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遊蕩犬貓逐年增 野生動物傷亡、染病 為生

作者: monnom (桂)   2021-10-28 17:04:26
1.媒體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記者署名:
曾以寧
3.完整新聞標題:
遊蕩犬貓逐年增 野生動物傷亡、染病 為生存上演「互相傷害」
4.完整新聞內文:
去(2020)年農委會畜牧處調查顯示,全台有超過15萬隻遊蕩犬。特有生物研究與保育中
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表示,這個數量已經高於大多數台灣原生的食肉哺乳動物,大概只有
鼬獾的數量可以與之抗衡。遊蕩犬儼然成為台灣野外生態系中不可忽視的角色。
「牠(狗)的原生生態系是人類的家裡,」清大通識中心助理教授顏士清表示,沒有任何
一個地方的狗是原生種,因為狗是人類馴化出來的。澳洲野犬頂多3000多年前到澳洲,也
是人帶過去的,「狗到哪裡都算『野化』的,牠不是原生種,因為牠是人造(人擇)的物
種。」
因為喜歡狗而投入動物研究、自2017年開始在陽明山做「遊蕩動物」族群調查的顏士清說
明,研究顯示,生存受狗威脅的瀕危動物,在全世界共有188種,以中南美洲與亞洲地區
最多,並以哺乳類與鳥類為主。但他認為,那些沒有被發現、缺乏相關研究、或是還沒那
麼瀕危的物種,都沒有被計入在內。
顏士清舉例,智利南部的一個企鵝保護區,幾年前發生360隻企鵝在短短數天內死亡的事
件。為了找出禍首,主管機關在附近架設捕獸籠,在捕捉的期間,又有50隻企鵝過世,最
後出現在獸籠裡的,卻是四隻狗。而在這四隻狗捕獲之後,企鵝的連續死亡事件沒有再繼
續發生。
從各種跡象判斷, 那四隻狗是「兇手」的可能性極高,而且不是為了飽肚,而是純粹娛
樂式的狩獵——「看到企鵝很笨很好抓,就一直殺一直殺」,短短幾天之內,造成了410
隻企鵝的死亡。
馴化後又野化 狗被人帶著侵入各地生態系
犬隻造成野生動物傷亡並非個案。顏士清再舉例,袋狼跟袋獾是澳洲獨有的動物,但在馴
化的澳洲野犬(Canis familiaris dingo)和家犬進入澳洲大陸之後快速減少,再加上人
類過度狩獵、棲地破壞等因素,讓這兩種動物幾近絕種,只剩下塔斯馬尼亞島上,還有僅
存的袋獾族群。
那麼,原本不存在自然生態系的狗,是如何壯大族群、進入野外的?在現有的考古紀錄中
,最早的「狗」(Canis familiaris)的骨骼標本是在1萬4000到1萬7000年前的遺址中發
現。
狗與人類共同生活的歷史悠久。顏士清推測,可能從狩獵採集時代開始 ,一些膽子較大
的狼接近人類聚落,以取食廚餘、垃圾,發展出與人類共生的關係。經過10幾萬年,這些
狼逐漸馴化,跟著人類四處遷徙。
野狗對台灣野生動物的侵害 已成保育新課題
回到台灣,野生動物被狗攻擊的案例不在少數。顏士清隨手舉出不少案例:壽山的山羌多
次被攻擊致死;墾丁的梅花鹿被追到水裡、還有兩隻狗跟著牠游;梅花鹿被追到掉進水溝
、狗趁勢咬上;新竹登山步道邊出現了多隻死亡鼬獾,身上都有狗的咬痕;甚至七股濕地
的黑面琵鷺,也曾被人拍到成群的野狗衝下水去騷擾……。
遊蕩犬隻也威脅著瀕危物種的生存。2019年1月16日,民眾在南投集集路邊發現一隻未滿1
公斤的小石虎,原以為是路殺,但研究人員帶回解剖後,卻在小石虎身上發現許多被狗咬
出的傷口。同年,特生中心接獲通報,台電人員巡視電塔時,在偏僻的產業道路上發現一
隻僅1.3公斤、還沒有辦法離開母親的小石虎,牠的身上同樣有多處犬隻攻擊造成的傷口

根據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統計,近十年送治救傷的穿山甲,受傷原因最多的是遭到犬
隻攻擊,並指出野外的遊蕩犬隻對穿山甲有著極高威脅性。
根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的統計,近20年來所救傷的穿山甲,受傷原因
以「創傷」為最大宗,其中「犬攻擊」的數量在近年更是超過了原本佔最多的「陷阱」。
但是野狗對野生動物帶來的威脅,還不只是直接的攻擊。
互相競爭野外資源 共通傳染病更是健康隱患
2019年在陽明山的研究已經發現,野狗會與野生動物競爭時間與空間的資源,也就是說,
只要野狗到達一定的數量,野生動物的物種豐富度就會明顯降低;而在每年的繁殖季節,
野生動物更會刻意避開野狗的活動時間生活。
但是對野生動物研究人員來說,新的隱患還有共通傳染病。大概十年前,南部地區的山區
常見到依著習性,在秋天吃胖胖好渡冬的鼬獾,毛色漂亮、沒有特別外傷,卻原因不明地
死在路上。獸醫檢查之後才發現,原來這些鼬獾都罹患了食肉目動物之間會互相傳染的犬
瘟熱。
在鼬獾身上容易導致死亡的犬瘟熱,理當不應在族群中持續傳播,因為生病的個體快速死
亡,也就無法繼續傳染。經研究人員檢驗後才發現,附近放養家犬多有帶原犬瘟熱,這種
在狗身上只會造成如感冒一般的輕微症狀的疾病,得以透過排便反覆傳播給鼬獾,在每年
11月的好發期,造成許多鼬獾的死亡。
浪貓與弓蟲病 加劇傳染病傳播 石虎健康亦受影響
相似的共通傳染病還有焦蟲病與弓蟲病。野外多了自由活動的貓、狗,寄生蟲與傳染病更
容易在這些食肉哺乳動物之間互相傳播。寄生蟲與疾病可能找上本來就比較虛弱的個體,
但是也有可能讓健康的個體開始不適,導致疾病更容易上身。
專門研究石虎的特生中心副研究員林育秀坦言,近年流浪貓在野外繁殖的數量也開始增加
,除了食性與石虎完全重疊,會競爭食物與空間等生存資源之外,疾病傳播的問題也越發
嚴重。
研究人員在近兩年所收到的石虎屍體樣本身上,發現貓疥癬、壁蝨等傳染疾病的狀況有增
加趨勢。一位在苗栗執業多年、長期協助石虎調查的獸醫向林育秀表示,在石虎身上出現
壁蝨的情況,「這一兩年好像特別嚴重。」
而在台北陽明山,一種只能在貓科動物體內繁殖的弓蟲病也悄悄蔓延。在天溪園一帶,有
九成鼬獾驗出帶原。弓蟲病會削弱動物的躲避本能、增加被掠食者捕食的機會,也提高了
流產的機率,嚴重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存。
陽明山沒有石虎,唯一的貓科動物就是貓,當野外的流浪貓增加,弓蟲病也就隨之擴散。
「你讓貓狗在野外跑來跑去,牠其實就是跟野生動物互相傷害。」顏士清感嘆,遊蕩犬貓
影響野生動物的證據越來越多,造成的生存壓力也逐漸受到社會的重視,未來制定與遊蕩
犬貓相關的管理政策,勢必要將此加入考量。
不過,近期率先引起台灣社會討論的,是是否應該禁止餵養流浪犬貓的課題。立場兩極的
正反雙方,皆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通過成案,明天(27日)農委會將邀請雙方共同召
開座談會,期待尋找出最大公約數。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5443/9417899877_7aa7e77629_b.jpg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裡的遊蕩犬隻。本報資料照,廖靜蕙攝。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1631053255_fb187d82b8_b.jpg
2016年智利的企鵝保護區發生犬隻攻擊慘案。圖片來源:Aves Argentinas粉專。
https://farm8.staticflickr.com/7380/10471339345_20388fcdde.jpg
幼年的麝香貓。2014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發生兩起二麝香貓在人為餵食區附近疑似被野狗突
襲致死。資料照,圖片來源:農委會林試所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1630036631_2f1958fe2e_b.jpg
圖片來源: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粉專。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482/19447764854_56cd9672b4_b.jpg
茄萣溼地上的浪犬。本報資料照,廖靜蕙攝。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0836993443_bc14595125_b.jpg
今年首例石虎死亡通報,其中一例即為犬殺。資料照,圖片來源:Kl Chung授權提供。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e-info.org.tw/node/232563
6.備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