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巴哈最頂的是哪首

作者: dfosm (dfosm)   2022-01-07 20:34:53
※ 引述 《med5566 (美德5566)》 之銘言:
:  
: 各位八卦鄉民晚安
:  
: 巴哈是古典音樂一代宗師
:  
: 與神童莫札特,跟神人貝多芬都是德奧派的精神信仰
:  
: 但巴哈一輩子在世的時候都是個窮酸音樂家也沒甚麼名氣
:  
: 巴哈最頂的是哪首?
:  
: 馬太受難曲、布蘭登堡協奏曲還是b小調彌撒?
:  
大家好,
我是陳老師古典吉他的陳老師。
最近錄了巴哈的BWV 645,
就來回一下這篇文。
首先先來張自己整理的巴哈作品編號列表,方便之後行文對照:
(圖片來源為我自己的頻道影片,
後文圖片來源相同不贅述)
https://i.imgur.com/xXEFfA1.jpg
其實原文跟留言都已經把幾首公認巴哈最頂的作品說得差不多了:
1. BWV244 - 馬太受難曲
https://youtu.be/ZwVW1ttVhuQ
這首是巴哈在萊比錫擔任教堂樂長時,
創作給教堂使用的宗教儀式音樂。
這首曲子的編制很特別,用了兩組合唱樂團,在了解為什麼要用這個編制前,要先看一下萊
比錫聖多馬教堂(Thomaskirche,附帶一提此處也是巴哈遺體安葬處)的內部照片:
https://i.imgur.com/d6dcI8O.jpg
圖片中可以看到該教堂內部為長方形結構,圖片左右兩側為座椅,中間被一條狹長走道分隔
開來。走道的起點與盡頭各有一台管風琴(拍照視角關係只能拍到正前方一台),巴哈將兩組
合唱樂團分別安排在兩台管風琴處,並讓兩邊的樂隊彼此隔空對話、交互演唱,坐在座椅上
的觀眾就可以獲得左右雙聲道的立體聲效果。
這首曲子長達3小時,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同時也有強烈的戲劇性;可惜當年萊比錫人也
許比較習慣聆聽沒有強烈起伏的儀式音樂,加上萊比錫當局一向不太喜歡巴哈,所以馬太受
難曲在1727年首演後(另一說為1729)一直沒有獲得迴響。如果不是孟德爾頌在1829年的3月2
1日(巴哈生日)把這首曲子重新介紹給世人,這首曲子很可能消失在時間洪流中。
關於孟德爾頌獲得馬太受難曲的樂譜過程,有許多傳奇故事,例如有人說是孟德爾頌在幫妻
子買牛小排時,發現肉販老闆用來包肉的紙竟然就是馬太受難曲的樂譜,於是就很高興的把
肉全部買回家。當然這個故事虛構的可能性極大,目前比較具公信力的說法是:樂譜是由孟
德爾頌的外婆在其14歲時的聖誕節送給他的。
https://i.imgur.com/Z72QL69.jpg
巴哈是虔誠教徒,也很愛讀聖經,他常在音樂裡藏了一些很細微的巧思。聽過馬太受難曲的
人,可能知道這首作品是根據《馬太福音書》26、27章寫的,裡面有一幕是最後的晚餐,耶
穌跟12位門徒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會出賣我。」
https://i.imgur.com/k8jMEqm.jpg
門徒聽聞此言,紛紛問道:Herr, bin ich's?(先生,是我嗎?)
在影片24:50處
https://i.imgur.com/0DsPgRM.jpg
可以聽到5個小節的混聲合唱中,出現了11次的"Herr, bin ich's?"(2+3+1+3+2次),這說明
了12個門徒當中,有一個人不敢問這句話,所以「11」這個數字是巴哈在寫作上一個很巧妙
的刻意安排。
不過跟巴哈其他鬼神般的驚人作曲手法相比,這只能算小試牛刀就是了。
2. BWV1046-1051 - 布蘭登堡協奏曲
https://youtu.be/hbQORqkStpk
在巴哈傳世的一千多首作品中,協奏曲只有21首,但這首不僅是他的協奏曲作品中一致被認
為最具代表性的,即使放眼古典音樂界也是討論度相當高的作品。
雖然這首曲子的長度也長達一個多小時,但因為旋律鮮明、活潑輕快,寫作手法及樂器種類
都相當豐富,樂章間通常也有較明顯的區別,較容易為古典音樂入門者接受。
這首曲子創作於1721年,是巴哈於柯騰工作時期所寫。柯騰王子不僅極富音樂涵養、會多種
樂器,也相當賞識巴哈。據說巴哈在這裡的薪水不低,幾乎相當於朝廷的高官;所以寫作布
蘭登堡協奏曲時,算是他心情相當不錯的時候,也是巴哈作曲技巧相當成熟的青壯年時期,
知名度與這些作品有得拼的《平均律鍵盤曲集》也是在這時候寫的。
3. BWV 232 - B小調彌撒曲
https://youtu.be/3FLbiDrn8IE
巴哈在1724年開始寫作B小調彌撒,但整個創作時程卻歷經25年,一直到1749年(也就是巴哈
過世前一年)才完成這部作品,被視為是巴哈的集大成之作。據考證這很可能是巴哈生前的
最後一首創作。
巴哈沒有為這部作品命名,甚至也沒有在任何場合公開演出過(此曲第一次演出紀錄約在18X
X年,已是巴哈離世約百年後)。因第一部份「垂憐經」為B小調,故被後世出版者命名為B小
調彌撒。
這部作品受到後世許多音樂家及指揮家看重,海頓珍藏了這部作品的樂譜手抄本,一向很推
崇巴哈的貝多芬則沒這麼幸運,他多次想方設法,但一直沒有得到樂譜。
https://i.imgur.com/Kyd2HhZ.jpg
美國名指揮家Stokowski將此曲譽為「音樂領域中最崇高的作品」,還說這部作品「包含了
全宇宙的情感意志」。
此曲分四部分,第一部份為包含垂憐經及榮耀頌的彌撒(影片開頭~54:14),可以聽到祈禱
般的純粹而深沉的樂曲意境。
第二部分是信經(54:14~1:24:30),在溫暖和煦如日光般的歌聲中,伴隨著對上帝的莊嚴讚
頌。
第三部分是聖哉經(1:24:30~1:29:19),是巴哈在創作此曲初期的1724年聖誕節所寫,晚年
才把這首曲子重新編寫後收入B小調彌撒。
第四部分包含了Osanna(拯救之意)、羔羊經等(1:29:19~結束),Osanna是明亮壯闊的大合
唱,仔細聆聽的話會覺得音樂中好像充滿了無窮的希望;但隨後出現的祝禱(1:31:59)卻呈
現出了與前後樂段相當美麗的對比,好像在一片寧靜中獨自沉思,或是與自己對話。
巴哈一生共寫過5首彌撒曲,但其他4首彌撒並沒有這麼多分段,也沒有像B小調彌撒一樣有
這麼宏偉壯闊的規模。如同其他重要作品,這首的樂譜手稿結尾有巴哈親自寫下的S.D.G.字
母,是Soli Deo Gloria的縮寫。
https://i.imgur.com/kcbb1Fs.jpg
4. BWV1080 - 賦格的藝術
https://youtu.be/Lrb0dHKJBR4
如果對照文章開頭的作品編號列表的話,看到1080這個編號大概就知道是巴哈晚年的複調作
品,但很可惜的是這首作品沒有完成(有一說認為此曲已完成,但手稿失傳);但即便如此,
這部作品還是常與B小調彌撒並列為巴哈晚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被視為是對位法器樂
作品的極致巔峰。
「賦格」在巴洛克早期是一種運用對位法的寫作手法,但後來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架構。在賦
格裡可以聽到多個聲部之間模仿、變化、交織、衝突等各種充滿張力的互動,有極高的寫作
難度,甚至被視為是最崇高的音樂創作方式。
光用文字還是很難理解賦格在做什麼,我們直接用BWV1080的樂譜簡單說明一下(不會提到任
何樂理,不知道Do Re Mi是什麼也沒關係):
https://i.imgur.com/ymCFVKG.jpg
上圖是開頭的四個小節主題發展,圖片中這些音會在第五小節後以模仿的方式出現,成為答
句:
https://i.imgur.com/URUNSyw.jpg
上圖中紅筆標出來的音,無論是節奏還是音程走向都與上一張圖的主題一樣,是很典型的模
仿手法。很神奇的是,在答句出現的同時,主題仍然也以自己的型態持續發展,這兩者卻能
夠非常和諧的搭配在一起,聽起來毫不突兀,而且這樣的過程會重複好幾遍(主題+答句1+答
句2……同時出現),賦格很有趣的地方也在這裡,永遠會讓人很期待主題的發展與答句出現
時,會用什麼方式來呈現出各種不同的互動。
但作曲上的難點也難在這裡,不僅要有能寫出優美動機主題的能力,同時也要有理組縝密嚴
謹的邏輯組織思考能力,妥善的同時安排多個旋律線的發展,才能寫出對位工整、精美動聽
的賦格。
巴哈是賦格的集大成者,他在賦格寫作上的成就不但前無古人,也差不多是後無來者了,而
這首賦格的藝術猶為其一生作曲手法的大雜燴,幾乎所有的對位手法都融合在其中了。甚至
在創作難度極高的賦格之餘,巴哈還能夠游刃有餘的玩一些其他的把戲,例如把自己的名字
Bach四個字母變成動機藏進音樂中。
有學過音樂的話應該知道音階的排列是CDEFGAB,但在德文中慣常以H代表Si,B則代表降Si
,所以「BACH」是「降Si、La、Do、Si」這四個音,這就是有名的「巴哈動機」。巴哈不僅
將這四個音藏在音樂中,還將其作為賦格的主題,並在不同聲部中開展、模仿、重疊、演化
成精彩絕倫的聲響效果:
https://youtu.be/Y9OUfBDIGhw
在影片1:15:55處,樂譜上也特地標出了BACH四個字母。
https://i.imgur.com/frQRXUm.jpg
賦格本身的多樣性再加上巴哈高超的創作技法讓這首曲子很適合一聽再聽,不管是管風琴、
大鍵琴、或是鋼琴版本都有各自深邃的意趣。
賦格的部分最後補充一下BWV565。
賦格的藝術對大家來說可能比較陌生,但如果是這首BWV565,我想應該九成以上的人都聽過
,因為它的開頭已經在各個配樂場合裡被用到氾濫的程度:
https://youtu.be/Nnuq9PXbywA
從影片的2:30秒開始就是賦格。突然提到這首有幾個用意,第一個是如果提到巴哈最具代表
性的音樂,這首也常在榜上;二是這首的賦格寫得相當美、也非常動聽,如果一直只聽過這
首的開頭就可惜了;三是這首也能用古典吉他從頭到尾彈出,能幫助大家了解古典吉他的表
現可能:
https://youtu.be/ojBYW3ycVTE
除了上述這幾首之外,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1004也是相當精彩的作品:
https://youtu.be/qtyTaE7LvVs
尤其是最後的Chaconne,雖然篇幅沒有像前面幾首那麼長,但依然是豐富宏偉的誠意之作,
也夠格列入最頂作品討論之列。在台灣吉他學會的檢定當中,這首是最頂級數(也就是最高
演奏級)中的檢定曲目。
https://i.imgur.com/GSfbzpt.jpg
https://youtu.be/3W-SdpmUb5g
我學習古典吉他之後,曾在兩個不同的人生階段裡彈奏這首作品並沉迷其中,以現在的角度
來看,自己過去的這兩個階段無論是技巧、音樂處理、或音樂性都是不成熟的,但很神奇的
是每次彈都會有完全不同的體悟跟感動在其中。如今我已有相當多年沒有碰這首作品,原因
是我一直找不到足夠長的一段純粹而空閒的時間,來處理並面對現在的自己會在Chaconne中
發現的新感動,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多少會干擾或中斷對一首偉大藝術作品的長時間
投入。
最後,如果覺得上述動輒一、兩個小時的作品太沉重難以接受,不如就聽聽看我的頻道最近
錄的BWV645吧,短短數分鐘的樂曲聽起來毫無壓力,如果聽完後不太知道音樂在做什麼,也
可以看看賞析的部分;但在貼上連結前請容許我說明一下:
1. 頻道未開啟營利。
2. 頻道影片中的廣告是Youtube自行投放,我無法關閉。很好笑的是連我看自己頻道的影片
,也會出現廣告,我必須看完廣告後才能看自己的影片……
3. 我無法從頻道中獲得任何廣告收益。
創頻道的初衷只是為了分享音樂與吉他的美好,並讓沒學過音樂的人也能理解音樂的敘事語
言,如有任何疑慮的話也請不要點擊影片。附上連結:
BWV645 - 醒來吧,有聲音在呼喚著我們
https://youtu.be/MOFSV7Jftkc
謝謝看完這篇長文的朋友,祝大家賞樂愉快。
───────────
FB.Youtube:陳老師古典吉他
https://youtube.com/channel/UCsip7w9dkh_n5IglaSeq4vQ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