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戰後最大農村調查成果出爐!走訪百村里

作者: NEDYA ( )   2022-10-20 09:42:39
備註請放最後面 違者新聞文章刪除
1.媒體來源:農傳媒
2.記者署名:游 昇俯 20221019
3.完整新聞標題:
戰後最大農村調查成果出爐!走訪百村里建構農漁「人類生態志」從田野為農村找出路
4.完整新聞內文: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成果出爐,詳盡資料展現臺灣農村完整風貌。圖為雲林麥
寮海豐村楊厝街角。(圖片來源/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檢索系統)
我國戰後最大規模農村調查計畫成果出爐,為期5年、由中央研究院與農委會合作「臺灣
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計畫成果今(19)日公布,展現臺灣農村完整風貌。其中雲林
麥寮海豐村,從早年種植蘆筍賺外匯,進而改革養豬、養殖產業,仍不敵人口外移,引進
石化工業,短短不到半世紀時間,微縮了臺灣由農轉工社會轉型的樣貌。
這次調查也蒐集大量文獻、口述錄音及影像資料,包含許多幾近失傳的民間俗諺、歌謠、
技藝。雲林口湖鄉水井村,利用鑿井取得地下水技術發達,此次調查也記錄保存下「柴井
車」鑿井技藝及全臺唯一「牽水(車藏)」信仰等。
為了向國人整體性展現現今臺灣農村風貌,2018時任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邀集中研院共商
,提出「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以環境、生計、社會、文化四大面向,在全臺挑
選50餘處、約100個村里展開農村調查研究;5年累計投入約800名調查人力,受訪者4,200
餘人,完成近9,000份問卷。
今日計畫成果展開幕式,包括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農村調查計畫主持人、中研院院士王
明珂、中研院社會所所長謝國雄,分項計畫主持人、中研院社會所副所長吳齊殷、臺史所
所長許雪姬等人,以及農委會企劃處副處長王玉真、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啟榮,均共襄盛舉

中研院今日舉辦「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成果展」開幕式,參與計畫的中研院研究員
及農委會人員一同合影。(攝影/游昇俯)
農村調查計畫並建置「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系統」(
https://scsrt.ascdc.sinica.edu.tw/intesys/),讓調查所蒐集的影音、數字與文字資
料可供政府部門、學界及民眾使用;研究團隊並建置「臺灣農村數位博物館」(
https://rural.openmuseum.tw/),將調查成果以具互動性方式介紹給社會大眾。
王明珂表示,此次調查工作70%在資料收集、20%研究,僅10%是實踐,建成資料庫,可供
關懷臺灣農村的人使用。他說,這個計畫包括社會文化面向的研究,例如臺灣農地破碎化
,與家族祭祀公會這類社會組織及繼承文化有關係,可供農委會規劃政策時參考。
計畫成果展即日起於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地下一留展出,展期至22日為期4天,
精選展出麥寮、斗南、鹿谷、霧臺與池上等10餘處農村案例,透過影片、人類生態志、數
位博物館等增加互動性,展期中更規劃農村講座,邀調查人員分享農村人類生態。
曾經滄海變桑田 海豐村農漁牧產業變遷見證臺灣史
麥寮鄉海豐村位於雲林最西北的沿海地帶,因早期濁水溪流量不固定,聚落常遭洪水改道
沖毀,到日治時期1920年代建立堤防限制河道走向,才逐漸吸引外來人口開墾定居,因此
海豐村11個聚落中有9個是日治中後期才形成,是年輕新興的村落。
農村調查計畫總計畫辦公室專任助理林鴻揚表示,海豐地屬風頭水尾,不適合水稻栽培,
1960年代引進蘆筍種植,做罐頭外銷、賺外匯,一時東南地區盡皆蘆筍田;1970年代農復
會推動農漁牧綜合經營政策,讓養豬業從傳統農家副業、在三合院養個兩三頭,變為規模
化畜養,並做品種改良,從養黑豬變養白豬,讓麥寮成為全臺養豬最多的鄉鎮,至今依然
;同時發展蜆類、文蛤等貝類養殖,至今是臺灣重要文蛤產地之一。
1970年代海豐村養豬產業改革,讓養豬產業從農家副業變為規模化畜養。圖為海豐村豬舍
。(圖片來源/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檢索系統)
雖然養豬、養殖興盛,但農村仍不敵人口外流之勢,政府因此於1990年代引進石化工業,
讓台塑填海造陸建六輕工業區,為地方帶來經濟利益及就業機會。
本身是麥寮人的林鴻揚指出,他在海豐前後訪談近200位居民,居民認為六輕到訪是造成
當地養殖產量大幅銳減的主因,但六輕確也吸引本地及外地人口移入,讓麥寮躍升雲林第
三大鄉鎮,父執輩可能從事農漁業,但年輕人就會進入石化業,及其周邊工程、餐飲行業
,他身邊許多朋友就是如此。林鴻揚說,海豐經政府及居民多次進行產業變革、地貌改造
以扭轉風頭水尾劣勢的歷程,正是臺灣由農轉工社會轉型的縮影。
海豐村魚塭背景可清楚看見六輕的煙囪。(圖片來源/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檢索
系統)
缺水醞釀鑿井文化 特有鑿井技藝、「牽水(車藏)」信仰成重要資產
同樣位於風頭水尾的口湖鄉水井村,農業以旱作為主,缺乏灌溉用水,使其發展出獨特鑿
井取水技術。水井村在日治時代嘉南大圳通水後種植甘蔗及水稻;戰後鑿井業興盛,更利
用鑿井取得地下水,促使產業從農轉向畜牧及養殖漁業。
水井村從日治時期及發展出特有的「柴井車」鑿井技術,推測可能是改良自日本「上總掘
」鑿井技術。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後研究學者黃子寧表示,柴井車外觀看似水車,但操作時
是在車輪前端綁上鐵管,工班每次操作約須8到10人,合力踩動車輪,讓鐵管上下撞擊地
面開鑿;日治時期水井村有8成的人以鑿井維生,現今雖多轉往養殖業,但鑿井技藝及柴
井車仍在,只是已改用機械鑿井。
水井村的「柴井車」。(圖片來源/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檢索系統)
柴井車在車輪前端綁上鐵管以鑿井。(圖片來源/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檢索系統

水井村的人類生態志調查,除追蹤產業發展,也記錄農漁產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工
具及其用法。黃子寧指出,現在當地養殖以混養文蛤、白蝦、虱目魚等為主,「蛇籠網」
用於收成白蝦,「罾仔」用於觀察蝦子成長程度,「手網」用於估算魚塭產量;此外農業
時代,糖廠用牛車載甘蔗,也有橡膠材質的「牛鞋」供牛穿戴,避免因甘蔗太重,牛隻行
走會打滑。/
水井村地勢低窪,過去常見颱風、洪災、風災等自然災害,在1845年的「六七水災」後,
當地即形成悼念罹難者「萬善爺公」、全臺唯一的「牽水(車藏)」信仰,每年農曆6月7
、8日舉行牽水(車藏)祭儀。
成果展現場展出養殖漁具「蝦籃」與「手網」。(攝影/游昇俯)
成果展展出牛車使用的「枷車」與「牛鞋」。(攝影/游昇俯)
水井村「牽水(車藏)」法會。(圖片來源/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檢索系統)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需放媒體原始連結,不可用轉載媒體連結: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90828
6.備註:
※ 一個人一天只能張貼一則新聞(以天為單位),被刪或自刪也算額度內,超貼者水桶,請注意
※ 備註請勿張貼三日內新聞(包含連結、標題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