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茶金」四萬換一塊劇情不符史實 引發網

作者: OrcDaGG (Orc)   2021-11-24 16:41:13
雖然大家都聚焦在四萬換一元這個政策上
不過,讓我們請天豪老師來講一下,在那之前的故事
看之前,各色信徒可以先決定要噓還是推惹
以下複製貼上
李天豪
5 小時前
為什麼會「四萬換一元 」(內容節錄)
-
根據「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的統計資料
1937-1944年度之間
臺灣總督府不僅沒有財政赤字
反而是每年都有巨額的財政盈餘
以1944年度(1944年4月至1945年3月)為例:
歲入決算為844,013,475圓(台幣)
歲出決算為606,998,748圓(台幣)
財政盈餘達237,014,727圓(台幣)
這些數字可以解釋:
「為什麼台灣人不怎麼痛恨日本統治」
因為到了戰爭局勢最惡劣的情況
日本總督府在台灣的統治都還算穩定
該收的稅,該花的錢,都正常運作
物價也沒暴漲,完全沒有亡國跡象
但是,這怎麼可能呢?
日本人會變魔術嗎?
嚴格來說,這算是金融魔術
日本人把戰爭帶來的鉅額支出
用「公債」延後了
看看臺灣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就能看到這些金融魔術的細節
1946年5月18日
日本人把臺灣銀行交接給國民政府
我們可以用這個時間點當分界線
此前掌控台幣的是日本人,此後是國民政府
在日本人掌控的時代,印鈔情況是:
1940年底:199.7百萬圓(流通總額)
1946年5月18日:3,341.3百萬圓
也就是說,日本人打這場戰爭
五年半之間,印出了16.7倍的台幣
照理來說,鈔票多了16.7倍
物價應該同步上漲這麼多才對啊
可是物價卻只上漲了十倍
這是怎麼辦到的呢?
答案是:
「國債」
日本政府把戰爭開支都用「國債」來支應
而台銀印出的台幣,都用來買這些「國債」了
來看看數據,日本政府發行的國債:
1940年底是「134.9百萬圓」
1945年7月底是「565.0百萬圓」
也就是說,這段期間內印出來的鈔票
有45.5%都是直接買了國債了
這讓印出來的鈔票,將近一半是握在政府手中
被直接運用到了戰爭支出領域,而不是進入民間流通
這代表計畫經濟的有效運行,政府有效監管資源的運用
雖然戰爭會消耗大量資源,肯定會排擠民間消費
但是配合物價管制,就能讓民間商人無法藉此漲價
而且這些國債,還有妙用
1899年制訂的《臺灣銀行法》規定
「臺灣銀行券(台幣)之發行」
「除了以黃金為準備外」
「還可以政府發行之紙幣、証券」
「或其他確實証券為保証準備」
也就是說,臺銀購入日本國債,算是「資產」
而日本歷史上,還沒有拒償國債的記錄
發行這些30年國債用來打仗
等於是向30年後的日本人借錢打仗
而大家相信,未來的日本人會還錢
這就可以維持金融體系的穩定
這是「投資」,而非「消費」
有了這種心理安定感
讓「預期心理」這個最可怕的因素,沒有爆開來
對照其他惡性通膨的案例,人民的信心沒有失去
是整個戰爭期間,台灣經濟體系沒有崩潰的主因
順便提一下,日本自身的經濟也維持的不錯
1936年度,公債及借入款
占當年度日本政府財政收入的25.7%
1941年度,59.2%
1944年度,78.6%
1945年度,72.6%
考慮到這是一場總動員模式的戰爭
日本人維持國內經濟的能力,確實厲害
這也是日本人敢誇稱「本土決戰」的經濟後盾
畢竟,人民生活都還能保持正常,不怕打
這種金錢運用技術,真不是對岸的國民政府可比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