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逾三成高三生經歷童年創傷,情緒困擾、

作者: marsonele (marsonele)   2022-01-29 02:24:04
1.媒體來源:
yahoo
2.記者署名:
陳韋彤
3.完整新聞標題:
逾三成高三生經歷童年創傷,情緒困擾、發展遲緩、過動皆受影響
4.完整新聞內文:
「小時候爺爺酗酒後的暴力行為,讓我不相信愛、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記憶中,他拿著
柴刀砍門,讓我非常害怕。我真的覺得我可能會死!」,藝人丁寧在記者會上誠實地說出自
己童年創傷。
「童年逆境經驗」代表著兒時曾受過的創傷,它的範疇不僅限在身心理虐待、性虐待,有時
照顧疏忽、目睹家暴、父母離婚等,更甚至一句「你不夠好」也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且創
傷並不會消失,丁寧指出,「有些傷就在那,它會一直跟著你。」
每3名高三生,就有一人具創傷經驗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曾發表童年逆境經驗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簡
稱ACEs),該研究詢問近兩萬名成年人在兒童時期曾受過的負向經驗,包含是否曾經遭到身
體虐待或性虐待;是否曾被照顧者疏忽或目睹家暴;父母中是否有人曾染上毒癮、酒癮、精
神疾病或坐過牢;及是否經歷過父母過世或離婚等10個題目。結果發現ACEs 分數較高者,
較高機會得到心臟病、肝病、癌症、憂鬱症等疾病,也有較高比例會有肥胖、酗酒、物質濫
用、社交與情緒障礙、自殺傾向等問題。
兒福聯盟為了瞭解兒少的創傷經驗,參考美國童年逆境經驗研究原始題目,對台灣高三生進
行調查。調查時程為2021年4月22日至5月18日,回收樣本數共1505份。
研究顯示,大約每三位高三生就有一人(32.4%)曾有童年逆境經驗。其中,曾有1個創傷
經驗者佔14.3%;有2個創傷的人為7.2%;而有3個創傷則為5.0%。值得注意的是,有4個
以上創傷經驗的學生佔5.9%。雖然其他ACEs 研究,4分以上有10~12%左右,台灣的數字遠
低於其他研究,但兒盟執行長白麗芳指出,只要有一個創傷,便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影
響。
影響一:67.6%的四分者,有中重度情緒困擾
兒盟調查發現,每個負向經驗都算1分,創傷經驗4分以上者,超過一半有中重度的情緒困擾
,近四成(36.0%)具中度情緒困擾、具重度情緒困擾則佔31.6%;相較於未滿4分的孩子
,只有31.0%有中度情緒困擾,具重度情緒困擾也只有15.6%。
進一步調查發現,4分以上的孩子,相較於未滿4分者,也更高比例認為自己有睡眠困難、感
覺緊張不安、容易動怒、感到心情憂鬱低落、覺得自己比不上他人等。甚至這群4分以上的
孩子,曾出現自殺想法的也高達三成(31.7%);反觀創傷經驗未滿4分的孩子,僅9.5%有
自殺念頭。
https://i.imgur.com/xJsFXRh.jpg
創傷經驗4分以上的高三學生,有高達三成(31.7%)曾出現自殺的念頭。兒盟提供
影響二:四分者的發展遲緩、過動的比率較高
創傷經驗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對生理發展的影響亦不容小覷。4分以上的高三學生中,
過動、發展遲緩的比例都明顯大於未滿4分的學生。包含確診發展遲緩4分以上者有7.0%、
未滿4分僅1.0%;4分以上者過動佔8.8%、未滿4分僅3.9%。
https://i.imgur.com/srrMkof.jpg
受創傷的孩子多求助同儕,近兩成不願求助
受創傷的孩子會找誰求助呢?兒盟發現,有創傷經驗的孩子們求助管道的前三名分別為現實
朋友、家長、手足。然而,選擇向現實朋友求助的比率遠遠高過排名第二的家長,分別為75
.1%和31.1%。換言之,每4人就有3人選擇向現實朋友求助;至於排名第三,會向手足求助
的僅有24.5%。兒盟推估,孩子們的創傷恐源自家庭,才導致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明顯較低。
有創傷經驗的孩子,往往比其他人更需要專業協助,但是會向專業尋求協助的比率卻不到兩
成。根據調查,會向輔導室求助的比率為16.7%,向專業單位求助者更只有3.8%。輔導室
與專業單位即便具備專業知識背景,卻相對不被孩子們信任,就連向網友求助的比率也有17
.8%,比輔導室和專業單位都要高。
值得注意的是,有17.3%有過創傷經驗的孩子完全不願對外求助。
孩子們的不信任,可能是沒能擁有愉快求助經驗所致。調查指出,孩子們就算勇敢求助,卻
只有46.4%的孩子認為結果是好的;另有41.2%的孩子認為,求助結果僅少部分有用,甚至
有12.4%覺得大部分都沒用。也就是說,對孩子們而言,向專業單位求助的經驗中,超過半
數認為不太愉快。
辨識創傷、回應創傷,才能避免二次受傷
然而大部分的人們在童年可能受到傷害,卻不清楚那是創傷,若人們無法辨識創傷,就可能
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行為。丁寧表示,即便自己後來已經離開暴力的家庭環境,但傷痛卻伴
隨著她成長,像是她經常無緣由的一回家就坐在門口哭,不知何來的悲傷,影響到她日後一
言一行,甚至待人處事的方式,讓她決心開始長達15年的諮商。
透過諮商,丁寧看見自己的傷口與恐懼,「以為已經過去的事,其實沒有過去」。丁寧找到
方法回應內心受傷的小丁寧,「那不是你的錯」。
「辨識何謂創傷,才能成為改變自己的力量。」丁寧說。為了幫助更多孩子從創傷中復原,
兒盟也成立創傷知情照護資源中心,望透過整合醫界、學界等資源,盼大眾能以正面態度去
理解創傷對孩子們帶來的衝擊,進而達到「創傷知情」,在回應孩子們的過程中,真正了解
他們痛苦,才能避免二度傷害,還給孩子健康的童年。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bit.ly/3AEJiNJ
6.備註:
身體健康很重要 心理健康也是
願每一個孩子都好好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