人的地方,沒有其他戰鬥能相提並論。」戰爭一週年前夕,32歲的烏克
蘭記者哈米薩(Victoria Hamyza),以醫療志願隊的身分,留在了戰鬥最激烈的烏東小鎮
巴赫木特。
她在去年4月隨民防團體進入巴赫木特支援,一直冒著生命危險支援前線,一方面是因為哈
米薩的弟弟就是奉命死守巴赫木特的烏軍戰士之一,另一方面她則希望替這座幾乎被俄軍砲
火夷平的小鎮留下抗戰的記憶。而哈米薩的戰場見聞,被刊載在獨立媒體《鏡》(Zerkalo
),是巴赫木特戰役少見的完整紀錄,也在戰地記者間廣為流傳,提醒資訊疲勞的世界「戰
爭還在繼續」:
「激戰中的巴赫木特,日日夜夜都不得平靜。就算隆冬深夜,這座城市的上空仍是一片明亮
──橘紅色的光芒就像是日出,但這卻不是太陽,而是魔多(Mordor)(註)的邪眼。這座
城市以槍砲聲對話,不斷重複:上膛、開火,上膛、開火,然後就是永不停歇的金屬碰撞、
碰撞、碰撞。俄軍從四面八方射擊,一切就被摧毀了,簡單地被摧毀了。」
「屍體遍布荒野與前線陣地。從前線活著回來的士兵,每個人都說著同一幅駭人的光景:『
有殺不完的敵軍。我們擊倒了一些,下一個就又衝了上來。』俄國人每天會發動很多次衝鋒
,前仆後繼,第一批人在子彈下死去,下一波新兵就又衝了上來,踏著自己人的屍體,如同
亡者所鋪成的路標。」
去年冬天之後,俄軍就不斷對巴赫木特發動自殺式的人海衝鋒,一開始是被動員來的義務役
補充兵,但今年1月起卻變成大量華格納傭兵團(Wagner Group)的懲戒部隊。一名奉命死
守巴赫木特的烏軍指揮官,向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表示:這些俄國傭兵在戰
場上猶如「殭屍隊」,他們在砲火下不躲也不跑,許多人都以慢速、毫不動搖的方式被烏軍
轟成碎片,其中幾具屍體被烏軍抽血送回後方檢驗,才發現他們身上都有安非他命的反應。
「但俄羅斯人從不帶走他們的傷員和『200號貨物』。就算他們已經攻下陣地,仍舊不把屍
骸移除,最多把戰死者集中成一堆,或者乾脆直接離開。如果戰場遭遇重砲轟炸,就再也沒
有人能辨識這些死者的身分,一切都碎了。」
「去年冬天,烏軍曾一度允許停火,好讓俄國人收回他們的屍體,雙方指揮官也因此達成君
子協議,在指定時間裡停火、開放綠色走廊。但我們派去回收戰死者的10名士兵,卻直接被
俄國人射殺──他們故意等我們走到屍體旁邊時,才開火射擊。」
「現在(2023年2月中旬)巴赫木特充滿了戰鬥的味道。從去年夏天之後,許多人在這裡死
去,城郊外遍地都是『200號貨物』、到處都是屍體!他們都說這全是敵軍的屍骸,但在激
烈而反覆的攻城戰中,雙方戰歿者的血肉全都混在一起, 其中大概也有不少為烏克蘭而死
的戰士。」
哈米薩敘述,因為藥物補給不足,許多重傷的烏克蘭戰士在搶救過程中,必須在無麻醉的狀
況下直接手術。而她在協助急救時,也是在那些倒下的士兵的防彈衣下,發現一些家書與照
片,有時甚至是素未謀面的小學生們,為勞軍而寫來的打氣信。
「這一切都非常痛苦,因為你知道在某個地方,有一個家庭的世界正因此崩潰──你看到一
件手工縫製的軍服時,你就會明白那可能是某人的母親、妻子或姊妹為他縫製的。這些衣物
是她們為了某人的溫柔,但那個人已不復存在了,等待他的親人卻不知道。」
「但軍服的另一個問題卻很現實。去年夏天開始有敵軍刻意換上烏軍制服。有時他們會在路
邊假裝受傷,藉此設下埋伏陷阱,搶走我們的車輛與裝備。最近在巴赫木特近郊,還有穿上
烏軍制服的敵人,趁著夜間滲透進前線基地,殺死了在場的所有人。直到回收死者時我們才
發現,許多『200號貨物』穿著我軍的制服、甚至別著烏克蘭勳章,但卻是沒人認識的俄國
人。」
「在醫療後送的車上,受傷的戰士們通常不發一語,但你知道他們每一個都想活下去。我們
大家都想活著。」哈米薩說:「雖然在過去這陣子(2023年2月中旬),敵軍不斷突破防線
,讓我方遭受不小損失,但烏克蘭必須守住巴赫木特──因為我們為此犧牲了太多,怎能就
此放棄。」
消耗戰造成歐美壓力,「該不該棄守巴赫木特」爭論拉鋸
https://i.imgur.com/l5xfVvb.jpg
2023年1月15日,在頓內茨克地區,烏克蘭的士兵正向巴赫木特附近的俄羅斯陣地發射高射
砲。(攝影/REUTERS/Oleksandr Ratushniak/達志影像)
巴赫木特被國際社會稱作「一次世界大戰的21世紀重現」,但也反映了消耗戰路線對於烏克
蘭的巨大壓力──從2022年秋季的反攻之後,烏軍就因彈藥與裝備不足,再也沒有發動過大
規模行動。當烏克蘭本國經濟與軍工製造業,遭俄軍嚴重破壞而無法自給自足,來自北約盟
軍的軍火補給,卻因為「政治因素」而遠跟不上烏軍前線的開火速度。
「歐洲盟軍的彈藥庫,就快要在烏克蘭耗竭。」2月中旬,北約祕書長史托騰伯格(Jens St
oltenberg)就坦率表示:烏軍每天需要發射5,000~7,000枚傳統火砲,北約每月能支援烏
軍的彈藥量卻只夠烏軍使用3~5天,但同一時間的俄軍卻能發射2萬枚以上的砲彈。
中國將對俄羅斯火力增援?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2023年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
ence)上表示,根據美國收到的情報,中國政府正考慮向俄國出口「致命武器」以協助對烏
戰事。對此,布林肯已當面警告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若中國向俄國出
口彈藥或武器,必將遭致西方盟國嚴厲報復。
美國國務院表示,普丁目前正極力邀請習近平於春季訪問俄國,並希望藉此爭取中國的經濟
甚至軍火援助。不過美方也強調,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尚未決定大規模軍援俄羅斯。唯多間
中國企業向俄國的華格納傭兵團提供作戰用的衛星與通訊指揮服務,而在2023年1月遭到美
國經濟制裁。
事實上,在俄烏戰爭開打以後,中國雖然繼續對俄投資與貿易,同時卻仍透過橫跨歐亞的俄
羅斯鐵路,擴大向歐盟的軍火工業出口用於武器生產的稀土原料。既矛盾又現實的貿易戰略
,也讓中國成為俄烏戰爭一週年之際,交戰雙方急欲拉攏卻又無比忌憚的「關鍵局外人」。
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歐洲盟軍應許支援烏克蘭的「坦克聯盟」上。德國國防部就公開抱怨
,歐洲盟國之前不斷針對德國施壓,要求德軍盡快援助烏克蘭先進的豹2主戰坦克,但當德
軍同意撥交戰車後,才發現包括波蘭在內的歐洲盟國,卻都沒準備好同級戰車一齊支援烏克
蘭。
法國《世界報》(Le Monde)分析認為,冷戰結束之後,以美國是瞻的北約,就開始大規模
地縮減傳統武器──特別是火砲與戰車──的規模,盟軍更倚賴空軍的精準空襲,軍事行動
也多以反恐為主,而不再考慮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因此儘管俄烏戰爭已經屆滿一週年,烏
軍火力不足的問題也從去年秋季就現端倪,但北約的歐洲三巨頭──德國、英國與法國──
卻仍沒有吸取烏克蘭的教訓,重整國內的傳統軍火生產線,一直到俄軍人海戰術開始出現作
用的巴赫木特戰役。
美軍官員向《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透露:巴赫木特雖然是俄烏戰爭一週
年的爭奪焦點,但這座城市的陷落並不會影響整體戰局。因此從今年年初開始,美方就一直
不斷建言基輔應盡可能保留兵力、甚至考慮趁早從巴赫木特撤軍,避免與俄軍陷入消耗戰的
陷阱,保留兵力與有限的彈藥,等待春天再發動下一波反攻作戰。
但棄守巴赫木特戰役的建議,卻讓陷於苦戰的烏克蘭人難以接受。畢竟蒙受慘烈傷亡且堅持
不屈的巴赫木特,已成為亞速鋼鐵廠之戰後,又一個撐起烏克蘭國民士氣的象徵。
「該不該棄守巴赫木特?對於烏克蘭來說,只是假命題。」美國戰略智庫戰爭研究所(Inst
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 ISW)的烏克蘭專家考夫曼(Michael Kofman)向《明鏡週
刊》解釋:「在巴赫木特開戰,是因為俄軍朝那裡進攻,而不是烏克蘭可以決定的事。就算
讓巴赫木特投降,烏軍也還是得在幾公里遠的同一戰線上,與俄軍繼續消耗下去。」
國難當頭誰能監督貪腐?烏克蘭「戰時經濟」的兩面刃
https://i.imgur.com/Iqya6BU.jpg
2023年2月20日,在烏克蘭基輔,當防空警報響起時,市民前往地鐵站裡避難。(攝影/AP
Photo/Emilio Morenatti/達志影像)
「問題不是巴赫木特,而是烏克蘭戰鬥的方式,」考夫曼強調,烏克蘭不可能一直打贏巴赫
木特式的消耗戰,因為北約的軍援跟不上這種消耗的速度,烏克蘭的人力與戰時經濟亦很難
與俄國的人海戰術正面對抗。
烏國財政部估算,在戰爭的第一年裡,烏克蘭GDP的衰退幅度大約在30%~35%之間,國內通
膨率則在20%~30%之間;相較之下,俄羅斯雖然侵略屢屢受挫,更遭國際經濟制裁與孤立,
官方公布的2022年經濟表現數據卻遠遠沒有「崩潰」的跡象,因為俄國GDP衰退幅度只有3.3
%~3.4%,通膨也只有12%。這是因為俄國本土並沒有和烏克蘭一樣遭戰火破壞;再加上俄國
央行還有足夠的外匯存底,天然氣與石油出口都因國際能源價格暴漲而能維持相當穩定的利
潤,並可藉由中國、土耳其與中亞諸國作為躲避西方制裁的貿易跳板。整體來說,俄國景氣
雖然變差、大量專業技術者出走(估計俄國資訊科技產業有30%技術人員出走),但卻尚未
對社會造成動盪性衝擊。
在戰爭下,烏克蘭不僅遭遇了嚴重的勞動人口流失──包括成年男性被動員入伍,以及超過
20%人口出走海外──國內的經濟基礎建設更遭到俄軍占領或嚴重破壞。譬如烏克蘭過去引
以為豪的大型重工業,大多集中在目前已被俄軍占領的東南部一帶,在戰爭之年已完全停擺
;以小麥為主的農業,扣除戰爭損失與俄國掠奪,出口總量也只剩戰前規模的60%;同時,
從2022年2月開始的俄國入侵與大規模轟炸,已讓烏克蘭蒙受1,300億美元(約新台幣3.9兆
元)以上的基礎建設損失,以攸關國家安全的能源與電力系統為例,破壞程度就高達50%。
然而GDP縮水三分之一的烏克蘭,目前尚未遭遇經濟崩潰。一方面全國戒嚴令啟動的戰時經
濟體制,強力地管控了國家資源與預算的分配;二方面是以美國與歐盟為首的緊急經濟援助
與戰爭信貸,穩定了烏克蘭的金融系統;三方面則是烏克蘭民間在開戰第一時間的自主動員
,有效穩定了戰時民生經濟與國民士氣──包括民間的中小企業開始往烏克蘭西部的「大後
方」遷移;戰爭初期緊急逃難到歐洲各地的烏克蘭難民,也已有約200萬人左右返回國內;
許多新創事業與資訊科技產業,也因戰時體制成為「國防供應鏈」的一環。
戰時體制的集中管理,雖讓烏克蘭得以在國難中穩定經濟秩序,但2023年1月烏克蘭反貪腐
調查記者尼柯洛夫(Yuriy Nikolov)揭發的一項國防採購弊案,卻引發了國際政治風暴。
尼柯洛夫接到軍中吹哨者的情資,指控國防部以高於市價3倍、多達35億美元(約新台幣1,0
00多億元)的合約價格,將前線烏軍的膳食採購合約,特許給一家背景可疑的空殼公司,疑
似有政府高層涉嫌藉由戰爭謀取不法暴利。
尼柯洛夫表示,自己很清楚在戰時狀態下,國防部爆發的貪腐弊案,確有可能反成為俄軍用
來煽動認知作戰的反面素材──這在戰爭狀態中,也是所有烏克蘭揭弊記者的職業兩難──
但尼柯洛夫在公開調查報導前,已數次向國防部通報「疑似弊案」,卻一直得不到政府的積
極回應。甚至連戰功彪炳、為烏克蘭積極奔走國際軍援的戰時國防部長列茲尼柯夫(Oleksi
y Reznikov),都反過來批評這份揭弊報導「涉嫌洩漏作戰機密」,甚至「嚴重危害國家安
全」。
列茲尼科夫一開始辯稱軍糧採購之所以高於市價3倍,是因為戰時運輸與保證交貨的額外成
本使然,反而怒斥尼柯洛夫揭露的採購細節,將給俄國滲透並破壞軍糧供應的線索與機會。
不過這份揭弊報導,在烏克蘭海內外引發巨大的社會憤怒,大量前線士兵甚至寫信感謝尼柯
洛夫「揭露真相」,最終不僅成功阻擋了爭議合約的簽署,促使「第一時間怒罵記者」的國
防部公開道歉,澤倫斯基的戰時幕僚團也因此重新改組、並展開內部肅貪調查。
但軍糧採購弊案不只是單一貪腐事件,而是戰時經濟體制的結構性副作用。《基輔獨立報》
(The Kyiv Independent)解釋,在一般狀態下,烏克蘭的國防採購都必須要由國會審核,
但在戰時緊急狀態與戒嚴令的授權下,大從軍援、小從政府預算分配,甚至是頒布國內制裁
令沒收「通敵者」財產,都被集中在烏克蘭國家安全與國防事務委員會(NSDC)手中,國會
難以監督其行動與政策命令,甚至有超越司法的爭議權力,因此「戰時體制的權力是否過於
膨脹」也成為烏克蘭社會開始低調討論的敏感議題。
當武力勝利愈來愈遠,國際辯論「求和談判」是不是烏克蘭的選項?
https://i.imgur.com/DkKNekT.jpg
2022年11月23日,一輛塗有俄羅斯軍隊「Z」字標記的汽車在烏克蘭赫爾松的田野中被毀。
(攝影/Getty Images/Chris McGrath)
戰時體制的問題不在於誰趁國難發大財,更是在軍情機密與政治信任之間,必須找到更好的
折衷空間。因為尼柯洛夫揭發的弊案,還只是形象殺傷力相對較小的軍糧採購,烏軍防彈背
心與個人裝備採購案也同樣存在黑箱爭議。假若貪腐影響到歐美軍援與鉅額援助款,對於烏
克蘭抗戰的國際形象與軍民士氣,將帶來難以挽回的重創。
根據《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與《NORC公共事務研究中心》(AP-NORC)在2月13日
公布的民調,美國社會對於支援烏克蘭抗戰的情緒,已開始「下降」。與2022年5月相比,
支持美國在俄烏戰爭扮演積極角色(Major role)的支持度只有26%,比起去年下降了6%;
在提供軍事援助、制裁俄羅斯、接納烏克蘭難民的問題中,儘管多數民意仍然支持烏克蘭,
但支持度皆明顯下滑,其中在使用聯邦經費直接援助烏克蘭的議題上,反對意見38%更首次
逆轉、超出支持民意的37%,種種跡象多少反映了西方世界的厭戰情緒。
類似的結果,也出現在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在1月31日發表的民調:與2022年3月
(戰爭剛爆發)相比,認為「俄烏戰爭對美國是重大威脅」的整體民意,已從50%下降為35%
;其中,共和黨支持者又比民主黨支持者,展現出更加明顯的厭戰情緒。考慮到掌握政府預
算的聯邦眾議院已在去年期中選舉後由共和黨拿下多數,今年年底美國又將進入2024年總統
大選的白熱化階段,接下來要如何回應俄國入侵烏克蘭的這場戰爭,預料將從2023年中開始
遭遇關鍵考驗。
儘管從2023年初起,拜登政府突然擴大軍援規模與速度,並施壓歐洲盟邦支援烏克蘭。但在
僵持整個冬季的消耗戰後,國際輿論確實對於「戰爭該怎麼結束」出現了更加分歧的異音─
─像是權威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就在戰爭週年前夕,向數十名重要學者
發出同一提問:
「烏克蘭『割地求和』的可能性:烏克蘭戰爭是否可能透過談判──也就是基輔對莫斯科做
出領土讓步──來解決?」
在《外交事務》的訪問中,較多數學者認為當前的戰爭,不應該或不可能以烏克蘭犧牲主權
(意即認可俄國對於克里米亞半島與頓巴斯地區的實質統治)交換停戰。但在支持者意見裡
,著名的國際關係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卻再一次提出自己的現實主義分析

「很難想像烏克蘭能贏得這場戰爭,並奪回包括克里米亞在內的所有失土。相比之下,我們
更容易想像俄國人能強行鞏固他們現在已攻略的領土,甚至繼續擴張。」
「我不是說上述的情況必定會發生,但考量現實因素,這場戰爭的最終解決方案,似乎難以
避免地涉及烏克蘭放棄一定程度的領土主權。當然,也存在『沒有解決方案』的選項,長期
凍結但並不真的結束軍事衝突──就和朝鮮半島一樣。」
事實上,過去一年已陸續可見與米爾斯海默類似的分析主張。值得注意的,反而是在戰爭週
年前夕,澤倫斯基與烏克蘭政府上下數度主動重申「烏克蘭絕不考慮割地求和」──這雖是
烏國政府的公開立場,但數週內多次大動作的重複強調,卻也間接表明:來自國際社會的姑
息主義施壓,此時此刻確實對苦戰中的烏克蘭,造成巨大政治壓力。
「普丁是一條必須不斷吃肉的惡龍──為了滿足惡龍的食慾,你必須一塊接著一塊地割肉餵
食他。有人認為餓龍總會吃飽的,所以總有聲音會在旁邊高喊:『快點啊!在丟些肉吧!去
吧!』」在接受《明鏡週刊》採訪時,澤倫斯基提出了這樣的描述:「問題是飽足感能維持
多久?」
回到《外交事務》的學者辯論,與米爾斯海默觀點相對的東歐現代史大師──耶魯大學教授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則為「強烈不認同」派的代表。
「我不認同『割土即能求和』的推論,」史奈德認為,就克里姆林宮的觀點,俄國早已「正
式併吞」藉戰爭奪得的烏克蘭領土;再者,打從普丁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以來,莫斯科就
一直公開指控澤倫斯基政府為非法政權,否定其統治合法性,甚至以「推翻澤倫斯基政權」
為其行動目的──鑑此,就算烏克蘭政府今天同意放棄頓巴斯、克里米亞半島,或者是目前
仍在俄軍控制下的18%烏克蘭國土,「我們都無法確定這種『讓步』對普丁有無意義。」
在俄國的外交敘事下,澤倫斯基政府是「非人化且無法理性共存的新納粹政權」,並明確暗
示停火交涉,俄國只會與美國對談;而在烏克蘭方面,公眾輿論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世界
表示,除非烏克蘭光復所有領土,否則真正的和平不可能降臨。史奈德指出:
「雖然世界時常忘記,但烏克蘭人卻一直非常清楚:在俄國控制下的烏克蘭同胞,將被放逐
、酷刑壓迫、甚至大規模殺害──所以外界提到的『割土求和』,在烏克蘭人的理解裡,只
會推導成為一結論:背叛我們自己的手足親人。」
「就算打不贏這場戰爭,我們也很難預想烏克蘭人會接受領土被正式割讓給俄國的情況,」
史奈德說,「講白一點,我很難理解為什麼會有人想『建議』烏克蘭應該割土求和?這不是
明擺著違反國際秩序的基本道理嗎?我的意思是:這些事情,本來就只能由烏克蘭人自己決
定。」
史奈德批評,國際社會的輿論時常倒因為果,將「談判」優先置於戰爭的現實之前。當輿論
代替烏克蘭人討論「割地求和」的同時,輿論的設定就已經預設烏克蘭贏不了,但俄國同樣
也有不能繼續作戰的可能性,譬如內政問題的壓力。因此他主張,最快結束這場戰爭的方法
,就是最大程度地武裝烏克蘭,這將讓俄國不得不從武力征服烏克蘭的幻想中清醒,進而讓
其他戰略壓力──例如國內統治權威的鬆動──迫使莫斯科主動結束戰爭。
「歷史表明,戰爭很難預測,幾乎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事先劇本。」史奈德總結:
「如果說這場戰爭給了世界什麼啟示,就是我們『 自以為專家』的人們,應該戒慎恐懼地
接受戰爭的不可預測性,並對那些挺身而出、為捍衛自我而戰的人們,更多的尊重與敬意。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https://is.gd/6KqtS6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