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茶金」四萬換一塊劇情不符史實 引發網

作者: A6 (短ID真好)   2021-11-23 12:37:55
※ 引述《bulden (要死的生魚片)》之銘言:
: 新台幣是個災難?
: 1945年原本日本戰敗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原本要公告全面停用台灣銀行券,但是10月台灣
: 省行政長官公署還是建請暫時延用台灣銀行券!
: 到了10全面接收台灣時,當時台灣銀行券的總發行量來到28億9,700萬元。
: 從資料看來,當時日本投降前台灣銀行券的發行量約13億多元!
: 為什麼過了兩個月,發行量多到28億9,700萬元!
: 當時台灣總督府主計長鹽見俊二在他的私人日記寫上,這15億元就是由日本大藏省送來的
: !
: 當然上述只記錄在主計長的日記,本魯不是史學家沒有辦法這筆錢是怎麼生出來的!
: 後來舊台幣開始發行時,要1:1開始兌換!然後到了1948年上海爆發金融危機(台幣和金圓券
: 掛勾),結果連動舊台幣貶值,當時開始發行100元、500元、1000的面額。
: 1949年,新台幣決意和金圓券脫勾!
你說的是這個東西啊 其實我原本要貼 結果你貼得更快
這後面我查到一個很有趣的東西
叫做武尊千圓卷 https://imgur.com/Xh13Gno
台灣四萬換一塊 和這東西也有很大的關係
特別是在戰爭末期 武尊通膨嚴重
當時以1945年 央行1:1兌換武尊的"舊"台幣 台幣就和日本本土的武尊卷改革一樣
"新"台幣改革無法避免了
1. 台銀背書之武尊千圓券發行與回收
1945年(民國34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依當時的決定(日本大藏省為解決國
內、外通貨膨脹危機,推動"金融緊急措置令"),日本撤僑則在次年(1946年/民國35年/
昭和21年)3月才能完成。距離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尚有兩個月空檔。物價嚴重飛漲。臺灣
處於嚴重通貨膨脹狀況[17]。臺銀持續加印無號碼鈔券,但最大面額僅有百元,且亦不敷
使用。經大藏省決定,將滿載飛機的日本銀行的鉅額銀行紙幣(千圓兌換券)空運台灣
[18]。此批鈔券用以支付在臺日機關的薪餉,預付到預期撤僑結束的次年(1955年/民國
44年/昭和30年)3月[19]、退職慰勞金,使通貨發行的膨脹速度更加快速[20]。
武尊千圓券(銀行兌換券)於1945年(民國34年/昭和20年)8月19日流通上市,至10月底
的2個月內,發行7億8仟4佰28萬(在日本鈔券生產數量為810萬張)[21],期間內躉售物
價指數1,171.7膨脹為2,585.8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11月8日省政府宣告終止流通
,為七種臺灣銀行券中流通時間最短者[22]。
1945年,臺灣日治時代結束,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國民政府委託改組後的臺灣銀行發行舊
臺幣,以取代臺灣銀行券。臺灣銀行券於1946年9月1日起與舊臺幣同等價收兌,共收兌34
億4仟3佰70餘萬元;而該收回之銀行鈔券,全數予以銷毀處理。
2. 武尊千圓券在日本本土狀況
但在日本本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後(1945年),武尊千圓銀行兌換券是在新日元鈔
券切換發行前的最高金額舊日元券紙幣。其於1941年(昭和16年)已生產完畢。正式發行
是在1942年(昭和17年)日本大蔵省通知中宣布的。因發行紙幣權限已從大蔵省移轉至日
本銀行。但因此券為發行權限轉讓後,但不能發行的大蔵省印製鈔券。由於它是在這種情
況下發行的,因此日本銀行將在其發行後亦將其保留數年。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7日
(昭和20年)隨即發行了包括丙二百圓券在內的鈔券。武尊千圓銀行兌換券於1946年(昭
和21年)3月2日因新日元鈔券切換而失效。
3.
現若自投降當天算起至國府正式接收台灣止,在這兩個多月的過渡期間,日政府為因應復
員需要,並為了發放為數巨大的資遣及補償經費,故將其原擬在本土使用的部分武尊千圓
券大量空運來台,這批鈔券緊急運送到台灣後,隨即趕工加蓋「株式會社臺灣銀行」及代
表董事長或總裁之義的「頭取之印」等紅色戳章,由台銀背書立刻發行 (參見袁穎生著《
臺灣光復前貨幣史述》一書第411頁)。
根據當時擔任臺灣總督府主計課長鹽見俊二,於1979年公開出版《秘錄‧終戰前後的台灣
》這本書的部分內容所述得知: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大藏省 (財政部)及日本銀行,
曾指派鹽見俊二在34年9月9日當天,將為數甚多原計畫在日本國內流通的大面額紙幣,在
得到美國麥克阿瑟司令部核可下,派遣一架專程運載此批紙鈔的水上飛機,於上午六時自
橫濱起飛,因飛行速度不快竟歷經10小時航程,才在下午4時安全降落台灣北部的淡水水
上機場。
依書上記載,當時機艙內滿載著高面額紙幣,數量多到竟連隨行的鹽見俊二也只能坐臥爬
行於裝滿鈔幣之大木箱上,幾乎毫無轉身空間 (該書中文譯本於2001年11月由文英堂出版
社發行)。
親自監運該批大鈔順利抵台的鹽見俊二,首先就「預付」在台日本公務員、官員至翌年3
月合計共半年的薪餉及退職金;另又再支付給戰爭末期建造島內各項要塞的工事人員津貼
。此外其他一切必要之相關經費也皆藉此全數付清。由於這一大筆不須負擔政治責任及經
濟風險且有意「濫發」的貨幣,盡皆落入日本軍人、官吏、公務員的口袋,使他們一夕之
間人人都成「暴富」。但由於日僑 (在台日人)、日俘 (在台日軍)遣返作業實施在即,日
本當局也深怕過多的貨幣若循此返鄉回國的管道又回流到日本國內,恐會擴大引發日本本
土連續性的通貨膨脹。
故當時遭遣返的日人在歸國時規定每人皆只限帶一千元。反正這些憑空得來的貨幣不花白
不花,否則一旦時過境遷成為廢紙,那就白白蹧蹋對不起自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