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一個人的年夜飯/破除春節社交恐懼 3大指南讓你不焦慮

作者: jason050117 (我也想我思故我在)   2023-01-17 20:15:18
公視
黃棋/綜合報導
一個人的年夜飯/破除春節社交恐懼 3大指南讓你不焦慮
32歲的Lin(化名)在高雄市消防局服務,他自認性格外向還算健談,但遇到親友關心就
不自在。今年過年他自願在除夕到初二值班,想用工作避開回家被親戚追問最不想回答的
人生大事。
「就比較想給好朋友知道,但不想讓親戚知道的,像是薪水、女朋友或是什麼時候要結婚
。」
佳節時刻卻不想回家團圓,Lin並不是特例。為什麼親友認為的日常關心,會讓平時不畏
懼社交的人也感到負擔?心理師說,「這是春節限定的社交恐懼」。
春節社交恐懼是什麼?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蔡曉雯說明,一般社交恐懼(簡稱社恐)是對社交關係產
生心理焦慮等負面情緒,甚至造成頭痛、胃痛等身體不適;過年社恐則通常和家庭有關,
包括婆媳衝突、手足比較等等產生負面的身心反應。
蔡曉雯以輔導的個案為例,小高(化名)的父母關係長期緊張,小時候母親生病父親常不
在家,他必須一個人負責照顧母親,童年對他而言是辛酸的;長大後小高選擇離家生活,
但今年過年媽媽再度生病住院,相似的情境重現,挑起兒時脆弱無力的感受浮現,使他對
回家團圓產生逃避及焦慮心理。
蔡曉雯鼓勵小高,儘管回的是同一個家,但成年的小高已經和兒時不一樣,是可以有能力
改變很多事情,「過年對我們來講是有壓力的事情,未來我們還是得改變它,不一定要永
遠沉浸在壓力的狀態裡面。」
年節習俗強調儀式感 社恐人憂私生活被評論
西方人有聖誕節壓力,台灣人的年節儀式則是造成社恐的原因之一。
心理師舉例,像是年夜飯團聚,家族親人間彼此更新現況,但因為經常附加個人意見評論
,導致話題本身就是壓力源;例如同志或不婚大齡者被追問:「有沒有男女朋友」「何時
結婚?」,如同被質疑「人生清單」沒有打勾。
若人生遭逢變故,失業、離婚、伴侶不忠、車禍罹癌等,面對親友關心也是壓力。「在歡
樂的氣氛內心裡悲傷,也會想要避免社交。」。
Tina(化名)今年33歲,在大學擔任研究助理,曾有5年沒回家過年。大學畢業後,她曾
以服志願役留守軍營、準備研究所考試、赴日本打工度假、寫碩士論文等種種理由不回家
,但其實只是待在租屋處不出門,近幾年她選擇當宗教志工,遠離年節聚會。
高雄女中、國立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的學歷並不差,但Tina說,姊姊性格強勢,還是會拿夫
家親戚的資歷或成就與親妹妹相比,特別是她剛畢業找工作時時。
「我姊覺得很難跟人交代,所以就會施加壓力給我,叫我去考高普考。」Tina不喜歡姊姊
將壓力轉加諸在她身上,索性連續好幾年不回家吃年夜飯。
莫再問「薪水多少?」「何時結婚?」
平時沒有生活在一起的親戚,在圍爐團聚時刻總是會交換近況,但隨之而來的攀比,讓很
多人在飯桌上難以下嚥。蔡曉雯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中性的,有壓力的是問的人的動
機,以及想像對方的動機。」
迷失於「成功人生劇本」 避談負面經驗
蔡曉雯指出,台灣社會潛移默化了某種「成功人生里程碑」的劇本,基於集體主義和從眾
安全感,從求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等,都有「成功」的模樣,而這正是壓力的來源
,「不論是問問題或是回答問題的一方,都有這樣的預設劇本,因此有時候問者無心,聽
者卻有意,因為自認為沒有走在成功的劇本中。」
蔡曉雯以自己舉例,有一次她前往從小光顧的早餐店,被店員阿姨關心「你們家有結婚的
是你嗎?」,她直率回應「我結婚又離婚了,所以現在有結婚的是我妹妹。」結果店員阿
姨反而一臉尷尬,直到結帳前都沒有再開口。
有些人詢問婚姻狀況,聽到答案是離婚就不知道怎麼談下去,對蔡曉雯來說,和平離婚是
一件好事,是自在的話題,但對提問方而言,因為不照著腦海中的劇本演出,已經思路斷
線,「聽者跟說者都有某一種腳本在。」
蔡曉雯表示,如果她自己存著「身為心理師,離婚等於失敗,不能接受自己是離婚者」的
觀念,聽到跟婚姻有關的問題,就會感到威脅;但如果自己很清楚「我就不是那個套路的
」,被問到相關問題就無所謂。
春節社交身心壓力如何減壓?
心理師鼓勵有春節社交恐懼的民眾,察覺自己的焦慮和排斥,是面對感受的第1步,這也
是重要能力,把感覺經驗當作陪伴自己的機會做深度觀察,問題不見得在自己身上。
不譴責自己 接納當下的感受
「先不評價,而是接納自己的感受。」蔡曉雯建議,覺察情緒及身體壓力反應部位,深呼
吸調節;下一步才是思考,是否可調整自己甚至影響環境,研究哪些問題最常被問、準備
答案,或是化被動為主動出擊,都是舒緩身心壓力的好方法。
碰到排斥的問題或是行為,很多人不敢說出原則,是擔心衝突或提出的要求不被喜歡,蔡
曉雯鼓勵民眾,儘管改變有壓力,但可以用開放的心態嘗試突破,「需要有勇氣改變別人
,把該講的話講出來。」
蔡曉雯舉例,除夕及初一媳婦在婆家的傳統習俗近年因社會風氣轉變,越來越多人打破禁
忌,選擇大年初一回娘家,「晚輩可以主動提議新做法,有時候長輩其實可以接受,只是
不會主動提。彈性與創新的年節規劃,可以讓家庭氛圍更輕鬆,自然也會降低一些過年焦
慮反應。」
採用開放式問句 尊重關係界線
蔡曉雯進一步建議,提問時關係、時間和場合都是考量要素,且問題以開放式為佳,像是
「最近好嗎?」、「生活順利嗎?」,使答話方可以彈性回應,而非二選一、對或錯。
華人輩分階層比西方人明顯,常給「長輩有資格問、晚輩應禮貌回答」的氛圍,但應該重
新思考倫理的框架。心理師提醒,長者應特別要自我檢核,問題會不會使晚輩不自在。「
一切以同理心為基礎,不是愛問什麼就問什麼,那會不自覺地變成審問,其實想表達關愛
卻變成壓力。」
蔡曉雯指出,如果真的不想回答問題或進行社交活動,必要時練習說出自己的需求,對方
若懂得尊重,雙方才能真正親近,也不用委屈自己,人際關係要勇於連結、關懷,但同時
尊重界線跟距離。
關心和拉近彼此距離有很多方式,出門散步、玩牌卡桌遊等都是辦法,不一定要透過問話
才能加強互動;很多人過年難得休假,擁有個人的時間、保持自己的生活平衡,也相當重
要。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19268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